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發展史 詳細壹些!

詩歌的發展史 詳細壹些!

文章道弊五百年---評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分類:默認分類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國詩歌發展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已出現。《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廣泛而真實的反映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有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以及勞動人民的反抗之心;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采的新體詩——楚辭。並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壹抒情長詩《離騷》,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漢西文人詩歌壹直無所成就,但自東漢起,詩歌的發展進入了全新時期,成就斐然.......

東漢,文人詩歌開始興起,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誌亦是中古時期文學興盛的標誌。到建安時期,長期戰亂和饑荒在文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亂世中人們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短暫和渺小的悲涼。進而出現了壹批憂時傷亂,悲嘆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業並將其心中所想註入詩文的悲涼慷慨之士,即建安文人,其詩風為建安風骨。劉勰《文心雕龍》:“觀其時文,雅而慷慨,良由世集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建安風骨註重壹種內在熱情,生氣與感染力的表達。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成為這壹時代的風格。曹操是建安詩風的創始人,其《蒿裏行》體現了戰亂對造成的災難與痛苦,也體現了壹代梟雄欲救百姓於水火的胸懷與抱負。《短歌行》則充分表達了他求賢若渴統壹天下的雄心壯誌。《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情懷。曹植詩歌洋溢著樂觀,浪漫情調歌唱其為國效力的理想和抱負。曹植前期作品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主要歌唱他理想和抱負。如《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 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 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 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 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 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 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 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體現了詩人對政治與文學兩方面的高度自信。 但在經歷仕途不順後,其後期作品主要寫對自己和朋友造迫害的憤懣。他還用思婦,棄婦托喻身世,寫出著名的〈美女篇〉。而蔡文姬所著五言詩《悲憤詩》反映時代動亂,人民疾苦,個人不幸更是壹部血淚匯集而成的歷史畫卷,催人淚下,且起結構精巧,足以為五言詩之絕佳代表。

公元265年,司馬氏廢魏建晉後由於政治關系士風大改,文人個體意識減弱,文學顯得松弛平緩,少有激動人心的力量,即陳子昂所說:“文章道弊五百年,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晉宋詩歌主要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及詩人對其人生的認識。詩人們更關註自然山水,女性,男女愛情,對生活享樂毫無掩飾的贊美。少了對時事,社會的認識和品評。詩歌情感亦只是表現為無奈甚至是空乏的低沈,很少有漢魏般的激烈,緊張,豐滿的內涵。晉宋詩歌語言明顯趨於書面化,過分註重文詞雕琢,詩風綺麗繁縟,深懊典雅。肆意鋪排,壹味賣弄文才。〈文心雕龍〉:“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驪采百字之偶,爭價壹句之奇,情必機貌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辭典雅華美,狀物工巧,多用對偶,形成了華艷,淺俗的風格。這些都體現出晉宋與漢魏風格的不同之出,完全脫離了建安風骨的瀟灑與大氣,體現出吳聲西曲的委婉嫵媚之韻致。

及至齊陳梁三代,永明體出現,艷體詩露頭,詩風之綺麗更盛前朝。直至唐代,詩歌發展進入高潮,開辟了中國詩歌史的盛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史料及瑰麗的文化遺產,影響盛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壹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壹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沈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松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壹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壹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