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註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壹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壹百裏。《壹統誌》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2.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註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壹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處:行蹤,所在。
3.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鳥鳴澗
王維〔唐代〕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寂靜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無聲地飄落,寧靜的夜色中春山壹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時驚動了山中棲鳥,在春天的溪澗裏不時地鳴叫。
註釋
鳥鳴澗:鳥兒在山澗中鳴叫。
人閑: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
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
桂花:春桂,現在叫山礬,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驚:驚動,擾亂。
山鳥:山中的鳥。
時鳴:偶爾(時而)啼叫。
時:時而,偶爾。
4.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古詩簡介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壹首贊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這首詩不是描寫西湖的壹處之景、壹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翻譯/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顯得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壹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麗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麽淡妝也好,濃妝也好,她總是美麗的。
註釋
①飲湖:在西湖上飲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開始放晴。晴,壹作“睛”。
③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④方好:正顯得美。
⑤空濛:形容細雨迷茫的樣子。謝玄暉詩:“空濛如薄霧”。濛,壹作“蒙”。
⑥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⑦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
⑧淡妝:淡雅樸素的妝飾。
⑨濃抹:濃艷華麗的打扮。抹,塗脂抹粉。
⑩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5.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獨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古詩簡介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壹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此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翻譯/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註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註釋
⑴盡:沒有了。
⑵孤雲: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⑶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裏。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誌》卷壹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裏。府誌雲: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6.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簡介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裏的著 名詩篇。此詩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描繪出壹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感情。
翻譯/譯文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淌著細流,
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註釋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尖端。
⑥頭:上方
7.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江南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壹會兒在這兒,壹會兒又忽然遊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註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壹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壹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裏有“適宜”、“正好”的意思。
8.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於易水送人
朝代:唐朝|作者: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詩簡介
《於易水送人》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寫的五言絕句,亦叫《於易水送人壹絕》。易水是地名,本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翻譯/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註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冠:帽子。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人:壹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壹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9.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池上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古詩簡介
《池上》是唐代著 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壹首五言絕句,創作基調為閑情偶寄,該作品文字洗練,內容通俗淡雅,是經典佳作之壹。
翻譯/譯文
壹個小孩撐著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麽掩藏蹤跡,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壹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⑤浮萍:壹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10.經典幼兒園啟蒙古詩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作者: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範仲淹的壹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註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裏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註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壹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妳。
⑥壹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壹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指壹會兒看得見,壹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