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創作的賦比興

詩歌創作的賦比興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壹種高水平深層次的悟性。好的詩詞都會有壹種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遠,使人讀後感受到它的詩味濃郁、情意盎然;使人沈浸於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聯翩。或者受到思想啟示,沈湎於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營造出詩詞作品的美好意境呢?這就是我們在創作中應該掌握和運用的營造意境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所謂“賦” ,就是直接敘述、描寫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壹般是以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所謂“興”,就是即物起興,即壹首詩詞想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首先從別的事物寫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寫的對象上去。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具體、形象,以比興為上。賦多陷於平板,比興多流於晦澀,所以在詩詞創作中多為結合起來用。 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詩中的許多名篇都是采用賦法,如敘事詩《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別》、《無家別》等都是通過直接的敘述使情景再現;但是賦法並不僅僅用於敘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也用了敷陳鋪敘的白描手法,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這樣震撼千古的名句,既敘事,也抒情。

李白的《靜夜思》用的也是賦法: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擡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將那些引起他思鄉之情的具體情景直接描述出來。由於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鄉,而故鄉的親人也同時能看到這月亮,所以這種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夠喚起人們相同的體驗。他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用的賦法。

我也喜用白描手法來做詩詞。如我於2002年4月出席武功山谷雨詩會到盡心橋采風後做的《江城子·采風至盡心橋畔》:

武功山上杜鵑花,艷如霞,任人誇。飛瀑流泉,溪岸有人家。十裏鶯歌聞牧笛,雞犬逐,竹籬笆。  盡心橋畔樹蔭遮,綠枝斜,落啼鴉。橋下溪流,水草護魚蝦。三五成群行仄徑,憨小子,靚嬌娃。

在這首詞中,除“艷如霞”壹句是用了比喻外,其余各句全用的白描手法。 關於“比”,古人有壹些言簡意明的定義。如戰國時期的惠施就說:“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宋代朱熹則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我們的話來說,比,就是對於本質上不同的兩種事物,利用它們之間在某壹方面的相似點來打比方,或者用淺顯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於理解;或者借助描繪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某壹事物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現代修辭學上把比列為比喻比擬兩種辭格。比,是詩詞創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運用得最早、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壹種藝術方法。

古典詩詞中的比喻和比擬存在兩種情況,壹是純乎比體的詩,即全詩所描繪的中心形象只是壹種譬喻,不是詩人真正歌詠的對象,而是用以打比方來表意說理。如唐代詩人張籍的《猛虎行》:山南山北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壹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

五陵少年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

這首詩刻畫了猛虎的形象,描繪猛虎如入無人之境兇殘叼取牲畜的圖景。但是詩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寫虎,而是借寫虎的兇殘來比喻和影射無惡不作的土豪和酷吏。像這種以比擬手法詠物言誌或托物明誌的詩,在古典詩詞中並非個別現象,如唐代詩人駱賓王那首有名的《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就是借詠蟬來表明他高潔的心誌的。

二是作為修辭手段運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著,只有用具象來比喻,才會給人以明晰的印象。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用了兩個比喻,壹說愁生白發,白發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說白發如秋霜,對鏡觸目驚心,為壯誌未酬而人已衰老而無限感嘆。又如李商隱的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頷聯、尾聯都用了比喻,頷聯的比喻尤其精美,將抽象的感情變成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感情真摯,意境含蘊。美妙傳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詠事物形象鮮明,而且可以加強抒情的氣氛。還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比喻的手法描繪琵琶演奏的聲音,非常生動貼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運用比喻手法可謂爐火純青。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從日常生活中選擇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作喻體。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貼切生動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於歌頌,醜惡的形象用於抨擊或諷刺。

4、比喻不能總是那麽幾個固有的形象,要依據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準確地選取新的、帶有普遍性的喻體, 才會產生藝術感染力。 朱熹雲:“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所以,興的意義壹是為了引起下文的開始之辭,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所謂引起下文之辭,是說這首句主要是為全詩的押韻定下壹個基調,也就是確定全詩的韻腳;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這種比喻是隱性的,不通過思考是看不出來的那種比喻。古代的興,有的是沒有隱喻的意義在內,這在民歌中尤為顯著。唐代始,這種純粹的興很少見了,首句的興多兼隱喻之責。興,往往是壹種發端(即啟發、啟動)兼隱喻,這對於那些不大懂詩歌理論的讀者來說,他讀後只可意會卻難以明言。但這種創作手法只能放在壹首詩歌的最前面,而且讓壹般人看不出來是用了比喻。所以,比與興的作用有類似處,但興法比壹般意義上的比喻、比擬顯得更加隱曲幽深,更具意味。興兼比,可表述為:欲言A事,卻先言B事以起興,但兩者之間在某壹點上具有可比性。興法最早起於民歌,後被文人總結上升為理論。可是當代詩人們已大都不會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了,所以很多詩歌顯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我們做詩,就要學會用好起興,因為它是進入形象思維的起點;壹首詩的這個發端起情,是歡快還是憂傷的基調,往往會決定整首詩的情調。它在起興還可以起定韻的作用,起興句的韻決定全詩的用韻。每首詩的興法不盡相同,但必須立意新鮮,寓意深遠,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4.詩句的語法特點

由於格律詩詞的篇幅短小,語言精煉,這就使得詩句與現代漢語中壹般散文語句在語法結構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它主要表現在詞語的省略、錯列和名詞性語式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