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賴輝東《論語史鑒》4.17見賢思齊的李邕!

賴輝東《論語史鑒》4.17見賢思齊的李邕!

第17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多財也。形聲字,原義指財物多,延伸指有德行,有才能。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

賢也用作對人的敬稱,如“賢弟”、“賢侄”。

? 賢也指“勝出”,如《賢國策-趙策四》:“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 本文的“賢”應該理解為優點、長處,“不賢”即指缺點、不足之處。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字。“齊”的造字本義就是谷穗整齊,後來泛指整齊。

? 齊也延伸指治理的意思,如《禮記·大學》: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又如《論語》中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齊也延伸指壹起、同時,如“百花齊放”、“並駕齊驅”。

? 齊也指完備、全部,如“備齊了”。

? 也引申為“等同”、“相當”之義。如《準南子·精神》:“齊死生。”又如屈原的《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齊光。”

? 齊也指“無偏頗”,如《荀子·富國篇》:“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

? 齊也指“看齊”,如《詩·小雅》:“人之齊聖。”

? 先秦典籍及各銘文中的“齊”,常指齊國。

? 齊常作濟、齋、劑的通假字。 ?

內:入也,會意字,從人從冂(jiong),冂表示門外,冂人結合會人進入房內之意。內的原義就是進入,如《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內也做納的通假字,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準百姓內粟千石,拜爵壹級。”

內也表方位,指裏面,與“外”相對,心在胸內,所以“內”也指“內心”,如“內疚”等。本文的“內”即為此意。

古代壹般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所以內也指妻妾,如“內人”、“賤內”等。

全文理解為:

? 孔子說:“看到別人身上優秀的方面就要想著向他這方面看齊,看到別人身上不足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內心,有沒有這方面的毛病。”

? 很多人都把本文解讀為:“看到賢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 這樣理解未免狹隘,見到賢者,固然要向他看齊,但是,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身邊難得見到賢人,如何向賢人看齊?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賢人也有缺點,身邊的普通人也有優點,只要是優點,就值得我們學習。看到了別人的缺點,我們就要“內自省”。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註》中說:“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荀子·修身》中也提出:“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然必自省也。”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少數幾個人在壹起相處,就壹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善於發現身邊人的優點,然後向他看齊,還要不斷地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和別人壹樣的缺點。

很多人以“見賢思齊”為動機,給孩子取名,如“思齊”、“思琪”、“斯琪”等,足見人們對“見賢思齊”觀念的重視。

見賢思齊的李邕

據說在中華歷史上駕馭文字能力最強的大師——李白曾作壹首非常狂妄自負的詩,叫《上李邕》:

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該詩寫得非常精妙,用典豐富:

? 壹,《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 二,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若夫嵩霍之峻,無以方其高;滄溟之深,不能比其大。”

? 三,《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詩歌大意:李白自比大鵬,誌向高遠,但是他異於普通人的思想行為卻被人恥笑,現在小人醜類得誌,賢人美者失意,如“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蜒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連孔子(宣父)都說“後生可畏”,妳(李邕)怎麽可以看不起我們年輕人呢?

據說,李白想見李邕,被拒絕後,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該詩。那麽,李邕是什麽人呢?

?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

李邕父李善,曾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註。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李後主曾評價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右將軍就是王羲之。

? 蘇東坡,米芾等都吸取了他的壹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當時的朝中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壹生***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

? 李邕豪爽義氣,不拘小節,喜歡騎馬狩獵,縱情享樂。他愛惜英才,見賢思齊,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

? 李邕自刺史入京聽候考核升遷,入京後每在路上行走,受到很多人的圍觀,他相貌不凡,以為他是前朝古人,壹些士子爭相結納,登門拜訪,或者求人打探,索求李邕新寫的文章。

? 李邕直言敢諫,武則天時他拜左拾遺,在朝堂之上當著則天皇帝的面,就敢於和禦史中丞宋璟(唐代四大名相之壹,宋慈先祖)壹同指責武則天的南寵張昌宗兄弟以權謀私。武則天想發火,但是沒有發作,沈吟了半天,竟應允了宋璟、李邕的批評。

那麽,愛惜英才,豪爽義氣的李北海為何會拒李白於門外呢?其實,這篇《上李邕》很可能是偽作!

元代學者蕭士贇(yūn)的《補註李太白集》中說:“此篇似非太白之作。”

明人朱諫的《李詩辨疑》雲:“按李邕於李白為先輩,邕有文名,時流推重,白必不敢以敵體之禮自居,當從後進之列。今玩詩,意如語平交,且辭意淺薄而誇,又非所以謁大官見長者待師儒之體也。”

其實,在李邕68歲時,他是特地去見過時年44歲的李白的,而且還特地拜見了時年僅33歲的,還沒被稱為“詩聖”的杜甫。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李白攜皇帝所賜的巨資,杜甫有父母資助,兩人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壹帶)。會見了詩人高適,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

? 第二年,杜甫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兩人還互贈了詩篇。

杜甫到來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海,即今山東的益都。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連日趕往齊州與杜甫會面。

當時的杜甫還是個科舉失意,放浪不羈的官二代,早已名滿天下的李邕會如此待見這個後生,是因為他的才華。

? 李邕、杜甫、齊州司馬李之芳在座,還有許多齊州的知名人士出來作陪。李白這時也在齊州。但是他當時不在場。

李邕與杜甫把酒長談,論詩論史,也談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讓杜甫十分感激。就在這次歡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

? 李邕願意結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載:“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士。”李邕鬻文獲金,可以用來支付他結友交遊的巨大開銷。

李邕拜見完杜甫後,不久,他又見了李白,李白在益都聽到了李邕見義而舍己相助的傳奇故事。

這裏有壹個女子,丈夫被人謀害。女子持刀復仇,刺殺真兇而獲獄,罪當極刑。這時候李邕奮不顧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寫下了敘事樂府《東海有勇婦》:“學劍越處子,超騰若流星。”

? 送別杜甫和李白後兩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致死,時年70歲。

?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 李白憤怒之極,感嘆之極,他大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 這壹年,由於奸臣李林甫壹手遮天,朝廷壹片汙煙臟氣,杜甫到長安考試又落榜了。

?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比較有名的有他送給韋濟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時的杜甫被逼得沒法謙虛了,他說他參加過國家大典,讀書很多,詩文水平不亞於揚雄和曹植,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王翰都很待見他,希望自己能被重用,使皇帝成為堯舜,社會不再黑暗,民風變得淳樸。

遺憾的是,杜甫依然沒被重用,繼續在異鄉漂泊,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