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這是最早的詩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紀至6世紀)的詩歌,***311首,其中6首為笙詩,即只有標題而無內容,稱為六笙詩(。
《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經”,或者用整數稱之為“詩經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
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弟子把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到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飲,甚至天象、地貌、動植物。它是周朝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第二,創造者
相傳,周朝有壹個收詩的官員。每年春天,他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他把能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作品整理出來後,交給太師(主管音樂的官員)譜曲,唱給周天子,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不知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了《詩經》的大部分篇幅,比如《十五國風》。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壹部分。根據歷史書,周公旦寫了《風和貓頭鷹》。清華大學2008年的壹批戰國竹簡(清華竹簡)中,記述了等人慶祝勝利飲酒,其間即興作了壹首《蟋蟀》詩,其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密切相關。
三、創作背景
周元是周朝的發源地,適合農業。《儒林外史》中的、鞏留、棉棉掛菊等詩,都表現了周以農興邦,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氏族在征服後成為世界的* * *主人,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制和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商朝,除了商周的暴政外,主要與其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後,為了緩和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將奴隸制變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論商朝制度》中所說:“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變化在殷周時期並不劇烈...殷周時期的三大變遷,表面上看,無非是壹個姓氏的興衰和都城的轉移。從其言外之意來看,舊制度廢而興新制度,舊文化廢而興新文化……”
與商朝相比,西周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化,促進了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突飛猛進。作為文學的代表,《詩經》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反過來又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四。內容介紹
《詩經》整體上是周朝五百年興亡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包括祖先創業頌和祭祀鬼神運動;也有貴族之間的宴請交流,對作息不均的怨恨;還有反映勞動、狩獵以及大量愛情、婚姻和社會習俗的感人篇章。
《詩經》現存詩歌305首(除6首無目之外,***311),分為豐、雅、賦三部分。
風,全國各地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它唱出了愛情、勞動等美好的事物,也唱出了對鄉愁和反壓迫反欺淩的遺憾和憤怒。往往通過反復疊加反復吟誦。壹首詩中的每壹章往往只有幾個字的不同,這就顯示了民歌的特點。
雅俗分雅俗和瀟雅,多為貴人祭祀、祈福豐年、歌頌祖先的詩詞。《大雅》的作者是壹位貴族學者,但他對現實政治不滿。除了宴歌、祭歌和史詩,他還寫了壹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瀟雅也有壹些民歌。
《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雅》和《頌》中的詩歌對研究早期歷史、宗教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