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油畫
印象派65438+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歐洲、美洲乃至世界的藝術流派和文學思潮。印象主義藝術印象主義作為壹個繪畫流派出現在法國。1874年3月25日,壹批年輕的法國畫家,如c .莫奈、P.-A .雷諾阿、c .畢沙羅、a .西斯萊、e .德加、p .塞尚、b .莫裏索等,在巴黎舉辦了壹個不知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作品展。Inmonet展出了壹幅名為。從藝術上看,印象派畫家反對當時占據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陷入俗套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而是在柯羅(C. Koro)、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和庫爾貝(G. Courbet)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推動下,吸收了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繪畫的營養,並受到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壹切顏色都是由光產生的,所以以紅色光譜為基礎。因為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抓住光的閃光,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在繪畫中,我們註重對外界光線的研究和表現,提倡走到戶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對場景的直接感受進行繪畫,以表現物體在光線照射下顏色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派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把傳統繪畫的黑色變成了明亮的藍色和紫色。印象派畫家因為個人興趣不同,分為兩種:強調光和色,強調造型和寫生。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介於兩者之間。印象派畫家由於對外界光線和色彩的追求,主要以身邊瑣碎的事物和直接的經歷為題材,描寫更多的是現實中的人和自然景物。構圖上更多截取客觀物象的片段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印象派畫家已經舉辦了八次展覽,前兩次受到當時媒體的嚴厲批評,後來逐漸成為壹個影響很大的藝術流派,並擴展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派繪畫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馬奈的支持和鼓勵。印象主義繪畫作為壹種藝術思潮,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動了以後藝術技法的革新和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印象派音樂印象派音樂最初是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創作的。印象主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887的音樂中。法國美術學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求學時創作的第二交響曲組曲《春天》結構不清晰,要求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當他的弦樂四重奏於1894年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們開始用“印象派音樂”來贊美它。以後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概括德彪西和他風格相近的音樂,不再是貶義。印象派音樂是由晚期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演變而來,也吸收了東方音樂的滋養。其藝術表現為:①由短調細胞組成新穎的動機詞匯。②節奏上,我喜歡復雜的節拍和復節奏,節拍的不規則細分減弱了驅動力,呈現出壹種散流的狀態。③註意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采用相應的調式。拓展調性的概念,往往避免出現明顯趨同的現象。全音階的使用使調式中的每壹個音都占據相同的位置,削弱了音的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④和聲是最重要的表現手段,因為我喜歡用平面和繪畫的方式把不同的色彩和音響並置在壹起。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弱化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可以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⑤音色豐富、獨特、新穎。在聲樂作品中,經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性力量的低音區。色彩手段在各種樂器中的廣泛運用。⑥配器和織體的安排新穎。⑦結構往往松散模糊,但在很多作品中仍能看到三部曲的輪廓。在德彪西之後,雖然很難把壹個作曲家歸入印象主義,但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和技法的實際影響已經遍及整個音樂界。印象主義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是在19的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的,但印象主義在文學中是如何表現的,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眾說紛紜。可以確定的是,西歐的壹些作家在19年末和20世紀初確實有壹種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和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文學中的印象派更註重這種瞬間的感覺體驗如何轉化為情感狀態。就像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派壹樣,他們也反對對所描述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邏輯或理性的提煉,所以他們自己也成為了傳達外界刺激和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印象主義文學和象征主義文學有相似之處,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區別,主要是印象派反對用象征手法表達思想,傾向於描寫感情。有些詩人,通常被認為是象征主義的,其實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征主義的領袖之壹保羅·韋蘭的詩歌《詩歌的藝術》與其說是關於象征主義,不如說是壹個印象主義宣言。法國文學史家把貢古爾兄弟視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而被視為印象主義代表的另壹位法國詩人兼小說家皮埃爾·洛蒂,的確,他的壹些詩歌像印象主義畫家壹樣“捕捉瞬間的感覺和印象”,但並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樣。20世紀法國壹些作家受印象主義影響嚴重,在壹些小說中只剩下對感覺和印象的模糊追求。在英國19年底王爾德等人的壹些作品中,印象主義傾向明顯。1912 ~ 1918倫敦的壹些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派,和印象主義壹樣,強調感官印象的描寫,但他們自稱追求“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和曖昧是浪漫主義的殘余,於是全力攻擊。然而,理論上的差異在創作實踐中有時難以察覺。比如意象派的艾·洛厄爾、Xi·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美國詩人的很多作品都離不開印象派詩歌。德國文學的情況也類似,文學史家也無法確認界限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馮·利林克倫為首,包括理查德·戴默、古斯塔夫·福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最明顯的印象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詩人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許多詩歌如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和阿諾·霍爾茨也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主義傾向。印象主義也指壹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即感性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科學的分析,而是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它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什麽條件下產生的。所以印象主義批評是壹種“以詩釋詩”的模糊不清的批評,而且往往是以散文詩的形式寫出來的,所以文學批評就成了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範疇,而寫這種批評的人往往是詩人或作家本人。後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法國65438+80、90年代印象主義之後的藝術現象。後印象主義的稱號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r·弗雷創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P·塞尚、V·梵高、P·高更。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追隨印象主義,然後逐漸不滿於印象主義過分強調客觀表現和新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外界光線和色彩,主張更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的創作特點是重視形式的線條、色塊、體面和塞尚的《奧維爾之路》(油畫),以及強烈的內化和個性化。雖然他們有著相同的創作傾向,但也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註重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部結構,這極大地促進了立體主義和構成主義。塞尚壹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的形式和立體的結構,從而創造出形象的重量感、體量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終達到簡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也使他成為後來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鼻祖。梵高對線條和色彩的表現力以及畫面的裝飾性的追求,直接啟發了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這兩個流派。梵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日本浮世繪版畫是他個人氣質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交匯的結果。梵高繪畫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強烈表達自己的個性。有人說他畫的都是自畫像。高更主張憑記憶而不是面對實物作畫,主張綜合的、象征的美學原則。高更註重藝術表現的原始性和象征性,對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後印象主義徹底拋棄了自然主義的態度,動搖了西方繪畫中模仿作為壹種功能的基礎,以強烈的感情將繪畫引向了壹個更加新奇的主觀世界,為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提供了壹個範本。這三位畫家在去世後很久才被社會認可。他們三人壹起打開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創作思想和藝術觀念的影響下,產生了動物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徹底改變了西方繪畫的面貌,從客觀表現到主觀表現,使之現代化。他們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嚴格地說,後印象主義不是壹個繪畫流派。他們不是壹個團體,也沒有聯合舉辦過藝術展,也沒有宣言。只是三者都脫胎於印象派,創作傾向相同。後來的藝術史學家發現,他們既與印象派有關,又與印象派不同,所以稱他們為“後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保羅·塞尚,1839-1906)、高更(保羅·高更,1848-1903)、梵高(文森特·梵高,1853-65438)。抽象主義幾乎不再現自然界的具體物體,以色彩、線條、形狀等抽象形式構成作品的藝術總是被稱為抽象。它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主流之壹。1932年,以非具象藝術為總目標的“抽象創造派”形成,連接了當時抽象畫派的大部分藝術家,如法國的俄狄浦斯、俄羅斯的絕對主義和構成主義、荷蘭的德斯捷爾邦、新造型、法國的純粹主義、德國的包豪斯等。抽象藝術的代表畫家有蒙德裏安、康定斯基、德勞內、杜尚、塔特林、歐贊範等。荷蘭畫家蒙德裏安是抽象繪畫學派的創始人之壹。認為藝術是完全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神人合壹的絕對境界。他的表現形式是線條和幾何圖形的結合,色彩從灰、黑、白發展到純粹的紅、黃、藍。在創作上,否定思想性,拒絕物質形態的表現,追求純粹的形式美。代表作品有《紅藍黃構圖》《場景二)。康定斯基,俄羅斯畫家。抽象繪畫學派的創始人之壹。出生於莫斯科,1909年赴德國慕尼黑學畫,長期在法國和德國從事藝術活動。1910年開始畫純抽象畫,提倡“純藝術形式”,否定具象的、與生活相關的畫。在技法上,點線面的構成表達了畫家的感情和主觀願望。康定斯基的抽象畫在歐洲藝術界影響很大,是包豪斯的重要成員。代表作品有《第壹作曲》、《第壹交響曲》、《休止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