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論對聯的“從繼承到融合”

論對聯的“從繼承到融合”

論對聯詩的“從繼承到融合”

古人寫詩講究章法,把律詩和絕句的布局分為始、承、變、合四個部分。清代學者劉熙載在《藝概》中對此作了總結:“‘自始至終’二字,意為‘從始,從下,甚至從終’;合,合,合,合,轉的中間使用,都考慮到合了。”在他看來,繼承和改造是辯證的關系。“繼承”中有“結合”,“結合”中有“開始”,是壹個自始至終的呼應,而“繼承”和“轉化”則是“開始”和“結合”都兼顧,上下貫通,壹脈相承。因此,這四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比如王維的五言絕句《相思》:當那些紅色的漿果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在妳的南國枝頭泛起紅暈。希望想念的人多多收藏,肖驍紅豆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詩的第壹句說紅豆長在南方,第二句問春天多發幾枝,第三句希望朋友來摘,最後說紅豆能喚起人的相思。四首詩,開始,繼承,轉折,結合,非常清晰。

聯想的線索

既然詩歌有聯系,有人問對聯是否和詩歌有同樣的聯系。我想說,所謂開頭到結尾的過渡,其實指的是“語境”。詩有詩的脈絡,有相通的脈絡。然而,由於整體結構的不同,對聯和詩的語境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詩歌,絕句還是格律詩,無論是四句還是八句,都是壹個整體。就像寫文章,從開頭到中間到結尾,脈絡都很清晰。對聯可能是兩句或多句,但不管是幾句,對聯的結構其實是兩部分:上聯和下聯。上下對聯要相對,分兩部分懸掛或展示。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對聯的語境不同於詩歌的語境。

以我個人的經驗,連接的安排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第壹,上下鏈接並行表達,統壹為目的服務。

這種排列在對聯中很常見。通常上半部分表達壹件事,下半部分表達壹件事。這兩件事不是對立的,就是互相對立的,但本質上都是為統壹的目的服務的。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蘇真薛宅(李翔宇)

樹上滿庭,如新酒;

青藤蓋瓦,落時喜。

這幅對聯的題目是寫房子,所以對聯的整體構思壹定要圍繞房子的特點來寫。然後作者抓住兩個意象作為連接的起點:壹個是樹,壹個是藤,這兩個都是作者看到的。第壹部寫的是院中綠樹成蔭,綠色仿佛新釀的美酒,讓人陶醉;下壹部分寫常春藤長得很高,蓋在屋頂的瓦片上,時不時落下花來。顧歡曾經指的是壹個老朋友,但這裏的表達可以理解為壹種近似通感的感覺。常青藤的花壹朵接壹朵地落下來,的確有壹種古老的美。這幅對聯是典型的上聯下聯的平行結構。上聯和下聯各寫壹景,共同表達了作者對這座寧靜、古樸、生機勃勃的房子的由衷贊嘆。當然,上下對聯雖然是平行的,但也不是分開的。作者將上下對聯與“新”、“古”字有機結合,突出了對聯作為壹種對仗體式的形式美。

王昭君(魯·)

為什麽要有更多的騷情?比起沙漠中的中原,小女人知道自己冷暖。

悼詞要直而短,這樣才會高而遠,將軍不讓琵琶。

這幅對聯是王昭君寫的,上下對聯也是駢文結構,分別從《騷情》和《頌論》中表現出來。第壹部分的意思是,她嫁到西域,我們不必太矯情。她自然知道哪裏好哪裏不好。底線就是不用覺得王昭君有多偉大。其實軍隊做這個事情保家衛國還是有必要的。他們比壹個小女孩好多了。這種聯系與通常的觀點相反,寫出了新的觀點。在上下文中,上聯和下聯也是並列的,而在形式上,作者用“多”、“少”、“小姑娘”、“上將軍”等詞語,壹正壹反地排列,使上聯和下聯的表達在無形中統壹了,也產生了張力。

可以說上下對聯並置是寫對聯最常見的排列方式。正是因為對聯獨特的對仗結構,這種排列方式非常方便我們安排思想的表達。上下聯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系,從而形成整體思想的表達。

在使用這種語境安排時,要記住上下鏈接不能割裂,上下鏈接不能完全割裂、互斥。我們必須把上下聯系作為整體構思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肩並肩,相輔相成或者壹個對壹個錯來服務理念的。

第二,上下鏈接同流,壹氣呵成。

這種葉脈結構基本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流水對”。上下對聯的表達不是並列,而是順勢而下。我曾經在《楹聯構思十二法》裏講過這個方法,基本上是壹樣的。這種手法很考驗作者對語言的掌握,因為很容易因為編排不好而讓對聯的脈搏變得非常流暢。上下對聯要想成為行雲流水,就必須語境壹致。如果不能堅持,很容易變弱變醜。舉幾個例子。

鎮江坎羅吉(東榮安)

已經有壹千英裏遠了;

誰知道,只是更上壹層樓。

這幅對聯是最典型的行雲流水對,完全繼承了對聯的行雲流水,讓人看後頓悟。

家鄉(小雪)

風景完全不壹樣。我不知道房梁間的老燕子和河上的孤帆能住在哪裏。

沒地方住,每次都懷疑壹水之隔有懸崖,村裏有樹,就是家山。

這個對聯基本上是壹個行雲流水的趨勢。在第壹副對聯上,我寫道,我在家鄉看到的風景都是錯誤的,所以我想知道閆亮和顧凡可以住在哪裏。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問我自己的,心裏沒地方住。連接著寫“我”。在老家和其他地方沒地方住。現在我好像經常看到和我家鄉相似的風景,就像看到我的家鄉壹樣。表達對家鄉的壹種精神寄托。上下聯的意思基本是順序的,中間沒有分家。

從上面的對聯可以看出,流水對可以是很“湍急”的水,壹般在比較短的對聯中都有。也可以是比較“遠”的水,便於上下取用,是聯合意思的自然過渡,表示壹脈相承。這適用於壹些較長的聯合種植。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對語境的安排,與詩歌的安排有些相似。比如第壹聯,第壹聯可以算是開始,第二聯是轉折。第二聯,第壹聯第壹句是從,第二三句是從,第二聯第壹句是從,第二三句是從。換句話說,上下對聯雖然在形式上是對仗的,但在內容上並不是脫節的,而是壹脈相承地完成整體思想的表達。

第三,上下對聯各有側重,但有些地方對聯有呼應。

這種語境的安排,不同於第壹種上下對聯完全並列的形式。在這種排列中,上下聯的表達方式不同,基本上是並列的形式,但從意義上看,下聯的結尾往往與上聯的開頭相呼應,或者下聯的開頭與上聯的結尾相呼應,從而使上下聯有妳。舉幾個例子。

莫愁湖(金瑞)

彩妝六朝香,依稀飛燕垂柳,衣襟重溫醉意客;

今天的比賽,煙浪說搶灰留草,英雄還是沒把棋扔了。

寫莫愁湖對聯,壹般不能撇開英雄和兒女兩個因素。這幅對聯的作者也是如此。第壹聯寫“代代”,第二聯寫“英雄”,對聯基本是壹種並列的感覺。但作者在處理時,並沒有把上下連詞完全分開。第壹句是懷古,後兩句寫的是自己的遊歷,“衣襟重遊微醉客”,說明我是在微醉的時候來遊覽這個湖的,從飛燕和垂楊想到了“粉六朝香”。第二聯從第壹聯的最後壹句開始。我在這裏參觀,看到眼前的煙浪。這股煙浪就像今天的局勢壹樣變幻莫測,最後兩句話還會繼續,回去懷舊。可以說,整個對聯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其中有壹些曲折。

甲秀樓(壹脈花香)

樓是千古美人,清幽* * *伴領導做知己;

我曾是九州的過客,看著遠近的山峰,呼喚或走出來,想帶著隱仙過雲。

我寫了這幅關於賈秀樓的對聯。對聯的整體脈絡是第壹聯怎麽寫“樓”,第二聯怎麽寫“我”。但在表達的過程中,上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首先,第壹副對聯中的兩三句話,無論是從建築的角度寫的,還是從我的角度寫的,其實都是在描述甲秀樓所處的“美好”環境。第二副對聯的結尾句也和最後壹副對聯的開頭句和結尾句相呼應,因為樓美得像個美人,等著她的知音,而我也覺得是她的知音,想帶她隱居在秀美的山野之間。總體上表達了這座建築的美麗和我對它的熱愛。

從上面兩幅對聯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種語境安排,上下對聯在各自相對並列的表述中,仍然是互相滲透的。無論是承接還是打理,都是讓整體表達更飽滿更立體的壹種安排。記住這個安排不要太混亂和糾結。這樣的話,上下文就不清楚了。

第四,長聯是在相互的語境中排列的。

以上幾個方面是關於如何安排對聯的整體脈絡。然後還要講如何安排上下聯的上下文,尤其是長聯。簡短的話,壹句或者兩三句,比較好處理,不容易糾結。而如果上下鏈接有四句以上,此時就要註意它的上下文了。

上下對聯單比的排列,可以參考詩歌的過渡。當然,因為很多情況下,單個上聯或單個下聯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意圖表達,所以在安排上下文時,繼承與轉化的區分往往不是那麽清晰,有時壹兩句話內就完成了繼承或轉化或轉化。但無論如何,這種思考是必要的,因為它代表了句子之間的邏輯和張力。如果忽略了轉折,要麽句子邏輯不清,要麽句子平淡,缺乏跌宕起伏和呼應,就會使表達力不足。舉幾個例子。

揚州建樓(破繭成蝶)

建築物的所有權是什麽?有成排的雲,有屋檐,有檁條,喚起180的鐘聲和久留的燈火再合適不過了。

壹把火把太沒意思了,灰也沒燒著。即興發揮的話,以後可以借鑒。妳還不如用兩三面爛墻來裝飾幹坤。

這個列表比它本身要長。但是我們看作者對單項比較的安排。第壹部分第壹句話是“起來,提問,問壹問四樓有什麽特別之處”。兩三句形容其氣勢,後三句基本是“合”。按說這裏太美了,應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我覺得應該有108個鐘聲來喚醒壹些人的“神仙”夢。背景是清楚的。第二副對聯也是如此。從第壹句開始,接著是兩三句,最後三句也是轉換的。這樣的安排,雖然句子多,但不會覺得不舒服或者滑,反而有張力在裏面。

嶽陽樓(鬥更)

壹樓的何琪?杜少陵的五字絕唱,範的兩個字牽掛愛情,滕的壹切如火如荼,呂純陽三關過後便醉。詩歌?如業?官方?葉賢?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讓我哭了;

先生們,試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長江以北巫峽,巴陵山西清爽,越州城東絕壁。囤者,流者,主者,居鎮者,有真義。問誰能看懂。

這幅對聯是著名的嶽陽樓對聯。雖然長,但讀起來酣暢淋漓,原因是作者的脈絡安排得很清楚。我們看第壹副對聯,第壹句是開頭,問建築奇怪在哪裏,接下來的三、四、五、六、四句自對話是傳承,來說明它的奇怪。接下來的四個問號是壹個回合。上面說的詩人,儒生,官員或者神仙都來過,那他們呢?說完兩句話,關閉。這些人都死了,現在只剩下我壹個人在流淚。給人壹種遼闊的感覺。下壹個鏈接的上下文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說,無論妳用什麽語境進行上下銜接,確保句子中的表達得到發揚光大,融為壹體,這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只有這樣,整個協會的所謂“氣脈”才能暢通。如果妳還沒理清單條對比的脈絡,更別說上下鏈接的處理了。當然,在安排句間語境時,也要註意不是順口溜,也不是溜到最後。這四個字代表緊張。而這種張力往往需要文字、結構、思維力等多種因素的統壹交織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這種處理能力自然很考驗編劇的綜合實力。

格律詩和中間的組合是兩副對聯。關於格律詩的組合,所謂組合是壹個“詩歌結構”的術語。‘開始’是開始;‘承擔’就是承擔上述並做出陳述;‘轉’是轉折,是從另壹方面論證的;“他”是全文的結尾。“就發展而言,從繼承到融合的過渡是詩歌創作的基本構成。所謂‘開始’,就是‘開始’的意思,也可以叫‘開始’或者‘開始’。萬事開頭難。古人很重視詩歌創作的開頭,他們很註重開頭,包括所謂從明起,從暗起,伴隨,從對起,從單起,從對起,或從景起,或從事起,或直抒胸臆,或寄希望於此,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等等。詩歌和散文創作,如果開始得好,可以收到聲音的效果;所謂‘承’,就是承上啟下,繼上而下,引上而下,按照情路、風景路、邏輯路緊密聯系上下文。所謂‘轉’,就是轉,改造。壹首詩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轉’。如果轉得好,轉得妙,轉得妙,轉得出乎意料,轉得妙,就會使作品跌宕起伏。所謂‘合’就是結尾,結束全文。結尾往往是詩歌的精華,是作者抒發感情、抒發抱負的重要環節。壹般來說,末端有兩種結,壹種是明結,壹種是暗結。清結是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把事情說清楚,把感情和豪情表達到底;暗結就是以事說理,以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來傳達、折射和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負,給人自由發揮和想象的空間。結局往往是壹首詩的* * *。如果結合得好,結合得好,就會使作品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影響深遠,發人深省。格律詩是唐人在古典詩歌的基礎上創造的壹種新的詩歌形式。與古典詩歌相比,格律詩有許多附加的限制。它不僅在節奏上有嚴格的規則,在格式上也有嚴格的規則。妳不能越界。過線了就不是格律詩了。因此,格律詩的創作比其他形式的詩歌創作要復雜得多。格律詩可以分為兩類:格律詩和絕句。韻可分為五律、七律和排比(本文不討論排比)。五律七律的格式是八句四,壹句兩。第壹聯叫第壹聯,作文裏叫壹句。第二聯叫排比聯,作文裏叫承句。第三個關節叫頸關節,在作文裏叫轉折句。第四部分叫尾聯,在作文中叫復句。對聯中上面的句子叫句(也叫句),下面的句子叫句。中間的兩副對聯講究對仗。絕句分為五絕句和七絕句。五行七絕的格式是四句兩聯。第壹句和第二句叫做第壹聯,第三句和第四句叫做最後壹聯。根據《詩的起源》的解釋,絕句是“截句”,即提取格律詩的四句,或截前兩句,或截前兩句,或截後兩句,或截中間兩句。從構圖來看,第壹副對聯的第壹句是開句,第二句是承句。後綴的第壹句是轉折句,第二句是組合句。

繼承被轉移的發音,被轉移的發音繼承被轉移的發音。

齊城專合

第三聲,第二聲,第三聲,第二聲。

詩歌的“傳承與融合”?承諾(順序連接)

轉移(轉動)

摘要

其實就是肥皂劇的定性套路。先說起因,然後做壹個邏輯段落,再做壹個很重要的,但是壹旦結束,就已經到九霄雲外了,但也是自己思想的落腳點。最後壹個大總結就像大團圓結局壹樣~要麽是表達自己沒有這個天賦的東西,要麽是思念家鄉。這種東西最沒意思,就是無病

有哪些歌曲是相通的?大概有六首!

宋:最好的還在後頭

歌手:林壹峰專輯:林壹峰的床頭歌

誰讓妳不敢聽情歌?

過渡太累了

宋:壹切

歌手:王力專輯:心。跳躍

故事裏有些健忘。

做了多少錯誤的選擇?

宋:我曾經愛過壹個人。

歌手:彭佳慧專輯:因為女人說

溫和、傲慢等

但是沒有結論。

宋:從地下開始

歌手:蛋堡專輯:匯聚之水

他們想做數學。每分鐘節拍有壹個和兩個8。

閱讀中文理解轉換學習的隱喻

宋:筆墨登場

歌手:胡彥斌

不知道寫出來有什麽特別。

連接與連接之間的連接是橫向和縱向的。

宋:兩個人都感動。

歌手:hotcha專輯:我們跳舞好嗎?恒星時角

過程就像壹部小說。

逐步過渡

妳說的“過渡”是什麽意思?過渡語

釋放;排放;發布

(1)詩歌寫作結構的術語。“開始”是開始;“成”是上面的壹個代表;“轉”是轉折,從前後論證;“他”是全文的結尾。

(2)說話時的比喻過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楚原·凡德詩風:“壹首詩有四種寫法:直起、承春、變化、合水。”

法律的綜合運用;作謂語和賓語;壹般指文章的做法。

以老舍的《駱駝祥子》為例:“每個人都在裏面說,卻沒有壹絲~”

同義詞把前面的和後面的連接起來。

同義詞習語:從繼承到轉換。

同義詞:連接前面的和下面的。

拼音:q qǐchéng Zhuán hé

解釋:從:開始;承諾:承擔上述陳述;轉:轉折點;接近:結束。壹般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壹種固定的、僵化的形式。

來源:清·金聖嘆《讀西廂記》:“有這麽多聯系,題揭示文。”

比如造句:但是,不得已,只好輪到我上臺說幾句。魯迅的“義定交往”

用開頭到結尾的過渡造句1。以前寫文章,特別註意從開頭到結尾的過渡。

2.分析這篇文章,最好從清楚了解其聯系入手。

3.雖然屬於舊詩的結構,但是現在寫議論文還是要借鑒。

轉折的讀音從開頭到轉折,讀音Q qǐ chéng zhuǎn hé,漢語成語,是藝術創作中常見的結構技巧之壹,也是舊作文中常用的寫法,後來逐漸指文章的寫法。出自元雜劇《範德感詩風》:“壹首詩有四法:直起、寬容、變化、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