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所有的人都會死

所有的人都會死

讀梁的《前世》,就像讀他的壹生。

他在《我的小學》壹文中說,壹個會講故事的母親和從小貧窮的生活,是讓我成為這樣壹個作家的深謀遠慮因素。貧窮對他來說,不僅意味著童年生活的不如意,更讓他早熟,促使他從小就懷疑和思考人生。了解生活並融入其中。

梁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把語文課本當成了自己最早的書,而恰巧壹位提倡靈活教學方式的語文老師發現並給了他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講故事能力的機會。如此珍貴的機會也滿足了他虛榮心的不足。

突然想起小時候特別喜歡語文課,特別喜歡語文老師。第壹次寫日記是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深深記得用50個字描述路邊的狗尾巴草,被語文老師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同時內心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更加熱愛寫作。於是,詩歌、寫作、閱讀等文學愛好深入人心。

梁的初戀發生在北大荒。他說他喜歡溫柔、善良、內向、情感純潔的女人。在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性格開朗活潑”的年輕女性太容易成為被批判和批評的對象。在與時代的對抗中。最終妥協的很可能是他們自己。"

那個時代的愛情是羞澀的,純潔的,美好的,但也充滿了束縛和思想負擔。

“我們相愛了。擁抱,親吻,海誓山盟。他們都天真地認為,自己的內心從此有了壹個可靠的依靠。我們都被自己和對方感動。我覺得在這個廣闊的世界裏,愛壹個人和被壹個人愛是多麽幸福美好!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沒有談結婚,沒有談那麽遠的夫妻。看來未來確實太遙遠了。連愛情都“離譜”,原本合理的想法看起來像童話……”

——《初戀》

沒錯,就像梁說的,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就是因為感情純粹!

後來我看了梁的婚姻,他善良可愛的妻子,活潑單純,是唯壹壹個沒有被他童年貧困窘迫的“告白”嚇到的大姑娘。婚後,他對她坦誠相待,毫無隱私,互不尊重。她對他“無為而治”,他從她的“家庭政策”中學到了壹個已婚男人如何尊重自己和愛自己...

我不知道幾年後我們會成為什麽樣的母親或父親。我想梁在寫下為人父的感受時,壹定是百感交集。

“他的成熟正是我感到欣慰同時又難過的地方。”

“這樣的兒子總是提醒我,我只是壹個初二男孩的父親。除此之外,可能壹無所有,沒有值得驕傲的資本。”

——《當爸爸的感覺》

說起家世,在梁的心目中,母親像壹棵樹,父親像壹座山。他們教會了他很多簡單的為人處事之道,讓他受益終生,而他作品中的通俗化傾向也是和他從小父母的教育和影響分不開的。

作家莫言曾在諾貝爾獲獎感言中談到母親對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甚至改變了他的壹生。

梁出生在哈爾濱壹個建築工人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父親很小就去外地打工養家,母親還要照顧5個孩子的生活,非常艱難。他媽媽給他的印象就像壹棵樹,秋天不落葉的那種,會等到第二年春天,新葉長出,枯葉落下。

在沒有飯吃,鞋子難保的日子裏,梁曾經因為饑餓,偷過老人身邊唯壹的豆餅。他的母親得知後,不僅及時制止了他,還把剩下的唯壹壹個土豆玉米面包給了他。當所有的孩子都回家後,梁被要求再次講述她的行為,她開始給他壹個嚴厲的教訓。而這些原則讓他受益終生。

雖然他很窮,但他媽媽非常支持他的學習。用血汗錢買阿良新書。母親在工廠工作,沒有通風,沒有陽光,冬冷夏熱。在他寫母親的文章裏,多次寫到她所處的艱難環境,她心裏充滿了愧疚和感激。

“廠房很熱。每個人都戴著厚厚的面具。整個車間就像壹個棉紡廠。紅色的棉絮在空中飛舞。媽媽們戴的所有口罩上都覆蓋著紅色的藥棉,在她們的頭發上,臉上,睫毛上。很難辨認出誰是我的母親。”

——《父母是最簡單的人文》

“七八十臺破縫紉機排成壹排,七八十個年紀不小的女人在她們的縫紉機後面忙碌著。因為光線暗,每個女人頭上都掛著壹個燈泡。炎熱的夏天,我不能打開窗戶。70或80個女人和70或80個燈泡散發出的熱量讓我感覺像在蒸籠裏。那些女人辣到只穿背心。背心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穿男式背帶褲,露出相當壹部分豐腴或幹癟的乳房,十分奇特。氈絮像壹片褐色的薄霧,像壹片長長的雪花,飄在女人和母親之間。而且他們要壹個壹個戴口罩。女人和母親的面具上有三個實心的棕色圓圈。那是因為他們的鼻孔和口腔呼吸弄濕了面具,並感覺到羊毛附著在上面。女性母親的頭發、手臂和背心幾乎都變成了棕色,毛茸茸的棕色。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穴居人時代的男男女女之中。”

——《慈愛的母親》

最讓梁感動的是,在壹次三年自然災害中,他的母親用剩下的面粉做面湯,把自己的壹份給了壹個來乞討的乞丐,還給他送來了洗臉水和凳子。但是,這被鄰居誤以為他家有更多的食物可以吃。從此,梁家沒有了夥食補助,但她媽媽並不後悔。她以身作則,對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這壹代人的父母幾乎沒有過上幸福的晚年。老舍寫他媽的時候說,我媽沒穿好衣服,沒吃好飯。我能寫她什麽呢?我能感受到作家當時的心情。小甘寫媽媽的時候說,他終於參加工作了,用第壹個月的工資給媽媽買了罐頭。當他把罐頭食品餵給病床上的母親時,她已經停止了呼吸。回憶母親時,季羨林寫道,我後悔去北京讀清華。如果不是這樣,我媽也不會這麽辛苦的培養我學習。我媽生病的時候,都沒告訴我。當我到家的時候,我媽媽已經去世了。我迫不及待地撞上我母親的棺材,和她壹起走了...這樣的家長很多。”

——《父母是最簡單的人文》

少寫初戀和抑郁,少寫時尚和流行,多想想父母。如果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認識,妳怎麽認識這個世界?

梁的父親也很單純。“爸爸回家的時候,腿都腫了,好開心。被凍硬的兩打饅頭,有壹半上面留下了父親的牙印。三雙勞保鞋是麂皮水牛皮的,每雙都有磨破的地方,還被我爸用皮片補過,是他從工地上撿回來的。拿回來給我,我哥,我三哥穿。”

梁的父親從不喝茶,但他從不會忘記從異鄉帶來壹包茶葉,讓鄰居們品嘗。為了報答他的恩情,他把茶包從四川帶回來,又帶了回來。幾年的波折,再難也擋不住他的心意和內心的感激。

——《父親與茶》

梁的父親是壹個嚴肅的人,壹生努力工作。即使作為壹個臨時演員,他也認真到了可愛的程度。

“父親坐得很特別。那是壹種靜觀其變。這個演員穿的服裝是壹件棕色的絲綢長袍。他掀起長袍的後襟,把它蓋在自己的悲傷上,同時卷起長袍的前襟,把它放在膝蓋上。他沒有靠著墻什麽的,就那樣首尾相接地坐著,我也不知道他坐了多久。顯然,他害怕長袍會沾上灰塵或起皺……”

”黑暗中,我卻聽到父親的嘆息。過了好壹會兒,我才聽到他說:‘嘿,我很擔心我們的導演!“他擔心這幾天會下雨……”"

“現在認真做事,認真做人的中國人不多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已經失去了對壹切的責任感。甚至在官員面前的人都不願意認真當官。有些事情,對我來說,漸漸不那麽嚴重了。看來認真首先對自己是壹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父親的演員生涯》

當我讀到梁寫給哥哥姐姐的信時,心中湧起壹股暖流,仿佛他就是我的哥哥,給我真誠的忠告和幫助。

“姐姐,為了過好普通人的生活,永遠振作起來!普通人的生活就在眼前。就是這種屬於我們的生活。堅持這種生活,然後不要再幻想什麽別的生活了。最近我常常在想,這個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在過著不同國家,不同生活水平的普通人的生活。人生最不可或缺的,我覺得就是溫暖二字。沒有溫暖的生活,還是生活嗎?溫暖是壹種安慰,但不僅僅是安慰。溫暖往往屬於生活小情境。而溫暖,甚至是在窮人的小破屋裏都能呈現的壹種生活情境。溫暖是普通人的體驗和享受.....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把壹間破房子粉刷得多麽鮮艷,打掃得多麽幹凈!我們小的時候,家裏多困難啊!可是溫暖的時候不是很多嗎?”

——《過普通人的生活》

事實上,梁雖然是壹個有聲望的作家,但他肩負著沈重的負擔。他不僅有自己的家庭,還要照顧精神失常常年住在精神病院的哥哥,還要幫助妹妹,照顧父母。

“我弟弟的病,完全是因為‘窮’字引起的。當年“窮”字毀了,壹考上大學就被選為全校學生會主席……”

“對於壹個在精神病院度過了48年大部分時光,並且仍然被軟禁的人來說,我認為我的祈禱並不過分。如果真有神、佛或其他神,我願與他們訂立壹個約定:如果我的祈求得到了實現,哪怕我的生命會在哥哥死後的那壹天終結,那我寧願永遠不後悔!”

“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家裏都有壹個小說家或者壹個掙版稅的著名電影演員!

我再次向自己祈禱:上帝啊,世界上有些責任,哪怕是最自然的家庭責任,也絕不是每個家庭僅憑倫理情懷就能承擔的!照顧他們,拯救他們。......

這壹次,在我看來,上帝不是任何上帝,而是——我們的國家..."

——《兄弟》

在梁筆下,二小是壹個在社會上四處乞討為生的底層人物,卻幸運地被梁所救。他善良淳樸,身上帶著“草根”們所有的頑強性格和惡習。

“有時候我看著我們13億人口的國家,‘草根’無處不在;好像是。還在陸續增加。

而我,因為我來自他們,所以從根上依附於他們的根。不停止砍,原因就亂了。優於他們,卻只是優於他們,壹次次辜負了他們。

我的‘破車’怎麽能承載人間諸多磨難?

我只能寫下壹些文字來祭奠我曾經和他們有過怎樣破碎的人生命運,安慰我的無助..."

——《祭野草根》

我非常喜歡梁的作品。平凡的敘事間透露出的質樸,他生活中被忽略的人和事在他的作品中生動飽滿,溢出的情緒和作家的感情不做作,讓人* * *有聲,仿佛是發生在身邊的事。

“首先把街弄臟的是現在賣的大排檔——煎餅、油條、稀飯、炒肝、炸春卷、混沌、烤羊肉,還有賣菜的,加上殺雞鴨、切魚的...早市壹結束,滿大街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人行道和街道上都是油膩,走的時候粘在鞋底。下雨的時候,街上滴水如沸水,黑色的水面上漂浮著腐爛的樹葉和油花。”

臟、擠、吵、臭,這條街上很多人恨不得籌錢買幾百袋強力洗衣粉,幾十把鋼絲刷,然後雇個灑水車發動義務勞動,徹底清洗這條油膩骯臟的街道。然而,就連街道委和城管部門也對這麽壹條小街束手無策。

但沒想到,梁的筆下卻變成了“這是壹條多麽有教養的街道啊!”出租人和租房人每年都有五六萬的收入,要麽是城市底層的人,要麽是農村的同胞。這是最難的真理!其他所有的真理不都應該服從這個真理嗎?"

賣大渣渣粥的東北農村姑娘,壹碗3塊錢,鮮玉米香粥,只占壹平米多壹點的人行道路面;壹個農婦用三輪平板車賣豆漿和豆腐,賣了十幾年了。用廚房推車賣燒餅的夫妻,寒暑假的時候,還是小學生的孩子也來幫大人謀生。女孩的臉上滿是早熟的滄桑。

“這條綿延了十幾年的小街,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壹種性格,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所謂和諧,對於這條小街來說,首先是包容。

壹些同胞生計、生活、生存的艱辛,就在這條小街上生動地呈現出來。小街上還有壹所小學——瓷磚墻上鑲嵌著陶行知的頭機“愛全世界”四個大字。墻根低矮的冬青灌木藏邪避邪,樹葉上常沾有痰跡。行知先生整天從墻上看著這條小街。沒想到他的眼神似乎越來越猶豫,越來越溫柔。"

“沒有的,就不亂治。”——老冉的話勝過千言萬語!"

——《緊張的街道》

梁用文字敘述自己的平凡生活,字裏行間不乏* * *意味。他對生命細膩的感受和思考,他對生命的敬畏,是那種對底層人民的悲憫和樸素的社會責任感。

“而我,現在似乎越來越明白了——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平凡的,普通的,普通的。在壹個連哲學都已經普及的時代,小說的所謂深刻,要麽是作家的作秀,要麽是吃這碗飯的人無聊庸俗的吹捧。我看透了所謂為文學而學的作家,其實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我認為我是大眾的啟蒙者,或者說是肩負時代使命的鬥士。自然是我壹廂情願,很堂吉訶德。”

-“我的使命”

摘自《讀梁的前世今生》2008年3月206543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