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從法國“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的文學,主要包括浪漫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早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直接影響下,浪漫主義思潮(作為壹種文學思潮)興起。1.背景1。英國工業革命2。法國大革命。意識形態領域的浪漫主義思潮4.65438+8世紀的文學傳統5。對古典主義的反抗2。基本特征1。主觀色彩濃厚2。喜歡描述和贊美自然。關註中世紀民間文學(利用其主題、語言和表達方式)4。註重藝術效果。
19世紀文學(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壹),
背景1。冷靜務實的社會心理學2。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發展。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傳統2。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客觀真實地描述現實生活2。批評、揭露和改進。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19世紀的文學(三)19世紀後期,歐洲文學呈現多元化格局。壹是20世紀3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二是隨著人們對環境和遺傳功能認識的深入,自然主義文學形成;第三,巴黎公社文學;第四,出現了各種具有現代特征的非理性形式主義文學形式。但主流還是現實主義。1.背景1。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加深了社會矛盾和人們對現實改革的失望。2.各種哲學和社會思潮影響了文學的多樣性。3.文學觀念的創新促進了文學形式的變化。2.基本特征1。三種思想並存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傳統人道主義思想;叔本華,尼采和柏格森的非理性理論2。開始“退心”3。越來越註重文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