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三曹”,即歷史上漢魏之交的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因其詩文成就,開當時壹代風氣之先,故有“建安三曹”之說(亦有“建安七子”)。阿明張弅將《三曹集》命名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寒中哀》、《龜中壽》、《短歌》、《觀滄海》等。
曹操(155-220),本名孟德,不僅是壹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壹位詩人。如今,有20多首詩。他的壹些詩歌真實地反映了漢末動亂、百姓疾苦的社會現實。比如郝記錄了漢末董卓謀反前後最黑暗混亂的歷史,描述了軍閥爭權奪利造成的悲慘現實:“甲生虱,姓盡亡。白骨裸露在田野裏,它們中間沒有壹個人,也沒有啼叫聲。留遺者有數百人,思想斷矣。”詩的另壹部分表達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壹天下的抱負。如《看海》描寫了登上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見所感,表現了作者處理宇宙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雖貴壽”表達了老當益壯的積極進取精神;《短歌》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求和建功立業的決心。曹操創造性地用古代樂府銘文寫時事,如《陸璐行》、《好李星》,本來是葬禮上的挽歌,但在曹操的作品中,因其反映現實的鮮明性,被稱為《後漢書》。此外,他的四言詩為已經僵化的形式註入了新的活力。曹操不僅以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以自己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與漢代不同的質樸、典雅、優美、生長的風格。他的代表作品《讓郡縣知道真相》《讓聖賢不被逮捕》都是質樸自然,樸實無華,不受禮儀的束縛,不加雕琢,直接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內心。
曹丕(187-226),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他廢了漢獻帝自立,輔佐魏文帝。現存詩約40首,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多是抒發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主題除了壹些宴飲享樂的詩詞外,主要表現遊子思家,人思妻。通過傳統題材,表現世態炎涼、風起雲湧、世態炎涼、生靈塗炭等時代氣息。款式美觀大方。其中最著名的兩首《葛炎行》是我國最早的完整七言律詩,對後世歌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壹、描寫女性在蕭瑟的秋夜輾轉反側,思念遠方的人,細膩委婉,纏綿悱惻,經久不衰。曹丕文章的語言越來越優美,帶有強烈的排外感和抒情性,代表了文章從質到國的傾向。如與吳的《質書》,在追憶往事、感傷逝者的過程中,描繪了友人的心情和自己輕松的氣質。以悲涼真摯的感情,流暢委婉的語言,細膩唯美的文筆,是壹部含蓄深情的佳作。
曹植(192-232),曹操的第四子,字子健,天資聰穎。現存詩歌九十余首,其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兩類,壹類是當時的悲情。如《看鷹》兩首詩描寫了洛陽的荒蕪殘破,而《泰山傅亮詩》則描寫了海濱百姓的極度貧困生活,都表現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另壹類表達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充滿樂觀和浪漫。如《白馬篇》以壹個英勇善戰、意氣風發、渴望上國難的遊俠形象,表達了其“死於國難,死於突然”的英雄情懷。
後期主要是表達自己被送走被拋棄的悲痛和憤慨。大致有四種題材:壹是表達對自己和朋友被迫害的怨恨。代表作是《白馬的王彪》。全詩共分七章。憤怒地控訴曹丕集團對兄弟諸侯的殘酷迫害,表達了悲憤、恐懼、蒼涼、憤慨等各種曲折復雜的感情。二是《永遠在我心裏》這種傳統題材,通過思念妻子和拋棄妻子的委屈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七傷詩》表達的是壹個人的思想,代表著對壹個女人的思念,從中寄托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帶有傷感的感情和新奇的想象。三是直抒胸臆,抒發抱負。比如《雜詩》第五部,表達了壹個人慷慨報國,不甘隱居的誌向。第四,遊仙詩,除了少數求仙、服食長生的詩外,大多是通過傳統的遊仙題材,表達對隱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的詩歌兼具文學性和藝術性,成就斐然。他對詩歌的主題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藝術上註重旋律和技巧的描寫,具有創造性,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鐘嶸《詩品》對其詩的評價是:“人品極高,言為華懋所采,情為雅怨,體為文采。”曹植也是第壹個大力寫五言詩的文人,現存的三分之二都是五言詩。他以卓越的創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由平淡的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為建安詩壇最傑出的代表。
曹植的散文抒情雋永,敘事理論簡潔有序,色彩感強,引經據典,看似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比如《求自測表》,充滿了引經據典、反復比喻、層層推進、真摯情話,淋漓盡致、婉轉地表達了壹個人的忠誠和渴望做事的心情。在藝術形式上,大量運用了駢文,但又可以平行散放,句子長短不齊,錯落有致,所以整齊而不軟弱。
他的《洛神賦》是黃三年(222)曹植過洛水時想到洛水神的傳說。整篇文章筆觸細膩,措詞華麗,生動地刻畫了女神美麗靈動空靈的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與神相遇時無法割舍的無盡哀愁與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