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兼文學家。第壹個名字是傑,有列子、毛重、任重、大尊、等字。漢族,松江華亭人,南直隸(今上海松江)。崇禎十年秀才,曾在紹興為官。論功行賞,給了他壹個軍科的工作,命就這麽沒了。清兵被困南京。他聯系太湖的人民武裝組織進行反清活動。失敗後,他被捕並被淹死。他是晚明重要的文學家,詩歌成就很高,詩風悲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優雅華麗;或者將兩種風格合二為壹。擅長七律、七言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也是婉約詞的集大成者,是雲劍詞派的領軍人物,被後世許多著名詞人譽為“明代第壹詞人”。
文學成就
明清之際,陳子龍以其傑出的才情文章和鏗鏘的民族氣節,成為當時文人的代表,明末清初的江南風雲人物,文壇領袖。在《明史》壹書中,他說自己“天生異才,致力於事業,兼管古詩文,尤學魏晉駢體”。以為龍頭的派(雲劍詞派、雲劍詩派)對明末清初詩歌的振興影響很大,余韻流傳近半個世紀。陳子龍是明清之際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壹,在詩、詞、駢文和散文方面都很出色。他以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品格受到了今人和後人的欽佩,他的個人操守是後人的楷模。
明詩宮軍
是明末清初三大詩人之壹,與錢、吳齊名(但在詞、駢文方面,錢、吳不如)。其詩學思想推崇六朝和盛唐,主張明代七子復古思想。但他的詩歌創作,尤其是中後期的詩歌創作,旨在繼承盛唐詩歌創作中反映現實的精神,特別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詩情感時事,關註民生,蒼勁有力,義理壹致。同時,他的文字華麗,音韻鏗鏘,洋溢著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和高尚的愛國道德。
陳子龍的早期詩歌抄襲了許多古代作品,但又有許多創新。隨著時局的變化,特別是明代前後,詩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抄古的習慣幾乎消失了。憂時思亂的痛苦情懷註入詩中,使其顯得悲涼,辭藻華麗,聲韻鏗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陳子龍各方面的著作,尤其是他的七律和七言古詩,為後人所稱道。這七法七言古詩,多寫於勤政練兵之時,表達他對時局的關註,悲涼慷慨,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