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異化的詩歌

異化的詩歌

引言:馬克思是異化概念的發明者,拉康以主體性著稱。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並不只是探討孤立的概念,而是專註於遺傳學的討論。在馬克思看來,異化是建立在工資、資本和勞動三位壹體的基礎上的,異化是三位壹體的運動過程。拉康也是如此,他以符號系統所面對的想象-符號-現實三元組為基礎,以鏡像階段和俄狄浦斯階段為運動過程,由此產生了主體的異化。馬克思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資本論》,更偏重於剩余價值和經濟學,而這裏引用的巴黎手稿更偏重於異化和批判哲學。《暮色之夜》是壹位臺灣學者寫的壹本書。被稱為中國文學中介紹拉康思想最全面的壹本書,但異化概念並不是這兩本書介紹的全部。這裏我只是對關於異化的部分做個人解讀。讓我們開始課文。

分為概念介紹和異化描述。如果想節省時間,可以直接跳到異化。

“工資取決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敵對鬥爭,勝利必須屬於資本家”,馬克思在《巴黎手稿》第壹稿第壹節的開頭寫道,緊接著又寫道:資本家的聯盟是非常普遍和富有成果的,而工人的聯盟是被禁止的;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擁有產業資本,而工人除了勞動收入,既沒有地租,也沒有資本利息。這成為後來所有推論的基本理由,即工人沒有談判權。在生產秩序中,工人基本處於被動地位。他們沒有制定規則的權利,也不是作為整個生產體系的參與者而存在,而是作為生產要素,也就是勞動力而存在。

之後,馬克思得出了壹系列推論。第壹,市場價格波動對工資的影響大於地租和利潤;第二是在社會的三種可能狀態中,激烈的競爭總會到來,而對於勞動者來說,競爭就是妳死我活,超過工業需要的人口就會迎接死亡(對於那個時代來說)

馬克思在這裏的結論是,無產階級被國民經濟學視為抽象的人,它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將勞動抽象為商品,其背後的工人實際上成為抽象的、僵化的“準物質”。資本主義創造了工人,卻貶低了人。就其本身而言,工人把莊稼當成了人,也把他們的自由當成了人。工人成為工人不是“自由貿易”的結果,而是現有經濟制度的奴役。

資本是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人權利。資本是積累的勞動。資本是立法的盜竊和欺詐。資本家的權力來自資本。這四句話是馬克思在本書中對資本的定義。

資本就是再生產,資本就是再生產自己,並且總是為自己的再生產創造最適宜的條件,包括普通利潤率,即僅夠維持勞動者在勞動期間生活的價格;商業和制造秘密;壟斷價格等等。資本的積累,再生產和它的代言人資本家的競爭,必然導致大資本取代小資本,走向壟斷。

隨著資本競爭的不斷擴大,小資產階級已經破產,居民中只剩下兩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

根據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勞動者在他物中的異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勞動者生產的越多,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的價值就越小;他的產品越完美,他就越畸形;他的對象越文明,他就越野蠻;他越強大,能力越弱;越熟練越遲鈍,越成為自然的奴隸。

勞動對於壹個勞動者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不屬於他本質的東西:因此,在他自己的勞動中,他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快樂,而是感到不快樂,這是在折磨他的身體,摧殘他的精神。所以,勞動者只在工作之外覺得舒服,在工作中覺得不舒服。勞動的異化本質顯而易見。只要肉體的強迫或其他強迫停止,人們就會像躲避瘟疫壹樣逃避勞動。最後,對於勞動者來說,勞動的外在本質是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是他自己的損失。

因此,工人只有在使用他們的動物功能時才感到可以自由活動,如吃、喝、性交,至多是居住、裝飾等。,但是當他們使用人類的功能時,又覺得自己只是動物。這些功能脫離了其他人類活動,使它們成為最後的和唯壹的最終目標。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實際上變成了動物的功能。

工資的概念表明,工資反映的是壹種鬥爭和支配,並且由於結合和控制下的權力,工人會由於失去議價能力而處於支配地位,其結果將是壹個由接受資本支配的定價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勞動者只是作為物和勞動而存在,失去了人的地位,工資的發放只能維持人的基本生存。

資本的概念表明,資本的唯壹目的是資本的再生產。資本家是作為資本的代言人和實現目標的中介而存在的。他們將通過秘密和壟斷來維持競爭。大資本家會吞並小資本,小資本家會變成無產階級,直到無產階級處於多數壟斷格局。這將進壹步促進異化,資本壟斷將導致壹些地方勞動者的相對主導地位進壹步喪失。此時,工人將進壹步失去他們的地位,抵制壟斷集團規定的標準體系將更加困難。

勞動的進壹步發展:壟斷下的大分工導致工人每天從事的工作越來越機械重復。勞動不再貫穿產品設計制造的全過程,勞動不再創造完整的價值實現。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不再經歷創造,而是強迫和重復。其中,勞動的本質創造被剝奪,勞動成為勞動者的外在之物。勞動和勞動產品不屬於自己,使勞動不再是主動的創造而是簡單的支配。

結果會是:詩人創作詩歌,獲得美,教師生產教育可以育人。勞動者在勞動中得不到任何東西,失去了對勞動意義的習得,只感受到機械重復帶來的痛苦。所以,勞動者只在工作之外感到自由。工作的唯壹目的變成了擺脫工作,吃喝玩樂,做愛,作為人們自由實現自我的壹種方式。動物的功能成了人的終極目標。在生產活動中,工人成了不屬於他們的東西。馬克思在這裏描述了異化的景象。

拉康的概念過於復雜,其概念體系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如果不解釋,會導致含糊不清,難以理解。這裏就太長不細說了。這裏介紹的是被刪後的拉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原文。

拉康的精神分析術語體系分為基本和重要的類別:需要、要求和欲望。拉康的劃分是基於事實,而不是符號學。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兒童必須用語言表達,兒童必須用壹種話語式的“要求”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就會導致需求和要求之間的某種分裂,即每壹個要求不僅是需求的表達,也是象征性的愛的要求,盡管所有的要求都指向對方(母親)能夠滿足所有的具體需求。這裏需求和要求之間的分裂產生了壹個未滿足的殘留物,即欲望本身。

需要接近弗洛伊德的本能是壹個純粹的生物學概念。

要求來自於嬰兒對母親的哭喊。這種哭泣不再是壹種本能的信號,而是壹種嵌入時間性象征系統的象征。在孩子能夠表達特定的可識別的單詞之前,嬰兒的啼哭是壹種語言結構的結果。具體來說,嬰兒即使已經吃了也會“要求”吃東西,或者在沒有必要排泄和吃東西的時候哭鬧,這本身就是對象征性愛的要求。

欲望誕生於需求與要求的夾縫中,所需的語言同時扮演著需求與愛的表達,需求可以在其中得到滿足,但愛卻不能被對象無條件地滿足。再者,作為壹個能指,任何具體的行為都很難填充關於壹個能指的指稱,所以此時對愛的渴望必然導致滿足不足,而愛的滿足總會留下盈余,從而導致下壹次的繁衍,也就是欲望的誕生。

首先要引入鏡像階段的概念。在拉康看來,想象離不開鏡像階段。六個月到十八個月期間,寶寶的視覺系統比較高級,但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並不明確,不具備完全的運動協調能力。因此,在獲得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之前,嬰兒對自己的協調性取決於對視覺功能的控制。寶寶看到鏡子/類似的人,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其鏡像的整合與自身身體經驗的分裂之間總是存在矛盾。這種劃分首先會被嬰兒體驗到,作為壹種與自身形象的競爭。身體的整合威脅著主體的分裂,這本身就造成了壹種攻擊性的緊張。為了去除這種攻擊性,主體認同相似性作為未來融合的承諾,也就是理想的自我。

想象世界的基礎是鏡像階段自我的形成,自我對他者形成的認同關系(鏡像/相似)意味著自我乃至想象秩序本身是壹種根本的異化。想象世界是形象和幻想的領域,主要涉及整體性、綜合性、自主性、雙重性和相似性的幻想。想象世界本身就表現了人類的第壹次異化,即通過對他者的鏡像想象來建立自己幻象的身份,而這種異化也為攻擊行為埋下了禍根。拉康的原描述涉及較多,這裏只做簡單介紹。

象征世界,正如它的名字壹樣,是由象征秩序組成的。從兒童的福特/達遊戲開始,兒童在不得不面對母親缺失的時候,就開始用語言來代替缺失的母親。福特/達的存在取代了母親的缺席,母親的命名實現了對母親的“謀殺”,因為在未來,孩子們不再需要現實的母親來調解他們的“要求”來完成欲望的復制。欲望本身可以通過符號秩序來表達。此時,兒童的欲望已經從真實的欲望轉向了對符號秩序中的富勒斯能指的欲望,符號化已經完成。這時候就涉及到第二種異化,即孩子的欲望被象征性地異化了。拉康的具體論述還是涉及到俄狄浦斯時期,這裏只做簡單介紹。

現實世界在拉康中後期略有不同。簡而言之,現實世界是作為符號化的失敗而存在的,是語言無法同化、符號秩序無法合理化的東西,是絕對抵制符號化的。換句話說,現實世界是壹個存在於象征主義之外的場域。現實是不可能的,對於整個語言和符號秩序是不可能的,想象是不可能的,融入符號秩序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到達的。正是這種不可能性和對象征主義的抵制賦予了現實以創傷性的特征。

這裏引用的是拉康在1964中的定義,即小客體A是壹種殘余和殘渣,即現實世界引入符號世界後留下的殘渣,也是主體欲望的動機和終點。小客體A對主體來說是不可及的,是試圖填補欲望的失敗,主體的欲望永遠無法避免這種失敗。原因在於,主體最初想要的符號代表了不可能性的滿足,而這種不可能性會被追溯性地建構為壹種原始損失。孩子和世界的關系起初只是需求和乳房的關系。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世界就是需求和乳房。此時,母親和孩子是同壹種身體關系,但母親乳房的離去會造成壹種象征性的損失和創傷。嬰兒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會尋求象征秩序的異化。從壹開始,為母親(乳房)構建的符號就指向了她們的缺席。最初的福特/達遊戲是作為壹種替代滿足而存在的,但替代滿足永遠無法填滿整個符號。就算親生母親回來了,原本因為不在而造成的損失也無法再填補了。所以,小客體A是符號網絡中借代替代的剩余,是損失。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失去的關系,人才能夠構建壹個象征秩序的轉喻和隱喻系統。

拉康在1972年的意大利演講中提到了消費主義的當下話語。主語和賓語A是直接聯系在壹起的,也就是說賓語A是隨時可以得到的,需求是瞬間滿足的。這裏我基於齊澤克的論述做如下解讀:在這種事態下,象征性的“要求”實際上被降低到了需求的層面,體現為作為商品的文化符號的再生產,文化符號的再生產機制不再是通過象征秩序中的轉喻和隱喻。它是符號的標準化重組。對象A作為壹種“剩余”,通過與商品結合,可以快速獲得,同時快速產生下壹個欲望,比如美。以前我們對服裝配飾美感的要求總是和整個符號系統有關,而現在美感直接和耐克鞋短路了。在這裏,人與符號秩序的關系變成了人、物、符號的關系,物變成了真正的“他者”。當然這只是我的解讀。

下面是與異化主題相關的推論,主要是齊澤克的壹些理論和我自己的小推論。

由此留給我們的問題是,人們能否積極反對這壹事實,即符號與事物之間的短路,這就涉及到齊澤克在《意識形態的崇高對象》中提到的當代意識形態的新特征。過去,馬克思的經典意識形態理論可以用“不知道”來形容,人們被意識形態欺騙了,這掩蓋了意識形態背後的真正本質。傳統的意識形態是以神話敘事的形式把人為的臨時標準包裝成自然的普遍規律,而現在的意識形態則恰恰相反,人們的態度可以用“我明白,但是...所以我不能”,大概意思是說人們知道這個標準被認為或者不具有普適性,但是出於兩個原因:假設第三方或者其他人相信這個標準的真實性,所以它具有實際作用,我不得不遵守;與反對這個謊言相比,建立壹個全新的世界觀的代價更大,而錯誤地承認它的代價更小。建立壹個新世界意味著我將失去壹切。

此外,當人們處於這樣的困境時,人們的生活自由實際上被剝奪了。根據拉康的符號話語理論,自由作為壹個概念,其擁有者的能指與其意義是二分法的,這意味著它實際上是多個能指的組合。作為壹個主人的能指,A1是壹個純粹的能指,也就是壹個空的能指,它不具有任何特定的意義,只代表壹種發展。在要充滿意義的狀態中,可以說A1是意義的容器,而A2作為意義指向具體的內容。比如法律這個詞指的是空的能指本身,而A2作為意義指向的是具體的規定。在這裏,A1和A2的關系是A2試圖填充A1,但是A1始終處於不滿足的狀態,因為A1本身就代表了壹種開放性,任何數量的具體規律都不能聲稱它覆蓋了規律。這裏A1的能指類似於列維·斯特勞斯的嗎哪和拉康自己的Fuehles能指。作為壹個A1能指,自由的全部意義在於它自身的開放性。大家可以想象壹下什麽是免費A2,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在A1中填寫自己的A2,而且這種方式是在資本-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