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淵明的田園詩與同壹時期的詩人相比有什麽獨特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與同壹時期的詩人相比有什麽獨特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與同期詩人不同的是都是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

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遊,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濯於檐下,或采菊於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桑麻,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詩人通過對無限美好的田園風光的描繪,自然淳真的田園生活的歌頌,自己躬耕同農民友好交往的歡悅心情的傾吐,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的反映,將自己對官場黑暗的極端厭惡和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表達得淋漓盡致.嶄新的內容,淳樸自然的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壹個新的領域--田園詩,從而成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的田園詩風格平淡自然,親切真摯,然而卻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筆法清新,描寫細膩,以情化理,理入於情,達到了哲理性與形象性的統壹.

壹,清新的筆法.陶淵明的詩內容均為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又為人們習見,如村舍,雞犬,桑麻,豆苗,耕種,風雨等,他的詩正是選擇了帶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事物,並且通過樸素的語言,直率自然地抒寫出來,藝術地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使人感到詩人對農村,對土地的熱愛,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壹點斧鑿痕跡,讓人壹讀就懂,倍感親切.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文字清新,質樸,猶如山裏田間拂面的清風,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歸園田居》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此詩開頭兩句,說自己從少年時代起,就缺少那種適應世俗的風度,本性所愛即山水自然."誤落塵網中",塵網指官場,整個官場好象壹張捕捉鳥獸的羅網,自己入仕,是誤落塵網,是"迷途".因此,自己即如"羈鳥","池魚",這是隱微含蓄而又生動具體的比喻.這種被禁錮的痛苦不斷折磨他,而由於"性本愛丘山"的本性,終於使他在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之後,欣然歸隱."開荒"二句說明他歸田思想的勝利,實現了躬耕的願望.以上八句,是用最簡煉最含蓄的語言,概括地敘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詩的後段,正面寫他自己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抒發出內心的欣慰之情. "方宅"以下,落落如數家珍,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遠處村落何如,雞鳴狗吠何處,瑣瑣屑屑,平平淡淡,語言愈見通俗,而意境愈見高雅,這些描寫,充分表達了詩人離開官場後,去忙就閑,興高采烈,自由歡快的心情,以及他對平淡的自然的田園生活的美的認識.最後"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戛然而止,好比壹個長期負擔很重的人,突然放下了擔子,真是輕快極了,舒暢極了.正如俗話說的:"無官壹身輕".只是詩人的這種輕松悠閑,怡然自得的感受,不僅由於他拋棄了官職,離開了"樊籠";而且,還由於他回到了農村,參加了勞動,躬耕田園,實現了生活理想.

二,質樸的語言.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此種白描功底,於平淡中透出豐富聯想,於聯想中生出詩的"淡永"意境.可謂"極平常之景,各生趣味","無壹修飾之語,而其間無窮妙味." 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藝術效果. 如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 "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陶詩的語言不是未經錘煉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平淡之中可見綺麗.又如《擬古》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來了,燕子雙雙回到自己的草廬.壹年來自己的門庭日見荒蕪,但仍然堅持著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並不理解自己的態度,壹再勸說出仕.可是燕子卻翩翩而來,絲毫也不嫌棄它們的舊巢以及自己這個貧士.似乎燕子在問詩人:我的心是堅定的,妳的心也像我壹樣堅定嗎 這首詩好像壹個美麗的童話,淺顯平淡卻有奇趣.

再看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人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壹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立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壹個老農站在那裏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壹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麽可惜的呢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壹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這裏的"願"更蘊合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壹身,卻有壹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壹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壹幅多麽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其壹)"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兩個"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尋味.又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歸園田居》其五)壹條山澗,壹只雞,壹根荊薪,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壹經詩人點化便有了生活情趣,顯示出他對鄰人的親切,以及農村淳樸的風俗."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平淡的十個字便寫出了雪的輕柔之美.關於陶詩的這個特點,蘇軾概括為"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與蘇轍書》),十分精辟.。

,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陶詩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南山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