再版序壹
再版序二
序
詩朗誦和朗誦詩(代自序)
第壹講 作品的選用
壹、文學作品的規定性
二、朗誦者的適應性
三、選材的能動性
四、語境的制約性
附作品《壹米八○》
第二講 閱讀與理解
壹、背景的了解
二、涵義的剖析
三、風格的把握
四、閱讀與默讀
附作品《四月的紀念》《再別康橋》
第三講 創作與感受
壹、藝術創作與感受
二、感受作者
三、感受作品
四、感受的直接與間接
附作品《嶽陽樓記》《將進酒》
第四講 表達與想象
壹、想象和視像
二、想象的生成
三、想象的途徑
附作品《致凱恩》《致橡樹》
第五講 基調的確立
壹、謄基調的特征
二、朗誦基調的形成
三、基調與風格
四、基調和“腔調”
附作品《海燕》《我願意是急流》
第六講 案頭的加工
壹、藝術處理的必要性
二、藝術加工的可能性
附作品《微笑》《謎語》
第七講 停連的活用
壹、停連與標點
二、停連的形式
三、修辭性停連的相關要素
附作品《等妳,在雨中》《雨巷》
第八講 朗誦的節奏
壹、詩的節奏美
二、自由詩朗誦節奏的形成
三、朗誦節奏的基本應用
四、節奏體現的藝術手段
附作品《永生的和平鴿》
第九講 特殊用聲技巧
壹、氣息類技巧
二、聲腔類技巧
附作品《中國最高愛情方式》《有贈》
第十講 “啊”的發音
壹、“啊”的讀音規律
二、感嘆詞“啊”的變通發音
三、“啊”的語境活用
附作品《還原壹個人名》《回答》
第十壹講 排比句的表達
壹、排比句在詩歌中的作用
二、排比句朗誦的語言定勢
三、排比句的表達技巧
附作品《中國人,不跪的人》
第十二講 抒情詩的朗誦
壹、詩的抒情和抒情的詩
二、詩情的豐富性和抒情的準確性
三、抒情詩朗誦的理性把握
附作品《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第十三講 敘事詩的朗誦
壹、敘事詩的體裁特征
二、敘事詩的朗誦要點
附作品《因為我是母親》
第十四講 哲理詩的朗誦
壹、哲理詩的體裁特征
二、哲理詩的朗誦要點
附作品《有的人》《普通人的情歌》
第十五講 散文詩的朗誦
壹、散文詩的體裁特征
二、散文詩的朗誦要點
三、散文詩朗誦的形式美
附作品《乞丐》《立論》
第十六講 古典詩詞的朗誦
壹、古典詩詞的體裁特征
二、關於古典詩詞的朗誦
三、朗誦的語調和節奏
附作品《滿江紅·怒發沖冠》《賣炭翁》
第十七講 朗誦的相關問題
壹、語音與朗誦
二、音色與朗誦
三、態勢與朗誦
四、儀表與朗誦
五、背誦與讀誦
附作品《鄉愁》《我愛這土地》
第十八講 詩朗誦的配樂
壹、朗誦配樂的意義
二、配樂設計
三、配樂技巧
附作品《毛澤東的書法》《妳的名字》
第十九講 朗誦會的策劃
壹、朗誦會類型
二、詩作的選擇
三、節目的構思
四、框架的搭建
五、形式的創新
六、串聯詞的撰寫
附作品《黃河大合唱》隨想
第二十講 朗誦者的修養
壹、“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談文學素養
二、“讀書萬卷始通神”——談知識儲備
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談藝術實踐
四、“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談生活體驗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談創作借鑒
附作品《上海人》《致大地》
陸澄上海主要詩歌與朗誦活動紀事
後記
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