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黑龍江風景的詩句

關於黑龍江風景的詩句

1.描寫黑龍江的詩句

鷓鴣天.題友人《黑龍江秋》

九九重遊訪舊鄉,龍江峽谷逸興長。寒波如鏡秋江水,高岸霜林對紫陽。

情繾綣,意昂藏,吟鞭指處小滄浪。曾經濯足相思柳,猶憶黃昏約小芳。

滿江紅·寄友(興安冬伐)

北上興安,林深處,紮營冬伐。雪沒脛、千山踏遍,汗蒸衣褻。

斧鋸錚鳴虎蹤隱,鐵驪飛挽叢林越。正川流、梁棟聚如雲,關山疊。

邊陲地,天寒徹;風華茂,男兒烈。任臥冰沖雪,膽肝猶熱。

回首當年頭已白,再遊舊跡風光絕。嘆青山依舊世浮沈,心千結。

鷓鴣天/太平溝(伐木)

大雪飄飄夢雪原,天涯又見小興安。隆冬伐木天寒徹,情暖松林踏遍山。

驄馬叫,健兒歡,馬嘶人喚樹濤間。熊熊爐火胸前烤,烈酒山肴且過年。

滿江紅·寄友(興安冬伐)

八聲甘州·回訪太平溝(韻和幽蘭詩友)

過界江三峽太平溝,疊嶺入青眸。醉五花山色,霜林風爽,故地重遊。

百裏黃金古道,戍壘築邊陬。小鎮知何去?落照江頭。

三上此溝伐木,憶喧喧人馬,松樺林稠。正酷寒三九,萬木匯如流。

對群山、知青老矣,涉龍江、鏡水戲沙鷗。凝情處、白雲遠壑,舊跡難搜。

七絕五首。黑龍江秋色

闔家快意遊江峽,碧水情天柞葉丹。登上岧峣觀景處,襟懷浩蕩獨憑欄。

重陽霜染林紅透,風急日高秋色闌。野甸草肥麅出沒,澄江荻瑟雁鳴寒。

蘭皐霞岫從容行,沈醉霜林忘返程。車過險山坡滾兔,江村夕照滿秋聲。

百裏景雄秋色淳,寒波拍岸望江屯。束龍出峽天開處,極目嘉禾壟縱橫。

江村訪故醉重陽,禾穗如金堆滿場。飽覽秋光何所似?小園勝過壹飛觴。

寶泉嶺論壇七周年慶典抒懷

名山遠眺太平溝,浩浩龍江夢裏遊。采伐紅松驚秀木,耕耘黑土望豐收。

三冬雪野留行跡,幾度精魂憶晚秋。七載寶壇慶華誕,欣逢盛事***賡酬。

訪綏濱農場

才辭古道太平溝,又向綏濱沃野遊。百裏平疇依國境,三秋粳稻待豐收。

語臺天問琴心寄,渠首閘開清水流。歸客晚晴訪舊地,小城入眼望新樓。

龍江燒烤

順流覓得荻花灘,舊日碼頭不系船。坡緩柞陰遮暑氣,串多炭火烤膻鮮。

足親冷波憐白鷺,情醉青山望湛天。晚籟杯殘江瑟瑟,夕陽西下興狂狷。

秋遊黃金故道

黃金故道掩秋葒,古壘蕭蕭當要沖。伐木深溝懷舊憶,追雲高嶺見新容。

幽情暗動尋荒徑,豪興開張思澗松。雲水徘徊***倒影,晚鷗夕照屹飛龍。

2.描寫“黑龍江”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黑龍江”的詩句有:

1. 《滿江紅登蓬萊閣》 年代: 近代 作者: 吳佩孚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意思是:在外敵來到長白山前設下埋伏,在黑龍江的江邊列出軍隊圍剿外敵。

2. 《塞下曲》 明代 程啟充

黑龍江上水雲腥,女真連兵下大寧。意思是:在黑龍江上的水上翻江倒海,女真部落的人兵馬要攻占大寧。

3. 鷓鴣天.題友人《黑龍江秋》 現代 孫土人

九九重遊訪舊鄉,龍江峽谷逸興長。意思是:九九重陽節時遊玩來訪以前的故鄉,去黑龍江的峽谷興奮安逸的遊玩。

4. 《滿江紅·寄友 》 現代 老華

北上興安,林深處,紮營冬伐。意思是:上北方的大興安嶺,在密林深處,安營紮寨的進行冬天的伐木。

5. 《黑龍江秋色》現代 老華

束龍出峽天開處,極目嘉禾壟縱橫。意思是:像壹個被解放的龍飛出峽谷外面的天空開闊,放眼望去美麗的稻田縱橫。

1. 黑龍江省,在中國的東北,因省境東北有黑龍江而得名。有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黑龍江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三大水系,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5℃~5℃之間,冬天特別冷。

2. 《滿江紅登蓬萊閣》 年代: 近代 作者: 吳佩孚

吳佩孚是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壹級上將、巡閱使、總司令。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壹戰將和智囊。吳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壹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吳佩孚平生註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

3.形容黑龍江的詩詞

題友人國慶節遊太平溝、興東圖片(壹)2010-10

偃蹇興安自古雄,龍江浩蕩鳳翔東。逍遙歲月博鯨浪,耕戍興東唱大風。

壹曲驪歌作遠客,幾回清籟望飛鴻。邊庭灩灩寒波靜,滿目霜林水剪瞳。

(頷聯解:文革中停課,同學們常去黑龍江遊泳,後朋友在興東江村插隊)

題友人國慶節遊太平溝、興東圖片(二)2010-10

十月黑龍江正秋,璦琿潮過太平溝。崖高半壁立霜樹,岑遠環圍映緩流。

指點林泉嬌靨醉,沈浮天地意興遒。憑欄雙倚凝眸處,小三峽添蘿北遊。

秋遊太平溝2011-09

高崖黑水醉清瞳,綠掩邊村柞樺濃。千嶂封林聲寂寂,壹江如鏡冷溶溶。

中俄咫尺總相望,天地蒼茫幾失封。極目滄浪向遠去,稻禾半壁待年豐。

秋遊黃金故道2011-09

黃金故道掩秋葒,古壘蕭蕭當要沖。伐木深溝懷舊憶,追雲高嶺見新容。

幽情暗動尋荒徑,豪興開張思澗松。雲水徘徊***倒影,晚鷗夕照屹飛龍。

龍江燒烤2011-09

順流覓得荻花灘,舊日碼頭不系船。坡緩柞陰遮暑氣,串多炭火烤膻鮮。

足親冷波憐白鷺,情醉青山望湛天。晚籟杯殘江瑟瑟,夕陽西下興狂狷。

訪綏濱農場2011-09

才辭古道太平溝,又向綏濱沃野遊。百裏平疇依國境,三秋粳稻待豐收。

語臺天問琴心寄,渠首閘開清水流。歸客晚晴訪舊地,小城入眼望新樓。

寶泉嶺論壇七周年慶典抒懷2012-08

名山遠眺太平溝,浩浩龍江夢裏遊。采伐紅松驚秀木,耕耘黑土望豐收。

三冬雪野留行跡,幾度精魂憶晚秋。七載寶壇慶華誕,欣逢盛事***賡酬。

七絕五首。黑龍江秋色2010-10

闔家快意遊江峽,碧水情天柞葉丹。登上岧峣觀景處,襟懷浩蕩獨憑欄。

重陽霜染林紅透,風急日高秋色闌。野甸草肥麅出沒,澄江荻瑟雁鳴寒。

蘭皐霞岫從容行,沈醉霜林忘返程。車過險山坡滾兔,江村夕照滿秋聲。

百裏景雄秋色淳,寒波拍岸望江屯。束龍出峽天開處,極目嘉禾壟縱橫。

江村訪故醉重陽,禾穗如金堆滿場。飽覽秋光何所似?小園勝過壹飛觴。

八聲甘州·回訪太平溝(韻和幽蘭詩友)2013-07

過界江三峽太平溝,疊嶺入青眸。醉五花山色,霜林風爽,故地重遊。

百裏黃金古道,戍壘築邊陬。小鎮知何去?落照江頭。

三上此溝伐木,憶喧喧人馬,松樺林稠。正酷寒三九,萬木匯如流。

對群山、知青老矣,涉龍江、鏡水戲沙鷗。凝情處、白雲遠壑,舊跡難搜。

鷓鴣天/太平溝(伐木)

大雪飄飄夢雪原,天涯又見小興安。隆冬伐木天寒徹,情暖松林踏遍山。

驄馬叫,健兒歡,馬嘶人喚樹濤間。熊熊爐火胸前烤,烈酒山肴且過年。

滿江紅·寄友(興安冬伐)2011-01

北上興安,林深處,紮營冬伐。雪沒脛、千山踏遍,汗蒸衣褻。

斧鋸錚鳴虎蹤隱,鐵驪飛挽叢林越。正川流、梁棟聚如雲,關山疊。

邊陲地,天寒徹;風華茂,男兒烈。任臥冰沖雪,膽肝猶熱。

回首當年頭已白,再遊舊跡風光絕。嘆青山依舊世浮沈,心千結。

鷓鴣天.題友人圖片《黑龍江秋》2010-10

九九重遊訪舊鄉,龍江峽谷逸興長。寒波如鏡秋江水,高岸霜林對紫陽。

情繾綣,意昂藏,吟鞭指處小滄浪。曾經濯足相思柳,猶憶黃昏約小芳。

4.形容“東北風景”的詩句有哪些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壹》杜甫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謝朓玉衡固已驂,羲和若飛淩。

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時暮,迢迢天路征。

招搖東北指,大火西南升。悲風無絕響,玄雲互相仍。

豐水憑川結,零露彌天凝。年命特相逝,慶雲鮮克乘。

履信多愆期,思順焉足憑。慷慨臨川響,非此孰為興。

哀吟梁甫顛,慷慨獨撫膺。——《梁甫吟》陸機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白馬》杜甫津橋東北鬥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 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天津橋》白居易《詠懷古跡五首·其壹》杜甫譯文: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臺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壹片雲山。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人至今未回還。

梁代庾信的壹生處境最淒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賞析:這是五首中的第壹首。

組詩開首詠懷的是詩人庾信,這是因為作者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說:“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壹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首聯是杜甫自安史之亂以來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亂後,杜甫由長安逃難至鄜州,欲往靈武,又被俘至長安,復由長安竄歸鳳翔,至鄜州探視家小,長安克復後,貶官華州,旋棄官,客秦州,經同谷入蜀,故曰“支離東北風塵際”。當時戰爭激烈,故曰風塵際。

入蜀後,先後居留成都約五年,流寓梓州閬州壹年,嚴武死後,由成都至雲安,今又由雲安來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間”。只敘事實,感慨自深。

頷聯承上漂流西南,點明所在之地。這裏風情殊異,房屋依山而建,層層高聳,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山區百姓大多是古時五溪蠻的後裔,他們身穿帶尾形的五色衣服同雲彩和山巒壹起***居同住。頸聯追究支離漂泊的起因。

這兩句是雙管齊下,因為在詠懷之中兼含詠史之意,它既是自己詠懷,又是代古人——庾信——詠懷。本來,祿山之叛唐,即有似於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祿山之亂,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亂;杜甫支離漂泊,感時念亂,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賦》,因身份頗相類,故不無“同病相憐”之感。

正由於是雙管齊下,所以這兩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時也起下文。尾聯承接上聯,說庾信長期羈留北朝,常有蕭條淒涼之感,到了暮年壹改詩風,由原來的綺靡變為沈郁蒼勁,常發鄉關之思,其憂憤之情感動“江關”,為人們所稱贊。

全詩從安史之亂寫起,寫自己漂泊入蜀居無定處。接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處。

再寫安祿山狡猾反復,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最後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淒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國之思。

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作者介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