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早晨,我輕松地醒來,四周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可是現在想起那壹夜,那壹場風暴,不知折了多少花?”這首詩的作者孟浩然,從小讀了很多詩書。年輕時,他為抗議朝廷黑暗,拒絕參加科考,隱居在湖北鹿門山。中年以後,他試圖爬上仕途,卻屢屢受挫,死於農村。
對於孟浩然,有壹種評價是“寧死不隱居”,甚至有人認為他“在求官的道路上勤奮了壹輩子”。然而,學者葉嘉瑩認為,孟浩然早年的隱居並非故作姿態。從李白的壹首詩中,也可以看出孟浩然有浪漫任性的壹面。李白在他的詩中寫道:“主人,我從心裏向妳歡呼,妳的名聲升到天上。在紅潤的青年時代,妳放棄了帽子和戰車的重要性,選擇了松樹和雲彩;現在懷特黑德。醉了月,夢的賢者,花的蠱惑,妳對皇帝充耳不聞。高山啊,我多麽渴望到達妳的身旁,這是壹股純凈的芬芳。”
或許是害怕自己人生的失敗,孟浩然中年走上了求官之路。葉嘉瑩認為,詩人因此“放棄了自己壹直保持的隱逸,而去追求另壹種仕宦修養,最終成為仕與隱並重的人”。我們有時候會想,如果孟浩然真的做了官,他能適應官場生活嗎?
最浪漫的詩人:王維
王維的肖像,摘自《朱莊畫語堂傳》。
與孟浩然的隱居生活相比,葉嘉瑩認為王維仕兼而有之:出身名門,早年積極求仕。20歲進士,做過老師,右撇子,主管。然而,他壹直是壹個官員,但他總是有退休的野心,並壹直隱居在鐘南山和輞川。他在輞川圖時,曾邀友人歌詠,完成了壹組著名的五言絕句《輞川集》。
但是,王維石的隱瞞可能只是表象。葉嘉瑩認為,在他的內心,“壹直有許多矛盾和痛苦,但他從不真誠地表現出來”。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教,李繼位,社會漸暗。王維雖然情緒低落,但始終無法與李和楊徹底決裂,始終處於矛盾與妥協之中。
無法做到完全真誠,葉嘉瑩覺得王維是壹個介於名家和大家之間的人,而錢鐘書說王維是二流詩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具有徽派氣質的王維,是壹個優雅的、善於浪漫的人,如歌《相思》——當那些紅梅在春日裏來時,在妳南國的枝頭泛起紅暈。為了我的緣故,抱壹抱回家,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直到今天仍然被慶祝。
最有家國情懷的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擅長寫場面宏大的邊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閉關,長征未歸。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過陰山。”這首《碉堡》是王昌齡的名作,表現了詩人想盡快用壹個好將軍平息戰亂,讓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大師”,清代沈德潛更是稱贊“龍標絕句,情深淒苦,含義模糊,變幻莫測,戲無窮”。而這位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在世時被稱為“詩聖王江寧”(詩歌上把王昌齡比作孔子),歷史上對他的生平記載甚少。《舊唐書》卷190只有51個字,《新唐書·王昌齡傳》只有98個字。
後人只知道王長齡壹生坎坷,屢遭貶謫:先貶嶺南,後貶江寧丞,天寶七年貶龍標,所以人們稱他為王江寧或王龍標。王長齡在安史之亂後離開龍標,被安徽刺史呂秋孝殺害,原因不明。據推測,王昌齡大概是放蕩不羈,不拘小節,所以多次被貶。而他的性格,也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最佳詩人:李白
李白肖像
也許沒有其他詩人像李白壹樣獲得如此多的美譽:詩人仙子、詩人英雄、酒仙、神仙和狂熱分子。何讀了李白的詩後說:“子,神仙也是墮落的。”李白據說是被貶到人間的神仙。李白這個詩人,真是狂妄。他吹噓說,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用過劍,“手裏有好幾個人。”做聖旨的時候,他把腳伸到皇帝面前,讓高力士脫下靴子。他說"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永遠不會容忍別人向他們展示壹張真誠的臉"。
世界上最囂張的人只有白。誰能真正欣賞甚至珍惜他的不羈和“霸道”呢?也許,只有英雄才知道英雄。好友杜甫曾寫過壹首詩《贈李白》,為李白勾勒了壹幅生動的畫像:“秋來牽掛他,為朱砂不以為恥葛洪。喝狂歌過空天,誰狂妄?”杜甫在詩中寫到了李白的仕與隱的失敗。也許對於李白來說,“狂飲狂唱”只是壹種逃避,並不能抵消他壯誌未酬、人生失意的悲哀。
李白死於763年。有人說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說他是喝醉了淹死的。壹生喜歡拿自己和大鵬比的詩人,在世間掙紮跳躍之後,孤獨而墮落。
最晦澀的詩人:李商隱
朱莊畫傳中的李商隱畫像。
李商隱被稱為唐代的“朦朧詩”,最著名的可能是他的無題詩,如“久別重逢,東風起百花落”,“昨夜星辰,昨夜風,畫室西,桂堂東”...人格導師夏昆在談到李商隱時說,這位悲傷的詩人可能把他所有的感情都傾註在這些無題詩中,這些詩“就像壹個鎖著的首飾盒”。當蓋子稍微打開時,我們可以看到從縫隙中透出來的微弱的光線,或冷或暖,但盒子始終無法完全打開。我們要從這偶爾的微光中感受到無題的情懷和無題的美。”
李商隱的詩壹直很難理解,因為他經常寫在神話和想象中。梁啟超曾說他不理解《錦瑟》、《畢成》和《聖女殿》等詩的字面意思。梁啟超不解是正常的。據說《錦瑟》歷來有多種解讀:有人稱之為悼亡詩,有人說是黨爭,有人說“錦瑟”是女人的名字,有人說是詩人仕途不順的感慨。
最大膽的詩人:韓愈
清宮珍藏,韓愈畫像。
亂世中,有人用詩歌委婉地表達自己悲慘的生活,有人用文字對抗時代的艱難。與中唐很多詩人的風格不同,韓愈的詩“奇奇怪怪”,氣勢十足。韓愈曾與柳宗元壹起反對六朝駢文,倡導“古文運動”。“古文運動”與其說是韓愈對文體的焦慮,不如說是對政治的焦慮。
韓愈的豪言壯語,讓他在仕途上遭受了壹次挫折:當監國時,關中大旱,百姓遭受饑荒。韓愈上書要求減免賦稅,卻被貶為陽山令;在全國拜佛的時候,他寫了《佛骨表》,以督促皇帝不要過分沈迷,甚至說佛骨是“爛骨,兇穢無比”,要“丟入水火之中,永無根本,斷世人之疑,惑後世”。韓愈也因此差點喪命,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以輕貶潮州。
眼淚最少的詩人:杜甫
盡可能把杜甫描寫得貧窮坎坷,幾乎成了通俗文學史敘事的壹大套路。我們習慣於在《三官》《三別》中遇見愁眉苦臉的杜甫,去體味詩人的憤懣與哀愁。但這樣解讀杜甫,有失偏頗。美國漢學家宇文索安說:“在中國的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判詞。”詩人西川在談到李白和杜甫時說:“李白的想象來自大海和海市蜃樓,杜甫的想象來自土地和其上萬物的消長。”
正如西川所說,動蕩年代飽受饑餓和痛苦的杜甫,不僅寫自己,更關心腳下的人民和土地。他用詩歌來表達他對戰爭和叛亂的憎惡以及對穩定美好生活的渴望。梁啟超說杜甫是“情人”,是因為“他的眼睛常常看著社會的最底層,他看到的是別人看不到的窮人的狀況;他們的情緒別人傳遞不了,他就出來了。”梁啟超說杜甫對時事流淚的作品差不多占了四分之壹。
最香的詩人:杜牧
晚唐風流才子杜牧在《唐才子傳》中是這樣描述的:“牧羊人容貌秀麗,能歌善舞,作風相當開放,不能自制。”早年以《阿房宮賦》出名的杜牧,在揚州為官十年,跑遍了當地的妓院。據說杜牧任期屆滿後,牛和尚和我們淮南的時代使者如在餞行宴會上拿出了上千份“報告”,上面寫著“壹夜杜書記宿妓家,無事可做”。許多年以後,杜牧寫《送別》嘲笑揚州往事:“落魄江湖攜酒,楚人腰細掌輕。我感揚州十年夢,得青樓名。”
有人說《送別》這首詩是告白。杜牧寫的雖然浪漫,但並不淫穢。甚至有人認為,詩人只有在內憂外患的動蕩衰落中,才不得不放下“治亂興亡,富民養兵”的實用學問,讓酒與美成為治愈傷痛的良藥。
最潑辣的詩人:柳宗元
柳宗元雕像。
柳宗元早年生活壹帆風順:年僅二十歲就中了秀才,受到王賞識,壹路高升。當時的柳宗元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原本輝煌的從政之路,會在32歲時轉淡。
由於被廢,王集團被清算,柳宗元受到牽連,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待了十壹年,柳宗元被召回京。柳宗元對這壹號召寄予厚望,但很快被貶為柳州刺史,最終死於柳州。
柳宗元不僅是詩人,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壹的偉大散文家。在永州時,他完成了著名的遊記散文《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散文,無論是諷刺社會弊病,還是控訴世事不公,都是透徹精辟的。柳宗元在永州時,也完成了壹些哲學文章,如《封建主義》、《費國語》、《田兌》等。他甚至批評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巫史·謀反》。
最富同情心的詩人:白居易
清宮珍藏,白居易畫像。
唐代敘事詩的巔峰之作《長恨歌》的作者白居易將其詩歌分為四類:諷諭類、閑適類、感傷類和雜律類。他在《與元九書》中提到:“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稱之為諷喻詩,也是濟世之誌;叫閑適詩,也不錯。"
白居易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賣炭翁》這首歌,可以表現出他對民間疾苦的無限同情。白居易非常推崇杜甫,主張用詩歌為正義和弱者吶喊。在他的很多詩中都可以看到杜甫的影子。比如杜甫寫“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而白居易說“不然我當時溺水,身死骨不收。應該是雲南的思鄉鬼,在萬人坑上哭。”
白居易為官從政幾十年,跌宕起伏。晚年過著隱士的生活,但作為壹名官員,白居易達到了“為官壹任,為民壹方”的目的。比如他主政杭州刺史的時候,帶領很多人挖湖築壩,提高西湖水位,灌溉了幾千公頃。離任時,面對前來送行的人們,他寫了壹首詩:“只留壹湖,與妳共存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