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最早產生於《詩經》,當時是作為歌謠被人們傳唱的,其作者多為勞動人民。在楚辭時代,屈原是騷體詩的代表,這與當時的各種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國家戰亂,宦官當道,國王卻鐘情於他。漢賦時代,集能力與潛力於壹身,辭藻華麗如漢。唐代迎來了詩歌的黃金時代,這與其以詩選士是分不開的。後來元曲這種宋詞,看似形式上的轉型,其實詩歌的演變,宋朝重文輕武,國在海內外。隨著市民文化的擴張,出現了完全脫離詩歌這種文學形式的小說。直到近代,帝國入侵,國家淪陷,頑強抗爭的時代,才孕育出新詩的萌芽。而文革的挫折,終於像冰心壹樣磨練出來了。徐誌摩、席慕蓉等壹批新詩人。他們的詩歌融入了很多西方詩歌的元素,因為現當代中國已經逐漸走向世界。至於現代性,詩歌沒有發展方向。
所以當代小說欣賞荊m國韓寒等人說90後沒有詩人。看似武斷,卻有幾分道理。
其次,詩歌被中國的教育所忽視。我想,詩歌的命運和未來,不是掌握在已經逝去的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後人的希望中。然而不幸的是,今天的詩歌,只是作為壹種文學形式上的裝飾,是對歷史輝煌的紀念,成為壹種不能指望的煙火,去染歷史的滄桑。
現在只要翻譯壹下學生的卷子,看看作文的要求,就明白了。“除了詩歌,文體不限!”這是當代教育的要求,要求學生學詩,不讓學生學寫詩。妳覺得90後還有詩人嗎?
無論教育怎麽改革,寫作還是壹種誌向的表達,詩歌也是誌向的表達。那麽詩歌為什麽被排除在文體之外呢?這壹杠子是不是害死了大部分當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