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歲月成蹉跎,依舊名利雙無收。這都是後來人的新作,而原詩的名字是《題三十小象》,出自清代吳慶坻之手,另有名稱:《悔余生詩》,原詩內容:
食肉何曾盡虎頭,卅年書劍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黃祖,襆被今猶窘馬周。
自是汝才難用世,豈真吾相不當侯?
須知少日拏雲誌,曾許人間第壹流
像我們習慣了格律平仄的壹看就知道,“須知少時”是明顯的失替,也就是說這是壹首古風中的句子。但是看“人間第壹流”、“少時淩雲誌”這些精致流暢的對白,又絕對不是古風意象。
也就是說這是壹首生造現代仿古詩的句子,平時我們用用也就罷了,作為國內超壹流的中文大學,就不該犯這種錯誤。
網友們可能也覺得這兩句好,對出處發生了興趣,也可能像格律愛好者壹樣心存疑惑——明明是唐宋之後的語言意識流,卻不合格律——事出反常必有妖。
於是大量網友開始了搜索。拜國內搜索引擎之福,大家很快就找到了這兩句詩的出處。是清朝吳慶坻的壹首七絕:
須知少時淩雲誌,曾許人間第壹流。哪曉歲月蹉跎過,依舊名利兩無收。
網友們瞬間炸了,看後兩句“哪曉歲月蹉跎過,依舊名利兩無收”徹底翻轉了前兩句的豪情壯誌,以哀嘆無所作為收尾,對曾經的豪氣幹雲做出了自嘲。
大量網友覺得北大居然用這種蘊含衰敗之氣的詩來激勵高考前夕的莘莘學子,簡直就是無知。
這也是“官方嘲諷”這種說法的來由——吳慶坻是自嘲,而北大作為壹個精英學子的未來夢想之地居然用這種自嘲的詩句,雖然很明顯出於無心,但確實難以讓人原諒。
而北大刪除微博,又被很多網友認為是示弱,證明各位網友攻擊得對,攻擊到了點子上,才讓北大官微無地自容,自己打臉。
可是我們冷靜下來,想壹下前面所說的格律疑惑。
吳慶坻是清朝文人,清詩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二大高峰,格律詩的成就詩很高的。
並不是說古體詩不行,但是這個搜索圖片標稱“七絕”,居然首句“失替”,第三句、第四句“哪曉歲月”、“依舊名利”不但失替,而且失對,在唐朝之後,即使古風也不會錯得如此離譜。
更何況句子平白流俗,根本沒有半點古風情境——這首作品,前兩句意氣可行,後兩句就屬於打油詩,在氣勢和章法上很明顯不成壹統。前兩句詩風正,但是出律,後兩句不但出律,連風格都走偏了。
而且亂標“七絕”——這是宋之後的詩人基本不會犯的錯誤——因此,作為壹個了解詩歌史,略懂格律和詩風演進的人來看——網友們用來作為攻擊武器的這首七言詩,應該是壹首偽作,或者是混編。
註意,不是說後兩句的打油風格不好,這種寫法也是可以的,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就是好作品,問題是整首作品的詩風不協調——前兩句不夠油滑。
所以再仔細考據,就會發現吳慶坻確實寫了這麽壹首詩,但完全不是那麽壹回事。不單句子被改動,變得不合律,連後面兩句也是續出來——果然是偽作。
《題三十小象》吳慶坻食肉何曾盡虎頭,卅年書劍海天秋。文章幸未逢黃祖,襆被今猶窘馬周。自是汝才難用世,豈真吾相不當侯?須知少日拏雲誌,曾許人間第壹流。
這是壹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壹尤”部的七言律詩。平仄嚴謹,對仗精良,用典恰當同時語言比較近現代,理解起來沒有古風那麽難——這正是清詩的特征。
我們只看被改動的原句“須知少日拏雲誌,曾許人間第壹流”,這裏“須知少日”平仄為“平平仄仄”,這就符合了律句平仄相替的原則。
“少日”就是少年之時,只不過這個詞和前段時間講到“壯歲”差不多,使用不多。
同時“拏雲誌”被改成“淩雲誌”,“拏”就是“拿”,這個改動其實還是可以的,特別是配合“少年淩雲誌”,雖然在平仄上出律,但是單獨作為句子來講,並沒有什麽問題。
因此改動後的句子更好懂,被更多的人認同,有人就續上兩句,成為偽作。
而這兩句也得到了北大官微的認可,因而發布了出來——其實這是壹種隨時代前行的變化,問題並不是很大,充其量證明北大官微不嚴謹,因為單獨兩句作為口號喊出來,無傷大雅。
而壹旦成詩,並自居為格律七絕,就暴露了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