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詩歌中的物理現象

中國詩歌中的物理現象

第壹部分(概述)

大自然豐富多彩,古代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和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也因為物理現象在自然界無處不在。因此,壹些物理現象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古詩中。具體來說,這些看似混沌的現象分屬物理學的不同分支,包括最常見的光現象和聲音現象。當然,有些現象與經典力學和運動學密切相關。詩人對生活的細致描寫,使得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的字裏行間,引發了我們今天的思考。光是最常見的現象,認為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先說光的現象。

第二部分(古詩詞中的光現象)

人類很早就開始觀察和研究光,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光學成為物理學最早的分支之壹。《墨經》成書於24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光最基本的屬性是線性傳播。“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使我們三個人”是李白的壹句話與月亮共飲。詩人飲酒時,壹點月光映出他的影子,仿佛有三個。在光影的迷幻中,隱約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明月」怎麽會變成「對面影」,怎麽會有「三個人」?由於光的線性傳播,點光源(這裏我們粗略地把“明月”看作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體(人)上,物體被照射到光的表面,在背光面後面形成壹個光線無法照射到的暗區,這就是物體的影子。當然,由於“明月”的發光面比較大,發光面上的每壹個發光點都可以看作壹個點光源,它們都在物體後面產生陰影區域。這些陰影的某些區域完全不受光線的影響,這被稱為本影。本影周圍還有壹個區域可以被光源發出的壹部分光照亮,稱為半影。所以上面這種“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的現象,就是由本影和半影產生的。李白既有“直到,舉杯,我問明月”的豪氣,又有細致入微地觀察和看到“給我帶來我的影子,使我們三個”。這首詩是詩人思想感情和科學現象的具體統壹。杜甫在《亭子夜》中也將光、影、星空完美結合。“史塔克吹響第五更,挑戰鑼鼓,群星和天河脈動過三山”,讓人想起美麗的銀河和險峻的三峽風光。

光的折射和反射也是人們較早認識到的光的現象。詩人李白也觀察到了光的折射和反射。

現象。壹首《魯山禦史魯徐州》寫道:“九疊屏”“雲錦”的美景,含磷的山座和天上的雲彩倒映在鏡般的水中,湖光山色映得意趣盎然。山和雲之所以反射在水中,是光反射的結果。不管是透明的物體還是不透明的物體,它的表面都要反射壹部分光。當平面被平行光照射時,反射光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就是鏡面反射。在這裏,我們可以把詩中的“明湖”當作壹面鏡子。從S點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後,似乎是從S '點發出的,S '稱為S的象,詩人從水中看到的“影子”和“望戴光”是湖光映山雲光的象。對於水面上的觀察者來說,似乎水下有壹個反射點S’,但實際上S’並不存在。當然,這類描寫光的反射現象的詩歌還有李白的《秋浦之歌》、《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和小藍島與天為壹》等文的作品。

“孤帆遠航,青天已去,唯長江流於天。”這是李白《去揚州途中別孟浩然》中的名句。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牽掛,寄托在《孤帆》和《遠影》上。大氣中的“藍天盡”是光折射的結果。當光從壹種介質進入另壹種介質時,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壹部分光進入後壹種介質,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這就是光的折射。覆蓋地球表面的大氣越靠近地面密度越大,折射率越高。在這種密度分布不均勻的介質中,光不是直線傳播的。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地球表面的空氣是由許多水平的氣體層組成的,每壹層的密度都不壹樣。當然,飛機越靠近地平線,光線在大氣中的偏轉越明顯。所以李白說是“青天竭”。

折射中還有壹種特殊現象——全反射。"月亮像鏡子壹樣升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耀."李白真有眼光。他還看到了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海市蜃樓。誇張的風格下,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仿佛浮現在眼前。也是光在不均勻空氣中傳播造成的。氣壓不變時,空氣密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光的折射率也隨之降低。夏天,海面的氣溫比空氣中的氣溫低。當遠處山峰和亭臺樓閣發出的光射向空氣時,由於下層空氣的折射率大於上層空氣的折射率,光線不斷發生折射,越來越偏離正常方向,進入熱空氣。

該層的入射角在增加。當光的入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人們會看到遠處的景物懸在空中。

以上,我們結合古詩看到了光現象的出現,並簡要說明了其原理。詩人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美妙的景色和真摯的感情結合在壹起,將大自然的神秘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聲音現象和其他現象是如何融入古詩詞的場景中的。

第三部分(古詩詞中的聲音現象和其他現象)

除了多變的光現象,生活中還有很多奇妙的聲音現象和力學、運動學現象。詩人熱愛生活,總是關註生活中的每壹個細節。當然,他們也關註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物理現象,並在詩歌中表現出來。大家都很熟悉楓橋附近壹個夜泊裏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也包含了聲音現象。

我們生活在壹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人們通過聲音相互傳遞信息。眾所周知,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孟浩然《廬江舊遊廣陵》中有壹句詩:“馮明兩岸的樹葉。”不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嗎?當然,由於當時科技水平有限,古人並沒有意識到聲音是壹種波,也就是聲波。聲波和人耳之間有壹種傳播振動的介質——空氣。聲源的振動改變了周圍空氣的密度,形成密度交替的縱波,這就是聲波。聲波振動的能量通過聲波傳入人的耳朵使耳膜振動,人產生。

生了聲音的感覺。

因為聲波的性質,會發生波的幹涉和衍射,也會發生波的反射。之所以聽到“午夜鐘聲”,是聲波衍射的結果。聲波的波長在1.7 cm到17 m之間,可以和普通障礙物的大小相比,所以可以繞過普通障礙物,讓我們聽到障礙物另壹邊的聲音。

聲波的反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我們說話時,聲波會在遇到障礙物時反射回來。“寒巖滿空林”是聲波反射的真實寫照。

物質是不斷運動的,所以物質運動產生的物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廣泛存在。詩人是壹心為生活的人,這些動靜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在他們的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李白珍不愧是這方面的典範。他寫道:“月光是我回家的護衛。”描繪了山坡上月亮和人的相對運動。由於壹切物體都是運動的,所以在研究壹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假設壹個物體是靜止的,為了研究壹個物體的運動而假設靜止的物體稱為參照物。李白在詩中假設地球不動,即以地球為參照物,人和月亮同向運動。“朋友難相逢,至於朝夕星辰”是杜甫《贈八於魏》中的名句,也將追逐運動的物理現象融入了詩中。如果兩個物體以相同的速度向同壹個方向運動,是不可能追上的。劉雲平在《月夜》中也描寫了以星辰為參照物的追擊運動,即“月色半滿,北鬥鬥南。”。

第四部分(總結)

以上,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討論了壹些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物理現象。當我們走進古詩詞中描繪的美妙意境時,也進入了陌生的物質世界。如果古詩詞是壹壺美酒,那麽物理就是最好的開胃菜。經過“喝”和“吃”,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多讀古詩,可以陶冶情操,學習知識,引發思考,非常有益。中國的詩歌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深入探索它的奧秘,我們就會進入壹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如何解釋《日照香爐出紫煙》詩中的“煙”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產生紫煙,

望著懸在川前的瀑布。

從三千英尺的高空飛下來,

懷疑銀河落山已經九天了。

給…作註解

1.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形似香爐,山中常有雲霧籠罩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根據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級別。

簡要分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山水詩。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第壹句“日照香爐出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似香爐。由於瀑布的緣故,水汽蒸騰,在燦爛的陽光下,仿佛有壹個頂天立地的香爐,紫色的煙霧在冉冉升起。壹個“生”字,就把煙雲升騰的場面,活靈活現了。這句話為瀑布設置了宏偉的背景,也為下面直接描述瀑布渲染了氣氛。

第二句是“遙望千川懸瀑”。“遙望瀑布”壹詞照顧到了“遙望廬山瀑布”這個標題。“懸千川”是指瀑布像壹個巨大的白練,從懸崖上直垂到前方的河流上。“掛”字由動轉靜,維莎寫的是遠處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眼,勾勒出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中白練掛,激流沖下山來,構成了壹幅華麗壯麗的畫卷。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近距離對瀑布的詳細描述。《飛流》表現的是瀑布在空中冒出來,噴湧而出。“直下”不僅描述了巖壁的陡峭,也描述了水流的湍急。“三千尺”言過其實,描述的是巍峨的高山。

就這樣,詩人覺得瀑布的磅礴氣勢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於是接著寫了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據說這個瀑布是“飛下來的”,讓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而下。壹個“疑”空靈活潑,若真如假,令人遐想,更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在比喻、誇張、想象的運用上極為成功,立意獨特,語言生動,洗滌明亮。蘇東坡很欣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落脈,古有謫仙”。“神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實是身體描寫和抒情的範例。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很多贊美祖國的詩,揭露社會的黑暗,鄙視權貴。他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