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要研究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價值?

為什麽要研究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價值?

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偉大的詩人之壹。從小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有“濟貧”之誌,數次為官。但他也受到老莊思想和當時盛行的隱逸風氣的影響,產生了熱愛自然、羨慕隱逸的思想。腐敗、黑暗、骯臟的社會現實,不僅讓他幫助世界的野心無法實現,也讓他自取其辱,小心翼翼地與險惡的官場周旋。這種生活讓他感到矛盾和痛苦。四十壹歲被任命為彭時,他毅然結束了十余年的隱士生活,辭官歸隱,毅然踏上了自給自足的歸田之路。詩人回到田野後,描繪了無限美好的鄉村風光,贊美了自然純凈的鄉村生活,傾訴了他與農民友好交往的歡樂心情,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當時玄言詩籠罩詩壇,與玄言詩脫離實際、枯燥無味的情況相反,為我國創造了壹流的詩歌。他的詩歌以嶄新的內容和質樸自然的風格,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領域——山水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的詩有120多首,大部分是歸田後寫的,所以田園詩占了很大比重。他的田園風格親切、純凈、自然;意境和諧完整,高且遠;並且充滿真實而有意義的趣味;語言精煉自然,不雕琢。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他獨特的審美趣味、藝術追求和審美觀點,以及物我壹體、心道合壹的人生境界。它奠定了後世山水田園詩的藝術風格特征,對後世詩歌從內容到形式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了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第壹,親切純凈,質樸自然的風格

陶淵明詩歌的內容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他的詩歌正是選擇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和事物,用人們熟悉的意象藝術地再現了他的生活和理想,讓人讀來會心,倍感親切。同時,他能真誠地與讀者見面,不吹噓,不掩飾。我的生活困難和思想矛盾都可以坦誠相告,不想避醜。沒有壹點女性的做作。詩裏到處都是詩人,有真情實感。我讀他的詩,如果看到他的人,看到他的心,真的是“真情實感”。例如,何伯的前兩首詩就是如此著名的作品。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田園的簡單閑適的生活,表現了擺脫了官場的牢籠後那種輕松而滿足的快感。整篇文章似乎只是隨意接了幾個很普通的生活場景。“堂前有樹乘涼,閑暇時讀書彈琴,菜倉有小盈,新酒可飲,孩子學著四處玩耍。”但詩人用“樂”字把它們緊密地結合在壹起,整個生命的純粹而真實的意趣躍然而出。比如前兩句只有壹個“儲”字,仿佛盛夏靜謐涼爽的林蔭樹下儲了壹缸清水,觸手可及,平淡中帶著醇香,簡單中帶著趣味。再如“農”字,這裏用它來巧妙地表達詩人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樂趣。全詩“不誇張”“不虛榮”,樸實感人。我們仿佛順著詩人的筆,走進了靜謐幽靜的村莊。欣賞著無數樹和樹下吹來的涼風的舒適,聽著書的長音和鋼琴的長韻,看著小康和諧的家庭,父子飲酒玩耍的樂趣。全詩平淡和諧,意境渾渾。它讓人感到純凈、親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整個故事展現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雖然像是在談論家庭生活,但這壹切都是從他們的胸中壹個個流出的,沒有壹絲女人味和做作。很紮實,讓人感覺更親切。不難理解詩人返樸歸真、知足常樂的心態。

全詩描寫了詩人遷居求友的初衷和鄰裏交往的快樂。關於移民的故事,本來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被詩人用壹種悠閑的方式寫出來,讀者卻覺得親切而有味道。使用的語言和口語壹樣,溫柔而美妙。看似淺薄,但咀嚼的味道醇厚,思考的感覺真切,悟的意義遙遠。比如妳要搬家,妳就如願以償:“妳憑什麽蓋床?”說話純粹,直接表達自己的人生觀點。“何苦”壹詞在坦率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反映了壹般追求名利的人的心態。嬌嬌超凡脫俗。像松林中的鶴,天空中的天鵝。再比如詩歌裏寫的和諧坦誠的鄰裏情誼,只用“時不時來”來表達,可謂節省筆墨,引人遐想。鑒賞奇筆,以“* * *”字析疑,可見“相”是生動的筆墨。如果妳推崇奇文,自己分析疑點,妳的感情會急劇下降,妳就無法深化《感動的喜悅》這個主題。而“* * *”和“發祥”相繼,大聲說話的情態呼之欲出,使“奇筆* * *,疑與析”成為壹首妙詩。生動地體現了他的詩的韻味,淡而有味,美而不俗。

陶淵明詩歌質樸自然的風格,還表現在他能夠通過對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詩人寧靜的心境和真摯的感情。比如這首詩,詩人用平實的語言,無憂無慮的筆調,描繪了鄉村生活的日常片段,寫出了鄉村生活的寧靜。全詩由兩幅畫組成。壹幅是幽靜的田園隱居圖,壹幅是淳樸的鄉村民俗圖。兩個畫面相互映襯,變得有趣起來,構成了壹個現實的田家天氣。看似平淡自然,但在這種“靜”的境界裏,卻有壹種淳樸的情操和詩人拋棄世俗,安於田園的情懷。

像上面這種風格質樸自然的詩,在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中很常見。比如《歸田園居》(四)、《讀山海經》(壹)、《雜詩》(二)、《飲酒》(九),都是平淡自然的佳作。在詩歌中,詩人自己的感情得到了自然的表達,無論是淡雅質樸的田園風光,悠閑的田園生活,還是詩人在這種環境下寧靜快樂的心境,都用清新質樸的語言和線描直接自然地表達出來,壹切都仿佛從他的胸膛裏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得益於所有的爐冶和斧鑿痕跡。正如蘇軾所贊:“元明寫的詩不多,但其詩質實,豐實。”

第二,意境和諧完整,崇高深遠。

陶淵明不註重對真實情況的描寫,他的取景大多平淡無奇,不拘泥於眼前的現實,只取符合自己心情的場景,也就是他想要的那個場景;我們不求形狀,只求勾勒風景。自然風景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這種用心造景的方法,使特定環境中的自然景物與人的生活和感情融為壹體。使詩人的主觀意涵與客觀環境融為壹體,崇高而富有魅力。使自然美和情感美和諧統壹,從而創造出高水平的有意景和有意景。

歸園(壹)是詩人捕捉眼前景物,創造出壹種恬靜質樸的意境的例子;

全詩先描寫他崇尚自然的情懷,再描寫農村村舍的風光,最後表達回歸自然的喜悅。全篇自然,意境深遠。在這首詩中,詩人用的是草屋、林蔭、村落、炊煙、犬吠、雞鳴,這些都是農村常見的景色。用質樸的筆墨,勾勒出壹幅竹籬茅屋、紅綠相映、炊煙裊裊、春花秋果、典雅秀麗的“鄉村野趣圖”。看後面榆柳蔭,桃李擺廳前。平淡與華麗交融成趣。遠處,山村依稀可辨,幾縷炊煙冉冉升起。不遠處,幽深的巷子裏犬吠,樹頂雞鳴,隱約可聞。這壹切都充滿了生機和趣味,形成了壹幅寧靜優美、清新喜人的“人化自然”畫卷。這裏雖沒有宏大,卻使詩人回歸“自然”。這壹切構成了充滿生活氣息的迷人意境。讓人感受到鄉村特有的淳樸、寧靜、祥和,詩人的快樂和滿足感在回歸田野後自然流露。

再比如:歸園(3);

簡單的日常生活片段,讓整首詩顯得真實、美好、深情、雋永。陶淵明愛隱居,親自參加勞動,自得其樂。工作生活的感覺和山村寧靜的夜景融合在壹幅寫生畫中。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悠然歸家、豁達高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讓人倍感親切。

此外,陶淵明善於運用遐想和想象創造理想境界。他喜歡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勾勒出壹個和諧、舒適、簡單的社會環境。這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勾心鬥角。高雅的品味,高貴的境界。如詩人寫的《桃花源詩》。詩人對桃花林奇異美麗景色的描寫,已經引人入勝;桃源再也找不到了,也增添了壹個撲朔迷離的傳說。這就更可取了。桃花源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由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其和諧,這是農村簡單人際關系的升華。這是陶淵明對現實世界不滿的反映,也是他對農民理想和願望的描述。雖然有局限性,但在他對這種境界的追求中,他完整地再現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第三,精確、簡潔、自然的語言

陶淵明的詩歌語言平實、質樸、平淡而奇特,清淡而有味道,蘊含豐富的意象而不雕琢。用盡了純語言的美。俗話說:“文風幹凈,幾乎沒有長篇大論。”(3)他不需要誇張的編排和繽紛的色彩,也不需要刻意雕琢的對仗和深奧的典故。他的詩歌的魅力在於氣質的自然語言和內在的情感力量。他向往悠閑淡泊的生活,要表達的感情是壹顆純凈的心,而不是壹個矯情的情感世界。所以他只能選擇純粹的語言來做所有的賣弄。雖平淡但不淺薄,不是未經加工的輿論口語,而是匠心獨運、剝落浮華的高度濃縮的“田家語”。

試試他的酒量(第五部分);

前四句“造屋在人情,無車馬。當妳問妳能做什麽的時候,妳的心已經遠離自我了。”多麽樸素自然。看似詩人與妳隨意交談,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詩人對鄉村生活的深深熱愛;對寧靜鄉村的贊美,對人們環境和仕途的喧囂的厭惡。壹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由虛轉實,給詩人的田園生活壹個最典型、最生動、最有美感的場景,給予最完美、最藝術、最自然的表現。平淡自然,詩意醇厚,卻又充滿活力。但可以自然精彩,會成為絕唱!動詞“采”和“建”形容詩人自己采菊花,不願看山,偶然看見,悠然自然。所以蘇東坡這樣評價這兩句話:“深意不在詩,而在詩。”(4)人閑適,山靜清高。那壹瞬間,似乎有壹段旋律相同的旋律從人民的心中和山峰間奏響,融合成壹首輕音樂。“山壹天比壹天好,鳥也回來了。”“賈”二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詩人“山色壹天比壹天好”的心情和體驗。留有聯想的余地。雖如口語,但無心而遇物,物我境界如眼。結尾壹句,詩人“欲辯”卻“忘詞”,“由實入虛,由虛入實”妙哉!它涵蓋了更多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涵,留給讀者自己的品味。

陶淵明詩歌的語言洗盡鉛華,以平實自然的語言創造出沖淡之美的藝術境界,具有濃郁的情感氣息。他寫雪的“我什麽也不想聽,但我的眼睛是幹凈的”“我從十月中旬的第壹個地方開始尊敬妳”,不需要“撒鹽”“飄柳絮”之類的精妙比喻,我只是用十個字寫出了雪無聲無息落下的溫柔含義。寫風“南方有風,羽翼是新苗”。只有壹個“翼”字會寫出南風微吹新苗暖融融的狀態。“相逢無雜言,桑麻裏路漫漫”。很多這樣的句子,比如“晨興廢汙,月帶蓮花回家”,都是很好理解的句子。再如:“春秋多美日,登高,賜新生;過了門再打電話給對方比較好,有酒考慮。農事歸故裏,閑暇中想家;相思穿衣裳,笑不盡。”看似平淡的八句詩,卻寫出了生動的田園生活和氛圍。詩人只是說話輕描淡寫,但他曠達高尚的胸懷,淡泊高尚的人生態度,與當時文人不同的利益追求,都在字裏行間。像這樣的詩句,在陶淵明的詩中比比皆是。歸園(壹)、(三)、雜詩(壹)、窮人頌(壹)都是這樣。

陶淵明詩歌的語言是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是大師語言技巧的極致完美,是常人無法比擬的。所以元好問評價陶的詩:“壹字自然永恒,奢盡見真。”⑤幾乎不是虛名。

第四,真實而有意義的興趣感

陶淵明田園詩的另壹個突出成就是他對理、理充滿了興趣。詩人把理智化為情感,理智化為情感。沒有意義,也是利己。有道理,才會在形象上有真情實感。同時,詩人精心選擇了蘊含自然原理的意象,構造了引人入勝的意境,使人仔細觀察他所說的話,令人回味無窮,收到了非凡的藝術效果。如前所述,《飲酒》第五部是壹首借自然風光而有意義的詩。全詩的目的是回歸自然,而回歸自然的第壹步是否定世俗價值觀。在詩的開頭,詩人虛構了壹個在困境中獲得寧靜的意境,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在困境中獲得寧靜的原因。《遠離內心》表現了詩人對名利世界抱著壹種孤立、冷漠的態度,自然疏遠了奔向世俗的車馬,他生活的地方變得僻靜了。接著,詩人用壹系列的自然風景生動地說明了如何實現“遠觀”的方法。詩人在園中隨意采菊,偶爾擡起頭來迎南山。“山的氛圍”這個詞不是對景物的簡單描述。而是包含了詩人對生命真諦的理解:他反對以對立的態度看待生命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統壹,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只有適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才能進入自由的境界。而不是專註於外在的追求。因為外在的追求必然會帶來“驚喜”和“煩惱”,從根本上破壞生活的和諧。詩人從偶然看到的風景中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他覺得自己和風景已經融為壹體,化為“鳥”,回歸了山川和自然。只有這種自然狀態才是“真”。他想說出其中的“真諦”,但又覺得說不出來就沒必要了。

另壹個例子是《雜詩》四:

詩人對鄉村自由生活的愉悅情趣躍然紙上,文字曠達,意蘊悠長,對生活有著執著而認真的態度。追求空虛的生活,永遠是失去自我的生活;獨立自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詩人在亂世時,毅然退出黑暗的仕途,不與“當代人”勾結,以保全自己獨立自由的人格。這種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在自由生活的利益中被賦予了新的解釋。同時讓我們理解了詩,同時也會豁然釋放生活中的千千結,以平靜的心態面對萬花筒般的人生。詩人不是用抽象的語言告訴我們這些道理,而是用具體的形象和意境來表達哲理,從而達到哲理和形象的統壹。

此外,在其他如遷徙、仿古等詩歌中,作者表達了歸田後的自得其樂之趣,也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意味深長。作者就像壹只剛剛掙脫牢籠回到大山的小鳥,被大自然本身的無窮魅力所征服和興奮。自然界的壹切都體現著壹種不可言說的“真諦”,與虛偽的世俗主義形成鮮明對比。他在耕田的實踐中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在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中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雖然他也接受了老莊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但他對“自然之理”的理解與簡樸充實的田園生活密切相關,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就體現在淳樸的田園生活中。此外,詩人將莊子對人生的哲學思考與儒家的自然精神相結合,展現了人的生命力,堅持了新的自然觀,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壹幟。以上詩歌中的這些道理,如果不借助自然意象,以直白的方式傳遞,顯然是平淡乏味的,就像玄言詩壹樣,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學作品。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明亮雄偉的胸懷、正直的人格、率直的人生態度、對勞動和農村生活的熱情,以及執著探索人生真諦、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為歷代無數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和知識分子的榜樣。它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質樸自然的藝術風格、崇高的藝術境界、豐富的山水田園詩,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成為人們豐富和發展文學創作、學習和借鑒的源泉。歷代成功的詩人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受到他藝術的影響,李白說:“我們什麽時候到彭澤,在五柳下唱壹首野詩??"杜甫說:“妳怎麽能像壹只感恩的手那樣思考呢?”。沈德潛說:“陶的詩氣勢磅礴,兩者之間有很深的關系。”唐朝的創始人說:“有其清純,蒙山人有其閑適,楚太祖有其樸拙,魏有其沖突,劉有其儒雅,都是接近學問的。”可見其影響之廣泛和深遠。他開創了田園詩的融合,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經過歷代詩人的努力,最終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山水田園詩派已經成為中國古典詩歌領域最引人註目的主流之壹。“仿陶”、“和陶”成為歷代的習慣,佳作不斷,名家輩出。陶淵明不愧為中國傑出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