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北宋詩歌的思想政治價值

北宋詩歌的思想政治價值

科學

1章環境意識復習大綱

首先,感受這個世界

1,皮膚的感覺功能:

(1)皮膚有哪些感覺功能?(冷、熱、觸摸)

(2)皮膚的哪個部位是觸覺的敏感部位,也是熱量的敏感部位?(手指,手背)

(3)人體的皮膚是感受不到溫度的,感受到的是人體皮膚熱量的散失和獲得。

(4)這些感覺對人類意味著什麽?(保護)

2.嗅覺

(1)嗅覺是如何形成的?(鼻腔-鼻粘膜的嗅神經末梢-嗅神經-大腦皮層的嗅覺中樞形成嗅覺)

(2)嗅覺的特點:①容易疲勞;②動物不同;③嗅覺的靈敏度與年齡有關;④動物對不同物質的氣味有不同的敏感度。

3.味道:

(1)味覺的形成:舌頭上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味覺神經——大腦皮層的味覺中樞。

(2)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對液體物質的刺激特別敏感。

(3)舌頭的不同部位對甜、酸、苦、鹹的敏感度不同。舌尖——甜;舌根——苦味;舌頭兩邊中間——酸;舌頭兩側的前部——對鹹味最敏感。

(4)清水漱口有什麽作用?

(5)味覺和嗅覺有關嗎?(氣味影響味道)

第二,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聲音的產生:物體(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振動產生聲音。(能夠判斷或舉例說明)

2.聲音傳播: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可以設計實驗證明,也可以分析實驗結論)。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傳播的形式:聲波。

4、聲音傳播的速度:

在(1)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2)在相同溫度下,聲音傳播速度為:固體大於液體,氣體大於氣體。

(3)在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

(4)回聲是聲音反射形成的。

第三,耳朵和聽覺

1、耳朵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1)耳朵結構:(能說出外耳、中耳、內耳的結構)耳蝸是聽覺感受器;半規管和前庭可以感覺到頭部位置的變化。

(2)聽覺的形成過程:聲音——外耳道——鼓膜(產生振動)——聽骨(放大聲音)——耳蝸——聽神經——大腦皮層的聽覺通路。

(3)聽力保護:遇到大噪音時張開嘴。

(4)為什麽要用兩只耳朵聽?(與識別聲源方向有關)

2.音調、響度和音色

(1)聲級叫聲調。

①音調由頻率決定(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

②大多數人能聽到的聲音範圍約為20 ~ 20000Hz。(什麽是超聲波和次聲波?)

(2)響度:人主觀感受到的聲音強度。

(1)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和人與聲源的距離有關。

②響度通常用分貝來衡量。

(3)音色:與發聲的性質、形狀、方法有關。

3.噪音汙染

控制噪聲汙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第四,光與色

1.什麽是光源?(發光物體)

2、光的傳播

(1)光在同壹均勻介質中直線傳播。

舉例:光的直線傳播的例子和應用(日食、月食、陰影形成、拍攝、排隊等。)

3.光的傳播速度有多快?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光年的物理單位是什麽?

太陽底下樹蔭下的圓形斑點是怎麽形成的?

4.光的散射

(1)陽光的組成(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靛藍色和紫色)

(2)太陽是單色的嗎?

5.不可見光

紅外線、紫外線與人類的關系

6、物體的顏色

什麽決定了透明物體的顏色;(他能穿透的彩色光線)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與反射光的顏色相同,吸收與物體顏色不同的顏色光。

舉例:綠色紙上的紅光是什麽顏色?

動詞 (verb的縮寫)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線反射定律:三條線* * *平面;二線分離;這兩個角度相等(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平面鏡的成像規律:等距、垂距虛像;圖像和物體之間的連線垂直於平面鏡。

3.凸面鏡和凹面鏡對光線有什麽影響(發散和會聚)?

4.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三條線* * *面;二線分離;當光線從空氣中傾斜進入其他物質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2)實例和應用:城市中的光汙染;彩虹;幻影;岸上的人看水裏的物體,物體變淺了;水裏的潛水員看岸上的物體,物體變高了。

六、眼睛和視力

1,鏡頭:

(1)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判定

(2)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平行光的影響(會聚和發散)

2、凸透鏡成像定律

u & gt2f,看起來像

u=2f v?

2f & gtu & gtf

u & ltf

3.照相機和放大鏡

(1)攝像頭:u >;2f

想把半身照改成全身照,怎麽調整

(2)放大鏡:U

如何調整放大鏡的位置,才能得到放大且正的圖像?

(3)投影儀2f >;u & gtf

如何調整屏幕上文字的大小?

(3)生活中的凸透鏡

4.眼睛:

(1)眼球內的屈光系統: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2)視覺的形成過程:視網膜、視神經、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3)瞳孔變化與光強的關系

為什麽強烈的陽光進入房間會感覺特別暗?

5.人類視覺的局限性

(1)視點和盲點測試

(2)近視和遠視的原因及矯正。

近視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率過大,來自遠處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妳需要戴凹透鏡。

遠視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彈性變小,來自近處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後面;需要戴凸透鏡。

(要求能根據圖判斷)

(3)色盲

6.愛護眼睛,保護視力。

“兩要兩不要”;意外情況的外部原因

7.顯微鏡和望遠鏡

《運動與力量》復習大綱

壹.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其運動而假定為靜止的物體稱為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參照物通常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方便程度來選擇的。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往往選擇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為參照物,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省略。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去觀察同壹個物體,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壹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取決於選擇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妳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作為參照對象,所以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態的。

練習:

☆詩“看山如來相會,細觀山如行舟”,其中“看山如來相會”和“作行舟”的參照物分別是船和山。

☆坐在東行A車的乘客看到路邊的樹木在後退,同時看到B車也從A車後退,試著解釋壹下B車的動作。

有三種情況:①B車沒動;②B車向東移動,但速度沒有A車快;③B車向西行駛。

☆解釋毛澤東《見愁神》中“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觀滄海”的詩句。

第壹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八萬裏。第二句話:以月球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這裏可以看到地球上的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定義:在物理學中,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比較物體速度的方法;

(1)比較同時出發的行人和騎車人的速度:同樣的時間,距離長,運動速度更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的速度:距離越短,動作越快。

(3)100米跑者的速度比10000米跑者快。這種方法在實際問題中常被用來比較壹個物體的速度,在物理學中也被用來描述運動的速度。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個同學跑100米。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13.7S,13.9S,該同學獲得第壹名。這裏比較三場比賽速度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跑得更快。

分類:(按運動路線)(1)曲線運動;(2)直線運動。

ⅰ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速度不變,沿直線的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距離。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變形,。

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的m/s;運輸中的單位公裏/小時;兩個單元中,m/s單元較大。

換算:1m/s = 3.6km/h人的行走速度約為1.1m/s,其物理意義是人在勻速行走時,在1秒內移動1.1m。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速度圖像:

ⅱ變速運動:

定義:有變速的運動稱為變速運動。

要求出某壹距離的平均速度,就必須求出距離和對應的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天平測量距離,用秒表測量時間。從斜面上減速的汽車。設置上半部和下半部,全程平均速度為v1.v2.v,則v2 & gtv & gtv1 .

常識:人的行走速度是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速度是900公裏/小時;旅客列車速度為140km/h;高速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的速度是3×108米/秒/秒

Ⅲ.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壹。設計表格時,需要找出實驗中直接測得和計算出的量,然後找出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合理的桌子。

練習:

在壹次中長跑測試中,小明跑了1000m,小紅跑了800m。結果發現,他們完成兩場比賽的時間分別為4分鐘、10秒和3分20秒。請設計壹個記錄表格,並在表格中記錄他們的跑步距離、時間和平均速度。

解決方案:表格設計如下

跑步距離的時間平均速度

小明1000米4分10秒4米/秒

小紅800米3分20秒4米/秒

第三,長度測量

1.長度測量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測量,也是科學探究的基本功。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要單位是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微米)和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k m = 103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3 μm;1m = 106 μm;1m = 109nm;1μm=103nm .

單位換算的過程:公式:“常系數,等價代換”。

4.長度估算:黑板長度2.5m;書桌的高度為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直徑為1mm;;壹支新鉛筆的長度是1.75dm;;掌寬1DM;墨水瓶的高度是6厘米。

5.特殊測量方法:

a、測量細銅線的直徑、壹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加法(當測量的長度較小,量具精度不夠時,可以累加較小的物體,然後用刻度尺測量後得到單個長度)。

☆物理教材中如何測量壹張紙的厚度?

答案:數壹數物理課本的頁數,記下總頁數N,用毫米刻度測量N張紙的厚度L,則壹張紙的厚度為L/N..

☆如何測量細銅線的直徑?

答:將細銅線緊緊繞在鉛筆桿上N圈形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量螺線管的長度L,那麽細銅線的直徑就是L/N..

☆兩卷細銅線,其中壹卷直徑為0.3mm,另壹卷上的標簽已經脫落。如果只給妳兩支壹模壹樣的新鉛筆,妳能更準確地找出它的直徑嗎?寫出細銅線直徑的運算過程和數學表達式。

答案:兩卷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的細銅線緊緊纏繞在兩個相同的新鉛筆上,線圈長度相等。記下繞組號N1和N2,則可算出未知銅線的直徑D2 = 0.3n 1/N2mm。

b、測量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圓柱體的周長等。,常被轉換為直線法(在不易拉伸的曲線上標出起點和終點,然後進行拉直測量)。

☆給定壹根軟銅線和壹個刻度尺,妳能用圖集估算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度嗎?

答:用細銅絲搭接圖集中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然後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量長度L,找出刻度,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量操場跑道長度等常用的車輪滾動方法(用壹個已知周長的車輪沿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車輪轉動的圈數,計算出曲線長度)。

d、常用的測量硬幣、球、圓柱體直徑圓錐的輔助方法(對於無法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的物體長度,可結合刻度尺三角進行測量)。

妳能想到多少種方法來測量硬幣的直徑?(簡介)

(1)尺子三角輔助法;(2)將折疊好的硬幣邊緣用筆畫剪開,然後對折,測量折痕長度;(3)測量周長,求硬幣在紙上滾動壹周時的直徑;④將硬幣平放在直尺上,讀出與硬幣左右相切的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秤的使用規則:

A.【選擇】: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

B.“觀察”:使用刻度尺前,觀察其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刻度尺要順著被測直線(靠近物體,不歪斜)。不要使用磨損的零刻痕線。(用零線磨損的刻度尺測量物體時,從整個刻度尺開始)

D.“看”:讀書時,視線要垂直於尺面。

E.“讀數”:在精確測量中,需要估計刻度值的下壹位數字。

f“註”: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以表述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預計讀數和單位組成)。

練習:兩個學生測量同壹支筆的長度。A的結果是12.82 cm,B的結果是12.8cm,如果兩個學生測量沒有錯誤的話,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兩個刻度的刻度值不同。如果這兩個學生用的音階的刻度值都是mm,那麽學生B的結果就是錯的。原因是:沒有預估值。

7.錯誤:

(1)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稱為誤差。

(2)原因: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平均值;用更復雜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少不能避免,不遵守計量器具使用規則,主觀粗心造成的誤差可以避免。

第四,時間的衡量

1.單位:秒。

2.測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脈搏等。

現代:機械鐘、石英鐘、電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之間必須有相互作用(無接觸)。

3.力的本質:物體之間的力是相互的(相互的力在任何情況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反之,施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註: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壹般是指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否改變(速度的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縮寫為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取兩個雞蛋所用的力約為1N。

6.力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工具。

⑵分類:彈簧測力計和握力測力計。

(3)彈簧測力計:

a、原理:在彈性極限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

B.用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整”:調零;“讀書”:讀書=勾重音。

C.註意事項:施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得超過其最大範圍。

d .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適合直接觀察,但當它發生變化時,很容易觀察到其他物理量的變化。把不適合觀察的量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出來,是制作測量儀器的壹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叫做“轉化”。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力表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圖: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如果沒有量級,並不意味著力越大,同壹張圖中線段就應該越長。

不及物動詞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個實驗的目的是保證汽車以相同的速度開始沿平面運動。

⑵實驗結論:同等條件下,飛機越平穩,汽車走得越遠。

(3)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永遠勻速運動。

(4)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優秀之處不在於實驗本身,而在於實驗中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基礎上的理想化推理。它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始。

2.牛頓第壹定律:

(1)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壹定律,其內容是:壹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描述:

a、牛頓第壹定律是以大量的經驗事實為基礎,通過進壹步的推理總結出來的,並且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所以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壹。但是我們周圍不可能沒有力,所以不可能通過實驗直接證明牛頓第壹定律。

b、牛頓第壹定律的內涵:壹個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會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無論做什麽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壹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在沒有力的情況下可以勻速直線運動,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稱為慣性。

⑵描述:慣性是物體的壹種屬性。所有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是否受力、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無關。

4.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壹種屬性,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即無論物體受力、平衡、不平衡)都有慣性,當物體不平衡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改變;慣性定律是有條件的。

☆人有時候想利用慣性,有時候又想防止慣性帶來的傷害。以上兩點請舉例說明(無需解釋)。a: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把石頭扔得很遠;蹬幾下就可以讓自行車滑行了。預防:小巴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駛時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應墊以厚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當壹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就說這兩個力是平衡的。

2.兩個力的平衡條件:兩個力作用在同壹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壹條直線上。

總結:兩力平衡條件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為“壹、平等、對立、壹”。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似之處: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壹條直線上的不同點:作用在壹個物體上的平衡力可以是不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相互作用力是性質相同的力。

4.力與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的受力情況,物體運動狀態的描述

力不是運動的原因。

在不平衡力下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應用:利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妳要畫出物體受力的示意圖。

畫的時候註意:①先畫重力,再看物體和那些物體的接觸,妳可能會受到這些物體的力;(2)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的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