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詩歌創作,創作後被後人稱道的是什麽?

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詩歌創作,創作後被後人稱道的是什麽?

建安文學

三曹:“三曹”指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155-220)是漢魏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字孟德,生於(今安徽亳縣)。他在文學、書法和音樂方面有淵博的知識。如今他的詩不到20首,都是樂府詩,如《好》、《苦寒行》、《走出夏門行》、《對酒》、《短歌行》等。

曹丕(187-226),,魏文學家。卞氏,曹操的妻子,生了壹個孩子。他天賦不多,博覽古今經典,百家之書。現存詩約40首,如《荷塘》、《余玄武皮》、《夏詩》、《李陽詩》、《葛炎行》、《清河送別》、《雜詩》等。

曹植(192-232),字子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曹操的妻子。他從小聰明,大約10歲,讀了幾十萬字,深得曹操寵愛。曹操認為曹植是諸子中“最重要的”,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由於他放任自流的行為和屢次違法,後來他改變主意,立曹丕為太子。

七子:建安時期(196 ~ 220)七位作家的統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燦、徐淦、阮瑀、楊穎和劉震。

“七子”之名,始於曹丕《典論論文》:“今文人有魯孔居,廣陵陳張,王參,北海許,劉晨阮瑀玉娟,汝南滎陽德聯,東平商賈劉振。生了七個孩子的人,學業壹無所有,文字壹無所有,千裏鹹記。“這七人大體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石父子之外的優秀作家,所以‘七子’說得到了後世的廣泛認同。除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族經歷各異,但都遭遇了漢末之亂。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們視曹操為心腹,想靠他做點事。因此,他們的詩歌與曹石父子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建安七子曾共同居住在魏都中野,故又被稱為“中野七子”。

在《七子》中,每個人的名字都壹樣。曹植、王燦、劉真並稱為“王草”、“曹流”。南朝蕭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洋馬與王草,近則潘璐與謝衍。”鐘嶸詩:“曹流文章前賢者。”王戎和劉真也被稱為“劉王”。胡《詩章》:“王與劉皆下,敷衍之。”

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是最具時代精神的文學,這正是建安文學呈現出超越前代文學的獨特風格的可貴之處。換句話說,它是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建安文學的靈魂。建安之亂源於董卓之亂,董卓之亂是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互相奪權的結果。董卓謀反,把繁華的京都變成了壹片焦土,“二百裏內室蕩開,雞犬不寧”?8?9。這壹時期的作家面對慘淡的社會現實,怎能不激發創作激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關雍容華貴,好事散於世,壞事司空見慣,誌深筆長,所以多見輪廓。”這恰恰說明了動蕩的社會現實對建安文學的積極作用。

同時,建安後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也對建安文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曹操先攻下鄴城,後滅袁譚,占領益州,十三年逐漸統壹北方建安。三足鼎立之勢已成,魏、蜀、吳都在積極恢復生產。此時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創造條件,使他們的創造才能得以發揮。狄德羅曾說:“詩人是什麽時候產生的?那是在大災大難之後,當昏昏欲睡的人開始喘息的時候,當想象被悲傷的景象所激發的時候,就會描繪出後世沒有經歷過的人所不知道的事情。那時候,情緒正在頭腦中積累和醞釀。凡是有舌頭的,都有說話的需要,趕緊吐出來。”建安文學的繁榮體現了這壹點。前期動蕩的社會為他們提供了創作素材,穩定的社會生活為他們提供了創作條件。那場慘烈的災難至今記憶猶新,更何況剛剛戰後,很多地方滿目瘡痍,那麽多深有體會的作品問世。

建安體:建安體是建安文學的象征。

建安是漢獻帝的國號。當時的代表作家“三曹”和“七子”,都經歷過社會動蕩,飽受戰亂之苦和滄桑。他們的作品繼承了漢樂府敘事和《古詩十九首》抒情的傳統。壹方面,它們反映了社會災難和人民疾苦;另壹方面,他們表達了建功立業、拯救世界、幫助人民、實現國家穩定和統壹的理想。作品中的文字氣勢磅礴,品格極高,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創作原則和審美特征,後被稱為“建安風格”。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優良傳統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