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李星》寫於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首領討伐董卓的時候。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壹心,以周武公為榜樣,聯合金夢聲討百姓,壹心除奸懲惡,精忠國家大事,幫助漢朝。形勢大好。然而這種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家破壞了。當時各郡大軍雖聚,但面面相覷,躊躇不前,甚至各有所圖。為了爭霸和謀取私利,他們甚至自相殘殺。戒律若廢,必加於筆。詩人無情地揭露了袁紹兄弟以稱帝、鑄印、求董卓為借口的陰謀,並對由此引發的戰爭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體現了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英雄氣概和憂患意識。
《杜關山》這首詩是曹操晚年的作品。他執政至今多年,體會到了“天地之間,人是寶貴的”的真諦,深刻體會到了“富民利”、“變制變法”、“存為德”、“愛尚同為眾人”對國家安定繁榮的重要性。把這首詩理解為治國綱領也許不為過。
雖然貴壽在世,但在寫這組詩的時候,曹操剛剛打敗袁紹父子,平定北五環,躊躇滿誌,樂觀自信,躊躇滿誌,誌在建功。《歸書首》更有價值的價值在於它開辟了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了漢朝人的思想三四百年。作為壹個天下英雄,曹操酷愛詩歌。
《傷寒星》是袁紹的侄子高倩寫的,他先投降曹操,後叛逃。2006年(建安十壹年)春正月,曹操從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西征,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東南)攻占高倩。這首詩寫於西征途中。詩人在詩中以樸實無華的筆觸,描繪了蜿蜒的道路,風雪的旅程,食宿的困境。詩人還如實記錄了艱苦的軍旅生活所引發的思鄉之情。更令人感動的是,雖然身為武將,詩人卻沒有在這裏逞英雄,而是赤裸裸地寫出了自己在那種環境下的內心波動:“長頸長嘆,路途遙遠,心事重重。”我很沮喪,我想回到東方。“這種直白的筆法呈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其真誠觸動了讀者的心弦。
邱祿星寫的是漢末董卓謀反的前因後果。讀起來就像瀏覽壹幅漢末的歷史畫卷,六年(189),漢靈帝駕崩,卞即位,繼漢靈帝之後,何太後來到朝廷。宦官張讓、段貴把持朝政,何太後的弟弟、大將軍何進想方設法懲罰宦官,暗中把涼州軍閥董卓召進京。董卓在這次進京的行軍中竊取了國家政權,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殺了他,立謝為帝,即漢獻帝。於是關東各郡兵馬揭竿而起討伐董卓,社會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了都城洛陽,牽制狄鹹西進至長安。
曹操的詩描述了這個歷史過程。漢朝從曾祖父劉邦開國到靈帝李卡斯二十二歲,詩中引用。故雲“二十二”宜稱“二十二”。曹操對何進非常嗤之以鼻,認為他是壹個膚淺的人,就像壹只戴著帽子的獼猴,假裝是人,最後卻沒有變成人。何金枝小而謀大事,自然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做事猶豫不決,導致小皇帝被搶。“獵”是指古代皇帝外出巡視,但古代史書中的“尊者諱之”原則,往往將皇帝的逃亡或流放稱為“獵”,是招少皇帝去小平津。“彩虹在白天發光”是壹種天體現象,這意味著有壹種白色氣體穿過太陽。古人認為這是上天預示的兇兆,經常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裏指的是初平元年(190)董卓殺弘農王紹帝,何進也被殺。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為主線,回顧漢末歷史。曹操認為何進沒有謀略,優柔寡斷。他雖然想除掉宦官,但卻會害國害民,造成挾王而降漢室的局面。這八句話既是對歷史的記錄,也是曹操自己對歷史的鮮明看法,達到了壹種歷史理論。
“賊臣執國柄”再轉董卓謀反。董卓趁亂執掌朝政,自稱邱,繼續當丞相。然後逼宮殺了皇帝,燒了洛陽。結果,漢朝400年的帝國工業被推翻,帝國祠堂也在大火中被燒毀。狄鹹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威脅壹起遷徙的人都哭了,壹派悲涼景象。這六句話道出了董卓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所以曹操在結語中說:我期待洛陽的可怕局面,就像我面對殷墟時壹樣難過。據《尚書大傳》記載,商紂王卑微的弟弟魏子從商朝滅亡後的殷墟經過,看到宮殿破敗不堪,雜草叢生,於是寫了壹首名為《麥秀》的詩,表達對前朝的感情和惋惜。在這裏,曹操用這個來比喻他為推翻漢朝而悲傷和嘆息。
《秋露行》屬於樂府的《相和閣相和曲》。原來,它和郝都是古人在喪葬時唱的歌。據說齊國的田橫拒絕向漢朝投降,自殺了。他的弟子做了這兩首歌來表達他們的哀思。“露”字的意思是,人的壹生就像露珠上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很容易變幹。曹操用這種古曲寫時事,營造了用古樂府寫新內容的氛圍。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詞出處)很有見地的見解。曹之所以老瓶裝新酒,是因為樂府本身具有“命”的特性,適合記錄史實,表達情感。同時,秋鹿星本身也有悼念王公貴族之死的意思。曹操用它來哀嘆國家的混亂,國王的苦難,人民的苦難。
曹操的詩被前人認為是悲涼慷慨的,他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風韻濃厚。”& lt就這首詩而言,其風格古樸,無詳細描寫。而是可以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把過去幾年的社會變化放到這幾十個十字裏。比如他寫何進的時候,沒有細說如何謀劃失算,如何托付非人,如何猶豫,如何處事不慎,只是“洗猴取冠,知小而力大,猶豫不決。”再比如董卓之亂,“皇帝基業被推翻,祠堂被燒。四句話中,推翻漢室、火燒洛陽、皇帝西遷、百姓受難等悲壯場面歷歷在目。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凝練和語言的運用能力,他的氣魄和眼界的寬廣更是顯而易見。比如“望著貝洛城,我心酸”,我的百感交集凝聚在這個十字架上,有著深深的悲憤之情。陳銘佐說曹操的詩:“無宇宙語,根於音律,故沈浮悲涼,而超脫於自身。風格精細,孟德全是中國音,蟑螂和植物聲音大很多。”(《采季堂古詩選》)也說明曹操詩歌的跌宕起伏,是建立在他深刻的真誠和質樸的表達上的。這就是中國詩歌和後世詩歌的區別。如果用聲音來比較,中國的詩歌自然如自然,而魏晉以後則是與人混為壹談,不需要刻意求功。自然渾渾的風格不如中國詩歌。
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