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煉字的詩句 1. 可以體現煉字的詩句
原發布者:易發表網
古詩中的煉字古人寫詩,甚為看重煉字。關於煉字,許多詩人都有切身的體會。比如盧延讓在《苦吟》中說:“吟安壹個字,撚斷數莖須。”這是為求壹個字的穩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幹的《贈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壹生心。”相比之下,這是用盡壹生的心力了。大詩人杜甫也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由此可見對於字句的錘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壹‘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壹‘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開了,“鬧”字原本形容花開之繁,但卻渲染出春意的熱鬧。從而為下文張本,表明要盡享歡娛,而不必吝惜金錢。月光從雲層中穿出來,照在花枝上。壹個“弄”字,很能寫出花影隨著月光而變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賈島那個推敲的典故是為人熟知的,也與煉字有關。其《題李凝幽居》中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原本拿不定用“推”還是用“敲”,後經韓愈改定為“敲”。從表現上說,是以動襯靜。不過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說:“究竟哪壹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裏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壹個比較恰當,而在哪壹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這雖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的,但也相通於鑒賞。古詩鑒賞中,所煉之字的表現如何,要著眼於全篇的意境,離不開詩人的思想感情。
2. 關於煉字的古詩
如下,望采納:
對酒作者:居節
三杯莫惜瘦顏酡,百歲其如半去何。煉盡少年風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
滄江倦客新黃發,空谷佳人舊翠蛾。竺國蓬山那可問,醉鄉深處且婆娑。
言誌作者:唐寅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夢舊作者:白居易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謁焦煉師作者:王昌齡
中峰青苔壁,壹點雲生時。豈意石堂裏,得逢焦煉師。
爐香凈琴案,松影閑瑤墀。拜受長年藥,翩翻西海期。
靈墟山作者:李白
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雲去。
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贈胡天師作者:武則天
高人葉高誌,山服往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
碧岫窺玄洞,玉竈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西苑宮詞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張元凱
方士如雲泛海槎,采真元不為丹砂。
萬金煉就壺中藥,愁殺仙人萼綠華。
煉藥洲與鄭君熙醉題石上作者:葛壹龍
仙翁煉藥處,荒草沒為洲。壹點水心綠,客眠如白鷗。
今年太湖淺,添卻幾弓闊。只恐麻姑來,愁與人煙接。
劉仙石作者:祖無擇
神仙不死石長存,萬古千秋表洞門。
人欲求真好修煉,莫徒將杖叩苔痕。
南屏作者:朱翌
百步階頭長進步,南屏堂上立移時。
明明萬象森羅處,爭鍜煉雕鐫費我詩。
傷王霽作者:鄭獬
欲煉此心成古鏡,清光直透太虛明。
朝來壹灑故人淚,依舊塵埃滿匣生。
玉蝶泉作者:張珪
仙人修煉地,玉井著神功。日月雙輪見,陰陽兩竅通。
可堪清澈底,那更施無窮。尚冀丹砂力,當澆塵念空。
煉丹觀作者:黃甲
天地為爐變化間,丹砂點石石成丹。
丹成遺竈空陳跡,留與高人圖畫看。
3. 有關練字的古詩
1、搗練子令·深院靜
五代: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譯文
秋風送來了斷續的寒砧聲,在小庭深院中,聽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聲穿進簾櫳,更使人聯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綿綿的離恨和相思。因而長夜不寐,愁思百結。
2、折楊柳 / 和練秀才楊柳
唐代: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壹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譯文
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於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壹枝楊柳吧。
只有春風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經離開樹幹的楊柳枝吹拂。
3、搗練子·望書歸
宋代:賀鑄
邊堠遠,置郵稀。附與征衣襯鐵衣。連夜不妨頻夢見,過年惟望得書歸。
譯文
對敵鬥爭的邊防前線,離得很遠很遠,傳送文件的驛站異常的稀少。趕緊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給丈夫穿。只有在夢中多次與親人相見的願望尚可實現。只盼望冬去春來能得到親人的回信。
4、禦街行·秋日懷舊
宋代:範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裏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沈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嘗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壹點辦法可以解脫回避。
5、塞鴻秋·潯陽即景
元代:周德清
長江萬裏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壹字來如線。
譯文
萬裏奔流的長江,像壹匹白色的素絹;對岸幾處小點,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顏料,那是淮地的遠山。幾片白帆,箭壹般地駛過了江面。
而近處的高山上,長長的泉流飛下,猶如壹道流電。天色漸漸昏黃,暮色中的雲層難以分辨,仿佛化作了這滿地的露點。壹鉤新月模仿著扇形,在天上高懸。逼近了,逼近了,成“壹”字的橫線在空中排開,那是北方飛來的大雁。
4. 關於練字的詩句
1、自小多才學,平生誌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2、平生懶著書,書成亦快余。驚風日夜吼,隨處足安居。——明·李贄《續焚書》
3、眉頭無壹事,筆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4、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復何從。——唐·耿湋《詠宣州筆》
5、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6、我生性不愛受困,常常違反班規,班主任常罰我抄班規20遍,我只好三支筆壹起握。我常對人說,我的壹手好字就是這麽練出來的。——韓寒
5. 古人煉字的句子有那些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
壹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壹字,說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
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後,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壹種柔美之感。
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麽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這樣,壹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壹著此字,滿句生輝。
我國古代詩人對煉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稱“新詩改罷自長吟”,孟郊感慨“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鶴自詡“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盧延讓感嘆“吟安壹個字,撚斷數莖須”,賈島更是激動得“二句三年得,壹吟淚雙流”。
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
“紅杏枝頭春意鬧”,壹“鬧”字以動態寫靜態,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美好享受。“微風燕子斜”,壹“斜”字,化動為靜,刻畫出壹種悠然的情態。
李白《塞下曲》第壹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
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煉字。
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於國家遭逢喪亂,壹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煉字。
壹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東·六盤山》後闋第壹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卷"字是煉字。
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鬥力量的象征。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舞"和"馳"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後的山,蠟象形容雪後的高原,現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為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
"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毛主席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騰"和"走"是煉字。從語法上說,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說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說成"騰細流"、"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
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描寫得十分傳神。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幹戈阻絕老江邊。""老"字是形容詞當動詞用。
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在錦江邊上。這裏只用壹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後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
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的恰當,而且用得簡練。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桿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這兩句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
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