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杜甫和辛棄疾的生平及代表作

杜甫和辛棄疾的生平及代表作

第壹,杜甫

生平:杜是著名詩人杜的孫子,出生於壹個有文學傳統的家庭。7歲學詩,15歲成名。他壹生失意,只做過左士毅等小官。雖然後世稱之為“詩人”,詩歌被稱為“詩史”,但在唐代並沒有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有壹首《戲為六絕句(下)》寫的是“初唐四傑”:“汪洋與羅路同代,卻輕狂;二曹身名滅,江河長存。”其中不乏詩人的自我比較,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壹、讀書漫遊期(35歲前)

所謂“放蕩的趙奇,秋媽是相當清醒和瘋狂的”。

開元十九年(20歲)開始漫遊吳越,五年後回到洛陽,後杜甫又漫遊齊、趙。後來在洛陽認識了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後遇到了高適,他們三人隨梁、宋(今開封、商丘)遊歷。後來,杜麗去了周琦,分手後,他們分別在東路相遇。這是“詩仙”和“詩聖”最後壹次見面。

二、被困長安時期(35歲至44歲)

這期間,杜甫第壹次在長安參加考試,最後壹名。唐朝的宰相李甚至告訴唐玄宗,朝野沒有壹個人是成功的。後來,他向皇帝獻禮,並贈送給貴族。他過著“早晨奪富門,黃昏趕肥馬塵,摔杯涼烤,處處藏悲”的生活。最後得到了壹個帶領曹佑威參軍的小官(主要是看守士兵的武器和金庫的鑰匙)。在此期間,他寫了《車店》、《兩為道》等詩歌,批評時政,諷刺權貴。《從北京到豐縣,唱五百字》壹書尤為著名,這標誌著他在長安十年的艱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三、陷賊而仕時期(45歲至48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陷,杜甫把家安在漳州,只身前往肅宗。他被安史之亂俘虜,帶到長安。面對混亂的長安,他聽到了官軍連連敗退的消息,寫下了《月夜》、《春望》、《隘江頭》等詩篇。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騙,做了拾遺。因為他的建議,尚書被貶為參軍丞相。(方舒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他與叛軍作戰,采用春秋陣,結果大敗。杜甫開始收拾左的遺骨,他說方是無辜的,他生氣了,想找茬。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官》、《三別》。

“三官”:石昊官、新安官、潼關官;“三告別”:新婚告別、無家可歸、辭舊迎新。

四、西南流浪時期(48歲至58歲)

隨著襄州官軍的潰敗和觀復的饑荒,杜甫棄官出走,舉家逃亡,途經周琴、銅鼓等地,在成都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當入朝時,蜀中軍閥造反,他流落到子洲、朗州。嚴武在成都拍了《我們的時代》作博後,杜甫去了燕,死了。他又漂泊,在夔州住了兩年,又漂泊到湖北湖南,死在湘江上。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包括《《春夜喜雨》》、《秋風吹破草棚》、《書香》、《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高登》、《登月樓》等許多著名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壹句詩是:“安得千萬樓,天下窮人皆大歡喜。”而《登頂》中的“葉落如瀑,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則是千古絕唱。

對後代的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系,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他是漢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樂府詩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五·七”古代小說,也是壹部詩歌史,開始敘述並著眼於整個故事,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中也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在音律、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面積累了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

代表作:杜甫壹生坎坷。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與李白並稱為“杜麗”。杜甫曾任左士毅和校對部的外交大臣,所以後來被稱為杜工部。擅長古體和律詩,風格多樣。他用“郁悶、失意”兩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風格,主要以抑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歌多以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為題材。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此被後人尊為“詩史”中的“詩人聖人”。杜甫憂國憂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詩歌技巧。杜甫壹生寫了1400多首詩,其中很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如《三官》《三送別》,《杜工部集》代代相傳。其中“三官”為石昊官、新安官、潼關官,“三別”為新婚、無家、辭舊。杜甫的詩在唐代流傳最廣,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

二、辛棄疾

生平:辛棄疾(1140 . 5 . 18-1207 . 10.3)南宋愛國詩人,享年67歲。原字探夫,改為佑安,中年名住稼軒,因取名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姚強鎮四風閘村)。始祖新葉巍,唐代大理寺判官,由隴西滴道遷至濟南,故卒於濟南。高在古代讀書,當過秀才。曾祖父辛吉,曾經當過賓夕法尼亞州的參軍秘書。祖父辛贊,因家眷勞累,靖康革命時無法隨宋家南遊,在晉為官,先後鎮守喬縣、開封等地。辛棄疾的父親辛文玉去世早,他從小跟著祖父辛贊生活。

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詩人、愛國者、軍事家、政治家。他和蘇軾齊名,被稱為“蘇信”。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曾經有人這樣誇他:賈萱是人中之冠,言中之龍。劉辰翁的《辛稼軒序》說:“既然辛稼軒,如果妳用了這樣壹個詞,妳就必須守口如瓶。而爛掉的嘉軒,就像壹根禪杖。再比如我滿腹憂愁,壹輩子郁郁寡歡,喝得酩酊大醉,卻覺得賓主酣暢淋漓,談不攏。話到此為止。"

他出生的時候,北方已經落入金人手中。其祖父辛贊雖在晉國任職,但壹直希望有機會“拋煩惱以解令尊之氣”,常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江山”(《美琴十論》)。同時,辛棄疾也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這使他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復辟中原的功業。另壹方面,由於辛棄疾生長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受讓人盲目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較少,他身上有壹種俠義精神。

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東部。在他出生於13年之前,山東被金兵占領。21歲加入抗金義軍,不久回到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兩千人加入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回到南宋,堅持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晉奏《梅琴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興的具體方案;他還去宰相九議,進壹步闡述“美琴十評”的思想;尚未被采納和實施。他在各地上任,認真消除積弊,積極備戰,受到投降派的牽制,甚至被革職。他曾長期居住在江西上饒。收復祖國的宏圖大誌沒有發揮出來,用忠義之氣寫出來,其獨特的文筆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壹代大詩人。他的文字充滿激情,慷慨悲壯。筆觸有力,藝術風格多樣,豪放不羈。還有“賈和的短句”。現代人編了《辛稼軒詩話劄記》。

紹興三十壹年(1161),金主顏良大舉南侵,身後的漢人因不堪忍受金人的嚴酷壓迫而揭竿而起。21歲的辛棄疾也糾集了2000人加入了耿靜領導的龐大起義軍,並任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殺死,金軍北退,辛棄疾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聯絡南宋朝廷。在他完成使命回來的路上,他聽說耿靜被叛徒張安國殺死,起義軍解散了。他帶領50余人攻打敵營,把叛徒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氣和果斷,讓他壹時名聲大噪。“懦夫為之而起,聖天子為之嘆息”(洪邁《賈·)。宋高宗任命他在江陰簽署壹項判決,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此時,他才23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並不了解朝廷的懦弱和畏縮。此外,宋高宗和趙構都曾贊揚過他的英雄行為,不久即位的宋孝宗也曾表現出要收復失地、報仇雪恨的精神。因此,在南宋任職的第壹個時期,他就滿腔熱情地撰寫了許多抵禦金朝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梅欽十論》、《九論》等。雖然這些建議在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贊並廣為流傳,但已不願再戰的朝廷卻無動於衷。它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上的實用才能感興趣,於是派他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重要的地方官職,治理災荒,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做得很好,但因為深深感到時間飛逝,人生苦短,抱負難酬,他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來說是嚴酷的。雖然他有著卓越的才能,有著豪邁倔強的性格,有著執著的北伐熱情,但他很難在萎縮、圓滑、嫉妒心強的官場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只是笨拙而自信,多年來不被大家所接受”(《論賊劄子》),於是準備隱退,在江西上饒湖畔建了壹座園亭,以便離職後安身立命。果然,惜春八年(1181)冬,辛棄疾42歲時,因被彈劾被罷官,回到上饒。接下來的20年,除了每兩年在福建做壹次監獄和和平使者,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

“鐵板銅琵琶,繼東坡唱不歸河,美琴悲淒,河北南宋不隨鴻雁南飛。”這是郭沫若在陽元山辛棄疾墓前的對聯,刻在鉛山瓜山後面。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壹位令人欽佩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從22歲開始,帶領2000多名家鄉兄弟起義抗金。他以報復國恥、收復失地為終身事業。20年後變成鐵馬,像老虎壹樣吞了萬裏。但人到中年,卻屢遭詆毀,賦閑20年,直至悲憤而死。從1181到1207,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岱湖和前山漂泉過著悠閑的生活,期間有6年的從業和解聘,往返於福建、浙江、江蘇的任尚和岱湖、漂泉之間。而住在湖中的也是去樸泉短暫停留。飄泉是這位愛國詩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使節時,打算在上饒建壹座花園式莊園,安頓家人。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始修建帶湖的新房和莊園。他根據岱湖周圍的地形,親自設計了“高處造屋,低處開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勤,應以田為主。”於是,他把岱湖莊園命名為“稼軒”,取名“稼軒居士”。當年11月,由於被彈劾,他的官職被暫停,帶湖的新房剛剛竣工。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中年後的悠閑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是辛棄疾經常去尋古幽靜的地方。鵝湖山腳下的鵝湖寺就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邊。1175著名學者朱、、陸九齡、陸九淵召開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會”(鵝湖第壹會)。鵝湖也因此成為了壹個文化勝地。辛棄疾經常去鵝湖消遣。

1188年秋,上書辛棄疾、朱,在千山紫溪相會,共商統壹大計。但後來,因為某種原因謝絕了朱這次引山會議。這年冬天,我們見面的時候,辛棄疾臥病在床,在瓢泉裏休息,等貓。傍晚,初晴雪後,余暉映著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從飄泉山莊的欄桿上望出去,看見貓陳騎著壹匹紅馬走在村前的驛道上。他喜出望外,病也消散了,就下樓陪他騎馬。兩人久別重逢在村前的石橋上,感慨萬千;站在石橋上,沐浴著雪後楚清的夕陽,談著國事,為金鷗的殘疾而痛心,愛國之情在胸中湧動,拔刀斬馬,誓為祖國統壹而戰。辛棄疾在《何心郎父見平安,以韻答之》中所寫的“人死心鐵石,看其試手,補天”的吶喊,正是這種遠大誌向的寫照。

辛棄疾與貓在此相會,瓢泉* * *行動,鵝湖同遊,長歌應和,談天說地,十日不壹樣,成為文壇佳話。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者,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第二次“鵝湖會議”,把思齊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壹座斬馬亭。時至今日,辛棄疾與陳亮“賭馬”的故事在當地壹直流傳。斬馬亭還在。雖然歷經風雨,但仍有許多刻有“斬馬亭”字樣的琉璃瓦覆蓋其上,是鉛山縣的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被罷官,回到上饒。他住在樸泉,開始蓋新房,管理樸泉莊園。他決心“留在這裏,在我家安頓下來,等時間長了再學,多種點莊稼。”1195年春,飄泉的花園式莊園建成,屋檐新修,青山對著小窗。

1196年夏,岱湖莊園失火,辛棄家遷往漂泉。1196年秋,辛棄疾壹生所有的爵位都被朝廷剝得幹幹凈凈,過上了漂泉的鄉村生活,遊山玩水,飲酒作詩,雲遊野鶴。辛棄疾被樸泉田園的寧靜和思念鄉民的淳樸深深打動。他受到歌唱的啟發,寫下了大量描寫飄泉四季風光、世界風情、園林風光、抒發情懷的詩歌。臨江仙人,戲為長生,浣溪沙,父辯為連雨,俞樓春戲為雲山等。,都是辛詞中描寫樸泉鄉村生活的代表作。“青山生機勃勃,似為我歸來而迷人”(《沁園春·再斷氣·四不註》);“我看青山更迷人,青山,看我應該如此。情與貌略有相似”(何心郎《城中園亭》)。這些詞表現了辛棄疾對飄泉山水的熱愛。

65438年至0203年,辛棄疾先後任紹興知府、鎮江知府。1205年秋,再次被罷官,辛棄疾滿懷悲憤回到樸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病重,朝廷再次起用他,任命他為樞密使,使他盡快前往臨安(杭州)。聖旨到達鉛山時,辛棄疾病重,臥床不起,只好辭職。農歷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詩人辛棄疾悲痛欲絕,遺願未了。死後葬於樸泉瓜山後的陽元山。

代表作:辛棄疾壹直推崇逍遙遊的隱士林山。住在農村與他的人生觀並不矛盾。而且,由於他過去的職位,他可以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但作為壹個熱血男兒,壹個風雲人物,卻在風華正茂之時被迫離開政壇,這讓他無法承受。“別說低音如西風,季鷹未歸?”乞田而求家,畏羞而見之,柳浪輝煌”(《水龍隱登建康宴亭》),所以他常常壹邊欣賞著田園風光及其幽靜之趣,壹邊在內心深處不斷湧動,時而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所激動,時而為現實的無情所憤懣失意,時而又強迫自己安慰自己,作出曠達之思,度過了這種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但天下事之王,贏得了他身後的名號。可惜徒然發生(破陣),卻“萬字換主人植樹書”(鷓鴣天),埋下了他的深情。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侜周開始起用領軍人物。64歲時,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和平使者,老壹輩詩人的精神為之壹振。第二年,他會見了宋寧宗,對徐金國的“亂死”(炎建以來朝野雜記集B)作了慷慨激昂的發言,並親自到鎮江前線服役。

宋寧宗元年(公元1205),辛棄疾被任命為鎮江知府。六十五歲時,他登上顧北館,悲嘆自己無法報效國家的失望。懷著很高的希望,他想起了過去,寫下了《永遠的幸福》這本書。京口顧北亭懷古”。但他又壹次受到重創,在壹些諫臣的打擊下被迫離職,同年回到老家。雖然最近兩年被叫去工作,但是他年老多病,身體虛弱。最後,他在凱西的第三年秋天突然去世。

雖然,自中原淪陷以來,抒發對國恥的悲憤,表達報國的熱情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但辛棄疾的詞仍有獨特的光彩在其中。這不僅是因為辛棄疾生長在被其他民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壹般文人更強烈,也是因為他在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積極尋求個人生活的榮耀,在文字中表現出壹種不可抗拒的英雄氣概。

辛棄疾是壹位偉大的詩人,也是壹位驍勇三軍、能征善戰、熟悉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鏜鈸大響,竊竊私語,渡六合,掃千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作為南宋朝廷大臣,他寫了壹篇《議練民兵守淮蜀》的文章,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對戰局精辟深刻的分析和鮮明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充滿激情,構思巧妙,有理有據,準確簡潔。文章只用了600多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壹氣呵成,信息、分析、措施、預測、文字落實,簡單明了,清晰易懂。壹個豪邁曠達的詩人,可以根據不同文體的需要,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大手筆在寫作上是不能局限在狹小的世界裏的。他要熟練掌握幾套筆墨,不僅要有自己喜歡的風格,還要根據不同的要求寫出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就像壹個功夫深厚的武術家,雖然擅長壹種武器,但他是對的。辛棄疾用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遠大誌向和崇高理想,以及“男兒有淚不輕彈,欲補天”的豪情壯誌。(摘自應用寫作第1,0998期《詞學大師——讀辛棄疾》)

終其壹生,他以正直自傲,做出了自己的成績,壹生主張抗戰。他通過參加《梅琴十論》、《九議》等活動,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熱情,並與宋致仕和理學家朱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勵精圖治。抗金和民族復興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迷失方向的悲嘆和強者遊手好閑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江南農村四季的田園風光、世態人情、民俗風情。他的詞題材廣泛,也善用前人典故。風格厚重豪邁,又不乏細膩溫柔。他在蘇軾的基礎上,極大地發展了詞的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稱之為“蘇信”。他的詩也值得稱贊,尤其是他的“有力的筆,巧妙的收斂,正確的平衡的理論之風”

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著對北方的懷念。此外,在《何心郎》、《摸魚》等詞中,他用“剩水剩山”、“夕陽斷腸”等詞諷刺南宋小朝廷,表達了對偏安壹隅、不願北上的不滿。野心無處用,表現在難以掩飾的言語中。在他的代表作《水龍隱》中,他善於緬懷過去,面對如畫的河山和英雄,在激發其遠大誌向的同時,也表達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構成了其詞的悲劇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幾乎到了無事不可無心入詞的地步。

辛棄疾的詞在抒發報國之誌時,往往表現出軍人的豪邁自信的心境,如“欲拉銀河之浪,洗西北之沙”(《水調歌頭》),“馬歌葬時,應誓飛蛾不沈”(《滿江紅》),“人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何心郎》)等。,所有的壹切都充滿了驕傲和憤怒。對於和自己壹樣有報國勇氣的人,他由衷地贊美,異口同聲地互相勉勵,如《水龍隱陳佳壽漢南澗尚書》的慷慨激昂,完全不同於壹般庸俗的祝壽辭: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過河,從南方來?長安長輩,新亭風光,窮如昔。妳在陸地上的時候回顧了多少次?知不知道萬裏名利是真儒?有壹篇關於打山的文章,全是童音的晴日。當年倒地,如今壹試,風雲運行。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唱酒。明年我會整頓坤的工作,給老公過生日。

辛棄疾對那些在民族危亡面前無所作為的庸俗圓滑的官僚有壹種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出這類人物的醜陋:“給人喝酒,先倒。最重要的是做可可,什麽都好。”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充斥著官場,掌握著權力,走上了壹條竊取和平的道路。他憤怒地寫道:“李將軍永遠贏得了赫爾馬。蔡麗是下壹個人,但他是海豹。”(“操作員”)

辛棄疾率領少數部隊穿越戰場,來到南方時,滿腔熱血,急於展示自己的宏偉計劃,不料卻陷入了碌碌無為的境地,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憤慨。南歸十二年,他重遊南歸首站建康時,寫下了著名的《水龍隱登建康歡樂亭》:

秋天的南方空曠蒼涼蒼涼,河水與天空壹起流淌,秋天更加蒼茫。看到遠處的山只會引起我對國家盡頭的悲傷和怨恨,這些山就像玉簪和女人頭上的螺旋線圈。西邊的太陽斜對著這壹層樓,遠處的天空傳來雁叫聲,我在江南漂泊著想家的遊子。我看到了吳鉤,並拍攝了專欄,但沒有人會參加。不要說低音難聽,西風和季鷹都還沒回來?像徐思那樣只為自己買地的人,應該怕羞於看到在這兩方面都輝煌完備的劉備。可惜,時光像流水壹樣流過,我真的擔心國家的風雨飄搖,真的像桓溫說的,樹已經長了這麽多!錢是誰,呼喚紅領巾綠袖,呼喊英雄。

這是山河破碎的悲哀,是野心空虛的悲哀;時間無情地流逝,更因為這份悲傷而令人震撼。然而,即使詩人寫的是他的孤獨和悲傷,他的痛苦和淚水,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永不沈沒的英雄氣概。

他的詞力圖還原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吐壯誌難酬的悲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藝術風格多樣,以大膽為主。熱情慷慨悲壯,筆法剛健,與蘇軾並稱“蘇信”。以破陣聞名,贈壯詞陳同福憶往事,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水龍吟,鄧建康,上心亭,菩薩滿,寫江西壹壁。但也有作品表現出因誌向未能實現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如賈萱的長短句,鄧光明對賈萱詞年表的註釋是當代最流行的註釋。現代人整理了辛稼軒的詩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