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和柳宗元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被稱為“劉漢”,並被稱為“大文豪”、“百代文人”。他們提出“文道合壹”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之風。
韓愈生活在中唐經歷安史之亂後的復興時期,而且不僅僅是民族復興。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被冷落的儒學,在隋代大學者王通及其眾多弟子的努力下,開始逐漸復興。他的弟子很多,包括薛壽、李靖、、陳、杜衍、方、王爵、杜如晦等,都是唐初的重臣。這就為儒學在佛道興盛的唐代把握士大夫的思想走向奠定了基礎。但在初唐盛世,思想開放的情況下,道教和佛教的意識始終占據著表面的浪漫。直到杜甫,儒家思想的表現才開始騰飛。
輪到柳宗元,輪到韓愈真正提倡儒學,文壇古文運動興起。
寫作
韓愈壹生崇尚儒學,排斥佛老。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文以載道”之道是儒家學說。同時,他改革散文文體,反對“平行四妻六妻”,主張先秦散文簡單句式,講究“通順分句”、“言必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司馬遷之後最優秀的散文家,傲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劉漢古文運動的實質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提倡文學的治國濟世價值。
而我們知道,詩歌和散文壹旦被提升到救國救世的高度,就會有不同於空洞無聊的小情緒作品的成就。
所以到了韓愈,經過安史之亂和大歷十才子的弱詩風,中唐詩歌達到了壹個小高峰。
詩意
韓愈對唐詩的貢獻主要在於:寫成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表現形式和內容。
唐朝以後,各種體裁、意境、修辭都被李白、杜甫用在天花板上,後人無法超越。所以大歷時期出來的那些詩,沿襲了唐朝的風格,並沒有什麽突破。
沒有突破,是詩人和文人最大的悲哀。
韓愈找到了自己的路,散文不錯,可以直接用散文筆法寫詩。我們看到他的《寄魯通》開篇是:
虛詞“剛好夠”出現在詩歌中,完全是散文語言。在惜字如金的大詩人看來,這種方法簡直不可理喻。但這種創新用得好,卻靈活多變,讓人眼前壹亮。
同時,韓愈還在詩歌內容中散文化,打破了“承前啟後”的固有語法,為後人開創了壹條別樣的寫詩之路。比如他的七言律詩《左遷蘭冠示侄孫項》:
從格律上看,這是壹首完全符合規律的七言律詩,從內容上看似乎也大致符合“承前啟後”的意思,但如果仔細分辨,就能看出這是散文的敘事邏輯。
?先寫被降職,再填被降職的原因,再寫被降職途中的想象或回憶,最後以有人來訪結束。
這是典型的散文風格。
此外,韓愈在寫詩的時候,也喜歡刻意用壹些冰冷孤獨的文字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到了極端,就是乖戾,不合群,甚至危險。而意境也因此袒露,鬼魅。如他著名的《山巖》和長詩《魯渾山火與皇甫氏用其韻(魯渾危之時)》,我們選幾個詞來體會壹下:
看,這裏寫了什麽?這種詩風雖然受到批評,但仍影響了晚唐詩人李賀、李商隱,形成了另類的風格,流傳於世。
總之,韓愈對詩歌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在散文上,他關閉了儒家的“正道”,在詩歌上,他開創了以文入詩的先河,對後來以詩入詞的蘇軾影響很大,導致了詩、文、詞的合流。
雖然最後還是分了,但不是分了又合,韓愈是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