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樂派的創始人舒伯特雖然只比貝多芬晚去世壹年,但他和貝多芬屬於兩個時代。他復活的時候,震動歐洲、影響貝多芬世界觀和創作的法國大革命已經煙消雲散,整個大陸都在復辟封建王朝。當年激勵德奧人民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在革命和拿破侖入侵中的流血和暴力面前已經黯然失色,再也無法吸引舒伯特那壹代年輕人。他提倡的不是“理性”,而是“幻想”。浪漫主義作為壹種新的藝術思潮,流行於德國和奧地利,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藝術領域。它既是浪漫主義在創作上的表現,也是這壹文學流派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反映。貝多芬作品中的重大社會倫理主題和英雄主義在舒伯特的創作中悄然逝去。
他著眼於普通人的生活圈子,刻意表達自己的“自我”感受和幻想。他為大量當代著名詩歌作曲,這些詩歌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同時,舒伯特在歌曲中時而用牧羊人、流浪的磨工、被死亡所迫的少女來抒發感情,時而又將花鳥魚蟲擬人化,這些都反映了他在個人內心世界中千變萬化的思想。他用了很多歌曲,或真誠地贊美自然和春天,如《在高峰上》、《聽啊,聽啊,百靈鳥》;或者熱情地贊美藝術和愛情,如:獻給音樂,愛情的使者和小夜曲;或者懇切地向上帝和天國祈禱,比如《苦難的人》、《聖母頌》,用這些美好的東西來建造他的理想王國,從而獲得現實無法給予的幸福和安慰。他和其他浪漫主義藝術家壹樣,謳歌“幻想”,宣稱“妳是人類的瑰寶,取之不盡的源泉”;他常常慶幸自己是在“盡可能用我的想象力裝飾這個現實”。
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和《美麗的磨坊姑娘》是根據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勒的同名詩歌改編的,可視為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代表作。據朋友回憶,長詩《冬之旅》強烈震撼了作曲家的心靈,他潛心創作了由24首歌曲串聯而成的聲樂套曲。可以說,這是壹組敘事抒情詩,壹部音樂劇。舒伯特刻意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生動刻畫了密爾詩歌中孤獨、寂寞、不滿現實、無望、苦悶的靈魂。他離開了熟悉的城市,離開了嫁給有錢人的出軌情人,走在壹望無際的冬日曠野,看著北風中的風旗,看著冰封的河水,聽著風雪和郵車叮叮當當的鈴聲,被森林中躲避惡狗和不祥的烏鴉深深打動。他深深感受到了世間的冷漠與蒼涼,在這裏他得不到同情與憐憫。他將永遠是壹個陌生人,壹個流浪者。他想避開塵世的浮華,在漂泊的旅途中尋求內心的平靜。當所有擺脫痛苦命運的努力最終失敗後,他強迫自己詛咒這個世界,跟隨壹個孤獨的老乞丐藝人。可以說,這是舒伯特的內心啟示,深刻地反映了這個階層和當代作曲家的思想感情。舒伯特努力探索繆勒優美詩歌的節奏和音調,使套曲中蘊含著無窮的詩意。他遵循“打破各種文學範疇界限”的浪漫主義思想,在音樂中成就戲劇,在歌唱中成就詩歌;他還打破了古典樂派的壹些嚴格規範,根據詩歌的內容和節奏來創作旋律、和聲、調性布局和曲式,特別是提高了鋼琴伴奏的表現力,使其不再只是外在地模擬形象和聲音,而是在自然環境的背景下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內心感受,從而使歌詞、旋律和伴奏融為壹個完美的整體。
這些對作曲家傳統的突破和發展不僅體現在《冬之旅》等聲樂套曲中,也廣泛運用在他的其他歌曲中。舒伯特藝術歌曲不尋常的、新穎的聲音,受到了當時社會上保守派的批評。
《晚安》是組曲《冬之旅》的第壹首歌。以鋼琴的悲愴、帶著沈重嘆息的降調和穩健的行進節奏開始,立即預示了整個組曲的基本基調,描繪了剛出發的旅人的陰郁心情。
在第二首《風旗》中,鋼琴伴奏壹方面營造了風旗飄揚的多變場景,另壹方面用快板的聲音襯托出失戀旅人極度興奮和憤懣的心情。
《菩提樹》(第五首)是套曲中最受歡迎的歌曲。舒適溫柔的旋律,同壹個主音中e的明暗調,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過去和黯淡的現在。
舒伯特的旋律與民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量德奧民歌(包括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捷克等民族)被改編。他早期的作品《野玫瑰》和《鱒魚》像民歌壹樣簡單、清晰、動人。當時,德奧浪漫主義藝術家收集整理自己的童話、傳說和歌曲是壹個突出的現象。這壹方面是拿破侖戰爭中激起的民族自豪感造成的,另壹方面是他們認為現實太醜陋,不如沈迷於遠離現實的天真美好的童話和傳說。
菩提樹的旋律有壹種親切淳樸的奧地利民歌風格。舒伯特去世後,這首歌在德國和奧地利廣為傳唱,後人甚至認為它真的是壹首民歌。
到了第九個“鬼火”的時候,旅行者的興奮漸漸平息了。他覺得“這個世界是幸福的,但這個世界的痛苦卻像鬼火壹樣難以捉摸”,他想把自己的痛苦像河流壹樣埋葬,終將流入大海。這種沈重的思考伴隨著緩慢、深沈但仍起伏不定的音調。
第十壹首《春夢》包含三個意境:夢——花鳥、歡樂、幸福;醒醒吧——壹切美好都幻滅了,只有黑暗和寒冷,烏鴉在聒噪;繼續“做夢”——想象冬天綠葉開,愛情再來。作曲家用三種不同的音樂形象描述了這種不同的畫面:第壹段是活潑歡快的曲調,鋼琴在前奏中模仿鳥兒的歌唱,在夢中變成穩定的伴奏;第二段突然出現和弦,在e-d-g-a的四個小調中接連變化,用冰冷的朗誦調宣告幻滅;第三段的節拍從6/ 8變成了2/ 4,旋律輕柔卻帶著固有的憂郁。看似孤立的三段,巧妙地利用調性(A-a-A)的變化和統壹,保持了三段結構的整體性。
在第十四部《白發》中,旅人最終得出了悲觀宿命論的結論;生活在煎熬中的他,期待著“解脫”的時刻。聲調哀號是壹種誇張的語調。
第20個“路標”和21“旅館”表明旅行者的最終目的地是墳墓。舒伯特本人,從他的人生旅程開始,就壹直在尋找出路和結論。但正如他在1820寫的壹首詩中感嘆的,“人在黑暗中相遇,壹路尋找目標,卻徒勞無功,找不到真相。”因此,歌曲中旅行者悲傷痛苦的結局體現了作曲家的失望和絕望,這也是繆勒的詩引起舒伯特強烈歌唱的原因。無奈,唯壹緩解痛苦的嘗試無法實現。墳墓裏的“旅館”不接受旅行者,他不得不再次鼓起勇氣,繼續他漫長而無盡的人生旅程。
第22個勇氣相當快,但是音調隨每個樂句而變化。(g-G- g-G),歌曲以G大調結尾,鋼琴以G小調結尾。這種待遇對“勇氣”有壹種諷刺的意味。
《老藝術家》是這部套曲的結尾。旅行者在“對人類苦難漠不關心”的乞討老藝術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和“未來”。8音琴箱自始至終單調的聲音,它的伴奏旋律就像壹個老藝術家的歌唱,還有詩人和作曲家內心的呻吟,從而結束了整個組曲。以上選曲中提到的藝術特色,也貫穿在這壹組曲的其他歌曲中。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鮮明特征和旋律美,如歌曲和音樂的嚴密邏輯,在他的交響樂、鋼琴作品和其他形式的作品中有明顯的滲透。
《冬之旅》是舒伯特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聲樂套曲,它清晰地展現了作曲家獨特的藝術氣質以及舒伯特的浪漫主義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從他早期的歌曲《魔鬼》、《鱒魚》、《死神與少女》到他最後的歌曲《土地神》、《幻想》,雖然主觀上極力回避現實,但這些作品還是反映了現實。舒伯特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他創作了浪漫主義音樂,還因為他獨創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表達了當時普通人的社會和生活理想。舒伯特和他的藝術歌曲典型地創造了壹個體現在音樂中的浪漫派。此外,鋼琴伴奏歌曲這壹傳統音樂體裁被舒伯特提升到了完美的藝術水平。他的很多著名的藝術歌曲,比如《鱒魚》、《魔鬼》、《流浪者》、《菩提樹》、《春夢》、《土地神》等等。,至今仍受歡迎,因為他的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深刻,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舒伯特創作了大量樹立詩歌形象的歌曲,運用簡單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變化、巧妙的音色對比、富有詩意的恰當的鋼琴配合,至今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優秀藝術作品。他的歌曲達到了前無古人的藝術新境界,是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