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簡答兩漢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征

簡答兩漢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征

 兩漢文學的主要形式、結構與特征

1. 賦

賦是漢代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樣式,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它借鑒楚辭,、戰過縱橫之文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恣肆的文風,有吸取先秦史傳文學的敘事手發,將詩歌融入其中。賦有傳統的四言,又有新興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體來源廣泛,是壹種綜合性文體。枚乘的《七發》標誌著新體賦的形成。司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漢後期新體賦的主要作家是揚雄,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是東漢新體賦的兩篇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開創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2. 楚辭體作品

楚辭體作品在漢代沒有新的發展,許多作品都是在摹仿《離搔》、《九章》。漢代盛行解讀楚辭的風氣,文人對屈原壹往情深。楚辭重在詠物抒情。發展中慢慢與新體賦合流,總稱為辭賦,楚辭被稱為騷體賦。

3. 兩漢敘事散文

兩漢敘事散文在文體上有較大發展。《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漢書》繼承了它的體例,並使之完善。《吳越春秋》強化了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東漢時期還出現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風氣推動下的新文體。馬第伯的《封禪儀記》是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遊記。漢代政論文承先秦諸子散文的余緒,在形式上沒有大的突破。

4. 詩歌

四言詩在漢代繼續沿用,但不在居於主導地位,漢代出現了五言詩。五言詩在西漢多見於歌謠和樂府詩,文人五言詩在東漢大量出現。東漢的五言詩已經成熟,敘事詩有《孔雀東南飛》,五言詩抒情詩的典範是《古詩十九首》。西漢已出現大量七言詩,附屬於漢賦的七言詩通常是句句用韻,反映了早期七言詩的特點。

兩漢文學主要形式、風格、特征

兩漢文學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賦、楚辭體、樂府詩。

其中散文風格多樣,有歷史散文、政論散文。其特征為別為前者開辟了新的文體樣式,以人物為中心來記敘歷史。而政論散文則主要繼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卻有所發展,散文結構更加嚴謹質實。

賦的風格是大賦、小賦、騷體賦相輔相成。特征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對諸種文體兼收並蓄,形成壹種新體制。

樂府詩風格承載先秦詩歌樣式,但又有其鮮明的特點,如有了新的詩歌樣式—五言詩。楚辭體作品僅僅是模擬屈原的作品,在風格和特征上幾乎沒有變化,因此漸漸衰落。

兩漢故事賦或講述鳥獸故事,或敷演歷史傳說,或再現生活場景,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世俗民眾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其生成及傳播方式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這些賦作包孕著戲曲、小說等多種文學要素,其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鮮明,語言的個性化與通俗化,都形成了漢代文學中特異的存在,從而對中國文學尤其是俗文學的發展演進有過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