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寄托憂國憂民、壯誌未酬的情懷
? 雁,在季節的遷徙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和危險。這自然讓士人們將雁的處 境與下層百姓的處境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其中寄托了人文關懷,將視野投射到民生疾苦、 國家安危之上。成語“哀鴻遍野”就是將處於困苦境地中的百姓比喻成“哀鴻”。詩歌作 品例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孤苦 伶仃的大雁不僅僅是詩人的化身,也是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下層百姓的縮影。再如,明 代王冕的《過姑蘇有感》:“東吳城外盡烽煙,百姓流移半在船。為問秋風舊來雁,稻粱 今有幾家田?”憂民之情溢於言表。通過鴻雁意象來表達壯誌未酬的情懷的作品,例如辛 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 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政治上的失意,欲有所作為而不得,使得詞人陷入苦悶之 中。
二、寄托思鄉懷歸、友人離別的愁苦
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典故,寄托的就是思鄉懷歸、羈旅漂泊的愁苦。曹丕《雜 詩》:“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在蕭條肅殺的秋季,詩 人將自己喻為孤雁,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深切思念。杜甫《歸雁》:“東來萬裏客,亂 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大雁已經北飛,而自己仍然流寓他鄉。在送別 詩中,雁意象也成為重要的情感載體之壹。例如高適《別董大》:“千裏黃雲白日曛,北 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借用大雁意象將離別之情表達得哀 婉動人。再如王實甫〔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 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用肅殺的秋景、大雁南飛來襯托離別的惆悵。何夢桂《憶秦 娥》:“傷離別,江南雁斷音書絕。音書絕,兩行珠淚,寸腸千結。”擔心鴻雁不能傳 書,怕相思之情無法傳達。
三、寄托感時傷懷、淒苦哀怨的抑郁
這主要著眼於個人的痛苦經歷,例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後期的詞作交融了她的亡國之痛、喪夫之悲以及生活的顛沛流離,所以作品情感淒苦哀怨。她的《聲聲慢》可謂字字是淚、字字是血,是處於困厄中的壹種呼喊。該詞作裏有這樣的句子:“雁過也,正傷 心,卻是舊時相識。”唐代張九齡《感遇詩》:“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慨嘆仕途之路的兇險。再如歷史上的魏晉時期也是壹段黑暗的歷史,生命的短促、朝不慮夕使得士人都感染上了傷懷的心緒。例如阮籍,他經常以雁入詩。《詠懷詩》:“孤鴻號外野,翔 鳥鳴北林。”“寒風振山岡,玄雲起重陰。鳴雁飛南翔,鶗鴂發哀音。”抒發的是內心的憂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