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造像並行,尤以北山、寶頂山的摩崖造像為多。下面我整理了壹些大足石刻的引導詞。讓我們來看看:
大足石刻導遊詞:寶頂山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寶頂山,這裏是大足石刻的精華所在。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龍崗鎮東北15公裏處的寶頂山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的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和小佛灣的造像。被稱為“第六代摩訶祖師”的趙誌鋒生活在公元1174-1252年(南宋惜春至護爐時期)。歷時70余年,以整體思路挖掘。它是壹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場,有近萬尊佛像。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的精髓,將中國石窟藝術推向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而建,景色壯麗。趙誌鋒始建於南宋,元明兩次重建。現存山門、天王殿、地師殿、大雄殿、三佛殿、燃燈殿、維摩殿等七殿為清代重修,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方的壹個U型山灣內。崖壁長約500米,高8-25米。東、南、北三面山崖上雕有雕像,壹般編號為31。它的內容前後相連,沒有相似之處,就像壹張有圖文的圖。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南北向。其主體建築為石壇,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上用石頭雕成石墻和石室,上面遍刻佛菩薩像,編號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許多不同於中國早期石窟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國內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向老百姓傳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有完整的體系和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有“唐瑜部王”劉本尊事跡的圖片和畫冊,20多處雕刻有劉本尊和趙誌鋒“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雕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壹幟..大佛灣數千尊雕像主題不重復,洞穴之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聯系,形成壹個有機整體。其內容以六息、唯心開始,以劉本尊開悟成佛結束。其間有教學原因,有教學行動,有教學結果,形成壹個體系。它已經配有經文,詩歌,頌歌等。變相的,而且是圖文並茂,和藏經不壹樣。是歷代藏經未收錄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經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雕塑註重闡述哲學,將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和道家的心性融為壹體,表現了中國宋代佛教思想的特點。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雕塑的內容和呈現力求生活化。比如父母的善良,通過尋找孩子、受孕、生育、變相撫養孩子的過程,生動感人。牧牛圖長30余米,雕刻出雲霧繚繞的臨泉山溪,穿插“十牛十牧”,生動再現了牧牛生活。再比如吹長笛獨奏的“吹笛人”,內心充滿喜悅的“養雞人”,“父子不知”,“夫妻不知”,“哥哥不知”,“姐姐不知”的“醉畫”都歷歷在目。雕刻大師體驗生活的精妙,再現生活的精準,令人驚嘆。
5.寶頂山石雕是石窟藝術的傑作,在各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是以能夠震懾人心為原則,以此來激發信眾對佛教的虔誠。雕塑、裝飾、布局、排水、照明、支撐、透視等。,都很註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比如千手觀音1007,壹手屈曲舒展,高低不平,洋洋得意,流光閃閃。這不僅是中國最好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世界佛教藝術的壹大奇跡。釋迦牟尼像,又名臥佛,長31米,只露出半身。它的構圖很精彩,給人壹種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在有限中見無限的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偽裝的壁龕雕刻出詭異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堅韌,受苦的人在呼救;尖刀、鋸子、煎鍋、冰塊、沸湯等各種酷刑,慘不忍睹,觸目驚心。覺遠洞穴中的幾十個雕像雕刻精美,他們的衣服像絲綢壹樣,他們的基座像木雕。洞口上方開有天窗采光,光線直射洞心,使洞內光影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站在懸崖上,身體前傾,成功避開透視變形,袈裟拉伸,披肩肘舉至腳下,手臂支撐,讓文殊手中的百斤石塔千年不倒。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山泉,九龍洗浴王子計劃在巖壁上方雕刻九龍,將泉水引向中部龍口,讓涓涓泉水洗滌薩迦王子多年,為雕像增添活力,是壹種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導語:因果圖之輪中的六大司如果對比寶頂山佛灣石刻?佛教基礎理論教材?那麽這個龕像就是這本教材的第壹篇,講的是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佛教認為壹切事物都是因果關系,根據壹定的條件而變化。佛教就是用這種觀點來解讀世界、社會、人生,而所謂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理論。《因果圖之輪》中的六大司就是這壹理論的形象體現。
輪回?輪子?,指汽車的輪子;?回來了?汽車的旋轉。?輪回?比喻眾生生與死的生生不息,就像車輪在旋轉。
手握車輪的藍臉巨人是輪王,四川人稱之為?鬼魂嗎?。?無常?它是佛教哲學範疇中的名詞概念。如果我們把空間和事物收縮到極限,就會發現世間萬物都是在壹瞬間發生變化的,都是在壹瞬間誕生和消亡的。佛教把這種快速變化叫做瞬間?無常?。這裏嗎?無常?這個詞是擬人化的嗎?鬼魂嗎?讓它掌握生死輪回來說明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恒的。
鬼魂怒目而視地啃著輪盤,握緊雙手,象征著因果報應的不可逆性,即因果報應造成的報應和遭遇是不以眾生意誌為轉移的。
業力之輪地圖中的六大部分被分成四個圓圈。有壹個修行者坐在輪盤的中心圈(從裏到外),六道佛光從他的心中飛出,將整個輪盤分成六個部分。這是典型的佛教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的反映,說明什麽?壹切源於心,壹切由心造。?即壹切眾生的善惡行為都是由思想和意誌驅動的,發什麽樣的心,就造什麽樣的業。因為業障性質不同,報應也會不同,來世會在不同的境界循環。佛教從不認為宇宙中有任何力量操縱生命,壹切都是自己因果報應造成的。如果妳是善良的,妳會創造好的因緣,得到好的結果;生病了就造惡業,自食其果。根據眾生生前因緣的不同,輪回有六種輪回趨勢,即?天堂?、?阿修羅路?、?人道?、?餓鬼道?、?地獄之路?、?動物方式?。這六條軌跡都體現在輪盤的第二圈。
高中是天堂。日月環繞須彌山之巔,頂上有宮殿以示極樂世界;
左邊是阿修羅路。壹個三頭六臂的神,手裏捧著日月,身邊有侍者,身邊有施主,說明他是有福的,是有怨的;
對就是人性。* * *雕刻四個人代表四大洲,同甘共苦;
下去就是地獄。黑暗的鬼門關旁有壹口沸騰的油鍋,壹個個小卒拖著壹個人接受懲罰,是所有苦難聚集的地方;
左下方是動物之路。雕刻有獅子、牛和馬;
右下是餓鬼路。壹個餓鬼把壹個人抱在懷裏,咬他的頭。邊上壹個鬼貪吃,壹個人不敢跑。
整個六道是佛教對眾生的分類。其中前三名為善,後三名為惡。眾生都在這種善惡緊密的關系中,隨因緣上升,隨因緣下沈。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相信善有善報,警告多行不義必自斃,是幾千年來維護中國道德倫理的精神支柱。
輪盤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理論的形象表達。十二因緣闡明了生命的無常,生命輪回的過程,揭示了生與死的因果關系。從生命過程的角度分析生命現象如下?無知?到達?老死?十二部分。這十二個部分由輾轉反側引發,相互結合成壹個無盡的鏈條,從而闡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論證人生的關鍵問題。是對佛教的生命現象和人生痛苦原因的總結,也表現了佛教唯心主義的人生觀。這十二個環節依序形成因果循環的鏈條,任何有知覺的生命體都會遵循這個規律,有無盡的循環,才會解脫。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的痛苦,都是工匠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
比如什麽?苦難?這是壹個孕婦坐在床前分娩。佛教徒認為,壹個倒掛在狹窄母親腹中的孩子,四肢無法伸展,母親喝了壹口熱湯,孩子就像地獄裏的煎鍋;喝壹口冷茶就像掉進冰裏。地獄裏的生活,壹形成就開始受苦。10月生完孩子,孩子從媽媽肚子裏擠出來,出來了。庸醫?哭吧,哭吧,笑吧。眾生皆生而有之。為什麽他們出生的時候不笑?這是各種痛苦的反映。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難免會有?愛不會留下痛苦?、?不能要嗎?、?受病痛折磨?、?老苦?、?虎膽龍威?等等。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在親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據說古代人為苦?這個字是根據人的臉型做的:草書的頭像眉毛,下面的像眼睛,中間的像鼻子,下面的呢?嘴巴?,就壹個?苦?詞。佛教經典浩如煙海,教義博大精深,但總結其精髓,要點是什麽?苦?然後呢。空的?兩個字。佛教視人生為苦難的過程,視世間為紅塵,從而奠定了超越世俗的思想立場。
佛教輪回理論的基石是什麽?靈魂不滅的理論?在他們看來,人的肉體瞬息萬變,只有靈魂是不朽的。自從?靈魂不朽?,那麽人的壹生就不會局限於現在的生活,而所謂的?前世?然後呢。來世?。在輪盤賭的第四圈,有壹個非常生動的表演——許多包裹著壹些生物的皮囊逆時針運動。它的尾表示前世,頭表示來世,生死如流水相連。這壹理論使佛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將人生的苦難擴大化、絕對化,宣揚人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苦難的。
那麽眾生逃不出苦海的原因是什麽呢?在輪盤賭的右上方,有壹段銘文:三世之輪有千萬具屍體。由於對愛情的貪欲已經墮落,輪盤左下方有壹個官員和壹個小卒,手握輪盤桌。貪婪?;輪盤賭的右下方,有壹只猴子在撫摸生殖器,看著後面的女孩。愛情?。它屬於眾生?貪婪?、?愛情?輪子的中心壹直在旋轉。
人作為壹個物質體,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想要生存,就必須向外界索取,就必須建造?行業?佛教認為因果報應必有報,這讓眾生更加悲觀。佛教的終極目標是把眾生從苦難中拉出來。於是輪盤左上方又多了壹句箴言:妳看輪盤外的恒沙佛,輪盤裏全是老人。佛菩薩與我無異?讓壹切眾生不要悲觀。看到輪外恒河沙那麽多的人都成佛了。他們曾經是輪子裏的人。只要皈依佛門,誠心修行,就可以?跳出三界,不在五行?,獲得超越因緣、生死輪回的解脫。
輪盤上的各種佛光裏坐著很多佛菩薩,這是什麽意思?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就?性差不多,學習卻很遠?。佛性?貪婪?、?生氣?、?傻逼?三毒的影響被紅塵淹沒,沒有顯露出來。輪回中心修行者的座椅下雕刻著豬、蛇、鴿子。豬表?貪婪?,蛇表?生氣?,鴿子表?傻逼?這三毒蒙蔽了我們的真相,從而使我們偏離了小我。只有皈依佛門,誠心修行,才能回歸大我,才能彰顯我們真正的佛性。按照佛教徒的說法,佛和眾生沒有根本的區別。唯壹的區別是什麽?意識?不管是不是?所謂?迷佛是眾生,開悟眾生是佛?。?佛?這個詞在中文裏是什麽意思?覺醒者?。
《因果報應之輪圖》中的六大司,形象地宣傳了佛教的核心教義,闡述了佛教的基本觀點。雕塑通過非常生動的畫面給我們壹種非常玄妙的哲學思想,生動又有層次感。可見古代藝術家非常善於物化哲學,圖解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