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爾納爾·馮·海頓斯坦(Vernervon Heidenstam,1859—1940),壹八五九年七月六日生於瑞典南部維特恩湖北面奧斯哈馬爾壹個貴族軍官家庭。 海頓斯坦從小體弱多病,壹八七六年,十七歲的他因患肺病,被迫中斷學業,前往意大利、希臘、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休養遊歷,直到壹八七九年才回到瑞典。在此期間,他曾在羅馬學習過兩年繪畫。壹八八年,因父親反對他成為藝術家同父親鬧翻,海頓斯坦攜新婚妻子艾米莉·尤格拉再度出國,在羅馬、巴黎、瑞士等地居住。在瑞士逗留期間,他結識了僑居在那兒的瑞典著名劇作家斯特林堡,兩人成為摯友。和斯特林堡的頻繁交往,增強了海頓斯坦從事文學創作的信心。壹八八七年,海頓斯坦返回瑞典,潛心鉆研文學。第二年,他出版了第壹部詩集《朝聖與漫遊的年代》(1888)。詩人以十多年來的遨遊生活為基礎,敘述了南歐和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地區各國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歷史傳記等等,把它們描繪成令人向往的《天方夜譚》式的神話世界。作品采用了虛幻、神奇、誇張的手法,充滿了南方傳說和東方哲理,它以其華美風格和獨特情調開創了瑞典的壹代詩風,在文壇引起極大反響,成了瑞典新浪漫主義派或唯美主義派的開山之作,海頓斯坦因此也被稱為唯美主義代表詩人。
緊接著,海頓斯坦又發表了根據希臘神話寫成的長篇小說《恩底彌翁》(1889),以及進壹步闡述自己藝術觀點和文學主張的論文《文藝復興》(1889)。這本小冊子的出版,在當時的瑞典文藝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成了新浪漫主義派的宣言,瑞典文學新時期的發展綱領。主張作品應該有情感、幻想、美感、個性和生活情趣,他唾棄傳統的美學思想,提倡詩歌應該像印象派的繪畫壹樣富於光亮和色彩,他的這本小冊子是瑞典寫實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的分界線。從此,壹批新崛起的作家詩人,紛紛起來沖破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束縛,發展各自的獨創性,在瑞典文學界形成了壹個全新的生動局面。隨後,海頓斯坦的藝術主張在自己的詩體長篇小說《漢斯·阿裏埃諾斯》(1892)中得到了進壹步體現。小說寫漢斯·阿裏埃諾斯這位瑞典民間傳說中的傳奇人物為尋求“生命靈感”而到處旅行的生涯。作品發展了唯美的風格,並具有神秘玄想的成分。壹八九五年出版的《詩集》表現了海頓斯坦對祖國、對民族的巨大熱情和關註,既是民族頌歌,又帶異國情調,其中許多詩寫到包括特洛伊戰爭在內的希臘故事,瑞典的貴族社會,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和冰島的傳說,被認為是詩人抒情詩的頂峰之作,表明作者已徹底沖破舊的藝術界線,在創作上走向成熟,風格深沈、樂觀,具有寧靜和內省的氣質。
1912年成為瑞典學院院士,1916年為“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19世紀90年代瑞典新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文學史家稱他為“瑞典文學新時代的首要代表人物”。
但此後他基本上沒有再寫出什麽作品,只是在他死後的壹九四壹年發表了他的回憶錄《栗樹開花時》。 壹九二年,海頓斯坦在壹座可以俯視巴頓湖區的小山上,建造了壹幢融古瑞典和意大利風格於壹體的住宅。他在這兒住了二十年。壹九四年五月二十日,他就在這幢住宅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