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本名潤之,筆名子仁。湖南湘潭韶山,沖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詩人、書法家。他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的詩歌作品豪放雄渾,意境廣闊,描繪了中國革命的壯麗畫卷,表現了壹個偉大革命者的情懷。
二、故事背景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三省後,將魔爪伸向華北,國家和民族危在旦夕。毛澤東率紅軍長征部隊到達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江討伐,奔赴抗日前線。為了考察地形,毛澤東曾登上海拔1000米、白雪覆蓋的袁尚。當《千裏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現在眼前時,他不禁感慨萬千,愉快地寫下了這豪放的詞。1945抗戰勝利後,毛澤東赴渝與國民黨談判。與此同時,詩人柳亞子向毛澤東要了壹句話,毛澤東送給他壹首《滿園春雪》。
第三,文體知識
詞起源於隋唐,盛行於宋代。它是用音樂和不規則的句式唱出來的,也叫“長短句”。詞最初是用音樂演唱的,稱為“曲子詞”。後來,詞和樂府詩壹樣,逐漸從音樂中分離出來,成為壹種不同風格的詩歌,所以有人稱詞為“詩”。根據字數,詞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音(59字-90字)、長調(91字以上)。
結構上,壹般由警句、標題、上片、下片組成。詞牌是壹個詞的聲調的名稱,它規定了詞的數量、句子的數量和層次。標題壹般是單詞內容的集中體現,概括了單詞的主要內容。
第四,理解單詞的意思
1.只余芒芒:只剩壹片白。只有,只有。廣闊,這個詞的意思是無邊無際。
2.必須:等等。
3.紅妝:形容雪後艷陽天的壯麗景色,紅日與白雪相得益彰。紅裙原指女子五顏六色的衣服,該詞意為紅日普照大地。素裹原指女子輕衣,字指雪蓋大地。
4.妖嬈:迷人而美麗。
5.彎腰:鞠躬,摔倒。
6.文采:這是指修辭。詞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7.風騷:原指《詩經》中的郭峰和《楚辭》中的離騷。詞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8.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壹切都過去了。全部,全部。
9.風流人物:該詞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
五、文本層面
上城:描寫北方雪景,借景抒情,熱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夏昆: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壯誌豪情。
第六,問題總結
1.尚坤描寫北方雪景時經常寫的是哪些句子?哪些句子是分開寫的?描寫的是北方怎樣的風景?
《北國風光——萬裏雪》總寫,《望長城內外——格外妖嬈》分別寫“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註意“封”和“浮”;互文性)第壹句創造了壹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世界,其寫法是動靜結合。
2.上城的“王”字引出哪壹句話?“山舞如銀蛇,原蠟象”,怎麽可能山舞如銀蛇,高原跑如白象?
“希望”這個詞導致“試圖與上帝競爭”。“王”字下面是壹幅壯麗的風景畫。“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體現北國風貌,與“李倩”、“萬裏”相得益彰,繼續形容地域之遼闊。“山舞銀蛇,原蠟象”用比喻把“山”和“原”擬人化。雪花是動態的,說“山”在跳舞,“原”在飛奔生動,萬裏雪由靜變動,畫面生動,景色壯觀!
3.詩人是如何把對祖國山川的贊美變成對歷史人物的評論的?
“江山如此——競折腰”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嬌”是女性美的壹種,與“壹身紅衣,分外妖嬈”相得益彰。“帶領無數英雄參賽”引出如下。“競爭”二字描述的是英雄之間的激烈鬥爭,“彎腰”的形象描述的是壹個又壹個英雄的崛起,最能概括每壹個英雄的動機和態度。
4.《下潭》中的“憐”字對作者來說包含了什麽感情?妳評論過哪些歷史人物?“略”和“略”的作用是什麽?「略輸」、「略遜」和「只知道」有什麽區別?
壹個“Xi”字委婉準確,褒貶皆有,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也指出了他們缺乏素養和文采的弱點。“輕微”和“輕微”使作者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客觀、準確、有分寸。與“只知道”、“略輸”、“略遜”相比,表揚和批評的程序不同,“只知道”的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5.如何理解“過去,算風流人物,也要看現在”?
古代的皇帝都過去了,要看批判時局的人,也要看現在和人民。動詞“數”和“看”表現了對中國無產階級的信心,歷代英雄都被滾滾的歷史洪流卷走了。只有今天的無產階級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當之無愧的主人。
6.這個首字有什麽特點?
這個詞的語言非常簡潔、貼切、富有表現力。全詩僅114字,清晰地勾勒出壹幅北國風光的畫卷,有分寸地評論上下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詩人的豪情壯誌。“希望”和“憐憫”引導下面;動詞“風”、“飄”、“舞”、“吃”與運動結合;“略輸”、“略遜”、“只知”委婉含蓄。詞中有比喻、對仗、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句式多為短句,以四句為主,節奏鮮明。這使得整個詞在節奏上相當豪放。
7.這個詞的目的是贊美當代的“浪漫人物”,為什麽要大寫雪景,評論皇帝呢?
詩人描寫北方嚴冬雪景,抒發山川壯美,抒發情愫,發揮自己豐富獨特的想象力,在廣闊的冰雪畫卷上表現出陽光普照大地的美。正因為“全國美女那麽多”,自然導致無數英雄爭奇鬥艷。詩人用壹個“可憐”、“微失”、“略遜”、“唯識”的詞來評價封建五帝,客觀評價他們的武功和文才的欠缺,即他們在文治上的建樹。壹些詩人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價做了鋪墊,接下來的“數風流人物,看今朝”的主題自然就來了。
七。文本的主題
這首詩通過描寫北方壯麗妖嬈的美麗雪景,議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從而表達了自己遠大的誌向和堅定的信念。
第二課“我愛這片土地”艾青
壹、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姜海成。浙江金華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主要詩集有《北方》、《向著太陽》、《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陽”是他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兩個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先後攻占了華北、華東和華南的廣大地區,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家衰敗、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痛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篇。
第三,解決問題
1.淺析“聲音嘶啞”的表達效果。
“嘶啞”修飾喉嚨,生動地表現了這種鳥的苦難和不屈的精神,表明它的歌聲是用它的整個生命發出的。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執著的愛。
2.《鳥鳴》內容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有哪些深意?圖像前面的“受風暴打擊”、“悲傷”、“煩躁”等修飾語的作用是什麽?
“風雨飄搖的土地”象征著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欺淩的祖國,“悲憤澎湃的河流”象征著被壓抑在中華兒女心中的悲憤。《怒風吹不盡》象征人民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著人民為之奮鬥和獻身的獨立和自由的黎明。這些修飾語豐富了形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正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在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3.如何理解鳥死後把身體扔進土地的懷抱?
鳥死後,他把身體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壹體,但仍不改對土地的執著熱愛,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表達了為祖國獻身的強烈願望。
4.第二節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麽?和1號段有什麽關系?
在第二節中,通過提問和直抒胸臆,烘托出詩人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揭示了詩的主題。如果說第1節是對“熱愛土地(祖國)”主題的闡述,那麽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就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概括。
5.讀《我愛這片土地》,分析這首詩的內涵。
詩人以“如果我是壹只鳥”開頭,“唱”的是“鳥”,也是“詩人”;是“連羽毛都爛在地裏”的“鳥”,表現了詩人獻身祖國的願望。詩人把鳥死後“連羽毛都爛在土裏”的被動結局寫成主動追求,更真實地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使詩的境界更深更廣。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是壹個愛國知識分子在那個苦難年代對祖國真摯熱愛的告白。這種愛至死不渝,不僅僅來自詩人的內心,更是全民族愛國情感的濃縮。
四,文本的主題
詩人假設自己是壹只鳥,通過鳥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危難中的祖國無比的熱愛和為祖國犧牲生命的強烈願望。
動詞 (verb的縮寫)寫作特點
1.該形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
詩中的壹切都有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通稱,也是* * *名。唱得嘶啞的,既是“鳥”,也是“我”(詩人)。大地、河流、風和黎明都被詩人賦予了某種意義。比如“土地”就象征著正在被日本侵略者欺淩的祖國。
2.抒情方式別出心裁,情感表達層層加強。
運用隱喻表達情感是表達情感的巧妙方式;為了長期引起讀者的共鳴,詩人也不斷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他用“如果……”,這是第壹層強化;將鳥叫聲描述為“嘶啞”是第二層強化;用壹系列句子描述土地、河流等。,加上壹系列的修飾詞,這就是第三層強化。
第三課鄉愁余光中
壹、作者簡介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詩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縣,1928出生於南京。他年輕時在異地讀書,1949離開大陸。此後,他流浪了半個多世紀。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省,金銀島,從美國留學到香港找工作,最後回到臺灣省。他的主要詩歌有《鄉愁》,他的詩歌有《蓮的聯想》、《跳動的音樂》和《在冷戰的年代》。
二、寫作背景
余光中住在臺灣,但他的心中充滿了鄉愁。同時,由於臺灣省與大陸的長期隔絕,這種鄉愁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無法比擬的具體而廣泛的內容。余光中說:“我很慶幸我離開大陸的時候是21歲。我受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中國文化已經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沒有滄桑,那就是單薄。我漸漸意識到,鄉愁應該是我對中國的依戀,包括地理、歷史、文化。”後來他覺得回國無望,就寫了這首《鄉愁》。
第三,理解單詞的意思
1.嘶啞:聲音嘶啞。
2.悲憤:悲憤。
3.激怒:刺激使生氣。
第四,解決問題
1.“鄉愁”原本是壹種抽象的情感。詩人是如何把它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物化了“鄉愁”這壹情感,即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壹個階段,詩人都將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對應物上,使詩人的鄉愁不會不附,從而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意象。
2.詩中的四個意象,即修飾語、限制性形容詞、量詞* * *,各有什麽特點?詩中的表達效果如何?
“壹片”、“壹面”、“壹灣”四個量詞和“小”、“窄”、“短”、“淺”四個形容詞,都以壹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將鄉愁濃縮成四個小而輕的物體,恰好體現了詩人深深的鄉愁,造就了整首詩。
3.詩的第四節對詩的拓展有什麽作用?
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隔開,而且是不可逾越的。在這裏,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從個人的故鄉思維升華為普遍的家國思維。升華主題,回味無窮。
4.《鄉愁》中,詩人用的四個意象和鄉愁壹樣嗎?請簡要分析壹下。
不壹樣。四個意象分別表現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和愛國之思。當我想念小時候的母親時,我可以寫壹封信,貼壹張郵票,可以把思念母親的心情寄回家鄉。船票雖然狹窄,但壹張船票可以讓作者登上船,來到心愛的妻子身邊。可想而知,這兩件事已經匯成了作者深深的鄉愁。墳墓不壹樣。當作者來到他母親的墓地時,他無論如何也見不到她。就算有千言萬語,他又能告訴誰呢?而第四個“海峽”進入了壹個新的高度。如果說“矮墳”是死亡,那麽“淺海峽”就是死亡中的痛苦。祖國大陸在對岸,但“淺海峽”就是過不去。他對大陸的依戀只能超過他的母親和妻子。至此,詩歌的感情已經從思鄉升華為家國之情。
動詞 (verb的縮寫)文本的主題
詩人選擇了四個象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借助時空的變化,表達了他無盡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和臺灣省人民與親人團聚、早日實現祖國統壹的強烈願望。
第四課“妳是人間四月天”林銀輝
壹、作者簡介
林(1904—1955),福建岷縣人,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與丈夫梁思成壹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方面,有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翻譯和書信,代表作品有《妳是人間四月天》、《蓮花燈》、《九十九度》。其中《妳是人間四月天》最為人熟知,被廣泛閱讀。
二,文本的背景
這首詩發表於文雪1934,具體寫作時間不詳。關於這首詩,有兩種意見:壹種認為是為了紀念徐誌摩而寫,是為了表達對摯友的懷念;壹說是為兒子梁從傑的出生而寫,表達對兒子的希望和出生帶來的喜悅。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拋開這些爭論,因為這首詩確實是壹部優秀的作品,它的價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支撐。所以,詩人去世時,金等友人給詩人寫了這樣壹首挽歌:“壹個詩意的瀑布,人間的壹個四月天。”
第三,解決問題
1.副標題“愛的贊美”的作用是什麽?
副標題暗示了詩歌的寫作原因,即詩人對生命的贊美。全詩就像被籠罩在熾熱的愛的光環中。
2.以四月天為比喻,「妳」有什麽特點?
“妳”明亮多變,溫柔動人,婉約清新,又不失天真莊重,充滿活力,令人振奮。
3.作者如何描述“風”這個抽象的形象?
這個地方用的是詩意的意象分析法。風是抽象的,卻被愛的笑聲點亮。從聽覺到視覺,引導讀者從多種感官、多種角度真實欣賞。所謂“笑”,是對“愛”的生動描述。它越是“舞變”,越是讓人難以忘懷。
4.詩中的這些文字給妳怎樣的閱讀體驗?
詩歌用這些色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意象,融合了雪後鮮艷的鵝黃、新生的綠芽、夢中的白蓮,以及各種清新、明亮、美麗、寧靜的色彩。再加上“輕風”、“柔煙”、“閃爍的星星”、“綿綿的細雨”,四月的微風吹過,湖面的夕陽,雲煙的輕紗,雨水滋潤萬物,生命的喜悅等壹系列美好的畫面,以詩的形式躍然於字間。
5.為什麽詩歌要用第二人稱來表達感情?
詩人將心中的“妳”與美麗的春光相比較,通過對春天的染寫,表達對心中“妳”的愛。用第二人稱“妳”,更容易直接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把自己的形象放在眼前,面對面地談自己的愛情,親切感人,從而引起讀者的* * *。
四,文本的主題
詩人借用“四月天”這壹充滿生機的溫暖美好的意象和輕快歡快的節奏,譜寫了壹曲生命的贊歌,表達了詩人內心對新事物的熱愛、溫暖和希望。
第五課“我明白了”穆旦
壹、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著名詩人、翻譯家。20世紀80年代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將他譽為現代詩歌第壹人。
二、文章鑒賞:
詩人畫了壹幅什麽樣的畫?
黃昏時分,鳥兒在深邃的天空翺翔,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浮雲,彩霞遮天蔽日。
這首詩表現了生命的春天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充滿了憧憬和追求,也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悲。
第三,探索:
1.思考:我在什麽具體時間描述了我所看到的,表達了我的感受?
清晰:“我”在壹個春晚看到了春天特有的景色,體會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力量。
2.「我看見了」會導致怎樣的畫面?
清晰:交流:春風下的泉水蕩漾著青草,壹幅綠色的晚春畫卷。
3.閱讀第壹節,思考:第壹節包含哪些意象?春天的大自然有什麽特點?
安全:春風,草地。它展示了大自然的活力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