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棵樹的詩歌

壹棵樹的詩歌

樹(艾青)

壹棵樹,壹棵樹

彼此分開站立

風和空氣

告訴他們距離

但是在土壤的覆蓋下

他們的根被拉長了。

在看不見的深處

他們把樹根纏繞在壹起。

欣賞:把真誠送給壹草壹木。

詩人走在湖南新寧的曠野上。這美麗的有山有水的荒野吸引了詩人。這裏的壹草壹木都激發著詩人強烈的詩意...

詩人的足跡是自己把握的嗎?還是命運?1939年秋,居桂林的艾青應邀到湖南省新寧縣橫山鄉村師範學校任教。他同意了,來到這片風景做語文老師。在這裏,會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什麽影響?這裏的山、河、草、樹似乎都有靈性,讓詩人收獲頗豐。

《樹》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

新寧縣城壹派田園風光,仿佛遠離抗日烽火。似乎聽不到中國勇士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槍炮聲和喊叫聲。然而,詩人的心並沒有陶醉在這田園風光中。他的內心伸出無數觸角,時刻感受著民族生存大鬥爭的脈搏。他的內心無法平靜,他的詩依然關心天下興亡。

也許這裏的樹有其特殊的魅力。也許此時此刻,詩人對這裏的樹有著特殊的感情。

愛,這裏的樹木引起了詩人的註意和沈思。《樹》這首詩就這樣產生了。

《樹》這首詩不長,只有八行。但是,這首詩很有內涵。

“壹棵樹,壹棵樹/彼此獨立/風和空氣/訴說它們的距離”。

這前四行詩寫的是壹個場景,這個場景是真實的,不僅對詩人,對其他人也是真實的。世界上所有的樹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間有壹定的距離。單看這四行,似乎沒什麽特別的。如果不看下面,別人很難知道詩人這樣寫的用意。但是讀了下面的詩,前四句的意思就變得清晰了,這種簡單中有壹種社會的概括。

但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被拉長/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纏住了自己的根。

“但是”,壹個轉折,把讀者的目光從地上轉移到了地下,這首詩的廣泛含義逐漸清晰。這個“但是”有很大的力量。詩人想讓人們知道,更重要的是看到樹孤零零地站在地上,更重要的是看到樹在地下的景象,樹根在那裏“盤根錯節”。

這首詩的結構非常清楚。前四句講的是樹木的地上景觀,後四句講的是樹木的地下景觀。這兩個景觀是樹木的生存景觀。

讀完整首詩,讀者就會明白,這首詩不僅僅是關於樹木的生命景觀,更是關於壹個社會、壹個人的生命景觀。更準確地說,詩人寫的是當時中華民族的壹種生存狀態和精神。

詩人的概括極其準確。當時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長期的階級壓迫使人們過著沒有食物的悲慘生活,長期的奴役統治使人們精神壓抑。他們之間,似乎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掙紮,似乎都在相互隔絕。但這只是生命的表面景觀,就像地上的樹的景觀壹樣。中華民族是有凝聚力的,不僅中華民族的歷史證明了這壹點,現在也證明了這壹點。當面對壓迫,尤其是當民族危亡,無情地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可憐的中華兒女會團結起來,誓死抗爭。詩人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深知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所以詩人看到樹,就想到了中華民族。這首詩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阿什賬戶的地址是什麽?那林鶯呢?看它多小啊!嫉妒氣氛之所以生動,是因為詩人把這兩樣東西結合得很好。壹個是把握樹木的生活景觀,當然更容易。壹個是對社會圖景的把握,這需要深刻的理解。在這兩種把握之間,詩人找到了兩種景觀之間的聯系。靈感也由此產生。

《樹》這首詩最初收錄在重慶出版的詩人詩集《原野》中。詩人在《荒野》中說:

“荒野中收集的二十首詩,都是作者在西南山區寫的,或者因為遠離篝火,聞不到戰鬥的氣息,但作者長期沈浸在荒野的粗獷與自由中,情不自禁地歌唱。壹草壹木也送誠意。只希望這些歌裏有‘社會’的東西,不會被理論家斥為‘山詩’。

其實就算是寫壹些山詩也不是什麽過錯。詩歌應該有從多側面、多角度選擇詩歌美的自由。詩人在這裏為自己辯護,說明有些理論家對詩人的要求過於苛刻和過分。對詩歌的要求太狹隘了。更何況詩人在這些詩中寫道“有‘社會’的東西,不應該批判。

這壹時期詩人的詩歌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抗戰的如火如荼,但並不代表詩人不關註民族的興衰。相反,這壹時期的壹些詩人的詩歌,無論是從其深刻的內涵來看,還是從其戰鬥力來看,都遠比壹些直接寫抗戰的詩歌更震撼人心。《樹》這首短詩足以證明詩人的胸懷。它不僅是壹首富有戰鬥力量的詩,也是壹首很有藝術感的詩。

詩歌的力量不僅在於寫什麽,還在於怎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