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修辭手法
1.暗喻
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相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詩中“望洞庭山水,銀盤青螺”(劉禹錫《望洞庭》)巧妙地比喻“螺”,把明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青螺。色彩淡雅,山水渾然壹體。
2.轉喻
借相關的東西,而不是妳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替全部,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知道,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夢)。在詞中,綠色和紅色分別用來代替葉子和花,分別用來形容茂盛的葉子和枯萎的花。
誇大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的放大或縮小的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愁生白發,詩人對白發的誇張書寫長達“三千尺”,可見憂郁之深。
4.二元性
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似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飄落下來,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杜甫《登高》),“落花樹無邊”,“長江壹望無際”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而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的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
比較
把物說成人叫擬人,把人說成物叫擬像。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霜鳥欲先窺,蝶喜相知”(林逋《山園小梅》),此聯采用擬人手法。《先偷壹瞥》寫的是白鶴很愛梅花。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壹眼。“斷魂”壹詞形容蝴蝶為自己對梅的愛而神魂顛倒,將自己對梅的愛誇大到了極致。
6.平行
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純粹用名詞的組合來構成典型環境,渲染孤獨悲涼的氣氛,烘托遊子的憂傷。
提問
先提問,再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中間提問,承上啟下;結尾提問,深化主題,讓人回味無窮。“問天下誰是英雄?近水樓臺先得月,近水樓臺先得月。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題目,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
8.反問
用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今日江東子弟雖在,豈肯為王東山再起?”(王安石《烏江閣》)用的是語氣冰冷的反問,強調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9.使用典故
有兩種:引用有用的東西和引用以前的詩。用事是借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壹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感受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運用前人詩詞的目的是為了深化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們去聯想,去尋求文字之外的意義。“當年,金戈鐵馬,吞萬裏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講的是劉裕在北伐抗敵中的英雄氣概。作者通過歌頌劉裕,諷刺南宋和平派的無恥行徑,表現了作者的反金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裏,麥綠》(姜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了過去揚州十裏長街的繁華,是壹種空洞的寫法;《讓麥子綠了》,作家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才是真實的寫作。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傳達了詩人對過去繁榮和衰落的感情。
10.華電
華電也被稱為化學用途。是壹種創造性的方法,把前人的精彩句子融進自己的語言中。比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再會”“藍天,黃花地。西風緊,大雁南飛。誰在拂曉霜林醉,總留人淚”是範仲淹《蘇簾罩》中“青天黃葉”這句話的暗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山河美人無數,英雄折腰”這句話指向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如畫山河,壹時多少英雄”的內容。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若她不過轉頭壹笑,萬劫不復,六宮粉黛化為烏有”,集中體現了魏詩中“美人壹笑,人人自在”的意境。
11.雙關語
壹個詞憑借其自身的語音或語義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具有雙重含義,這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有趣。比如韋莊的《追憶似水年華》“往年我遊武陵,子夜歌滿樓清月。樹前的樹上亮著燈,如白晝,在美人群裏忘不了春秋。坐在座位上的年輕人叫無忌,漂亮的姑娘叫莫愁。今亂如夢,夕陽只見水向東流!”中國詩人不以“肆無忌憚”為專名,取其“肆無忌憚”、“肆無忌憚”之意,是壹語雙關;詩人用“莫愁”這個名字來表達自己的悲傷也是壹語雙關,意在諷刺。
12.中間文本
又稱對等,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壹種修辭方法。古語是這樣解釋的:“指的是寫入對方,而指的是寫入正文。”具體來說,就是壹種形式:上下句或壹句話的兩個部分看似說的是同壹件事,實際上是相互呼應、相互解釋、相互補充,說的是同壹件事。比如“煙籠冷水月籠沙”(杜牧《伯秦淮》),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煙罩冷水沙;月光覆蓋著沙子和冰冷的水。再比如“東買馬,西買鞍,南買韁繩,北買鞭子。”“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的對仗,可以理解為“在東西南北的市場上買馬、鞍、嚼、韁、鞭”,可見木蘭戰前的緊張和忙碌。
第二,表達
表現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解釋五種,其中抒情和描寫是常用的。
(壹)抒情手法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接表達心意,直接表現出對相關人和事的愛憎態度。“自古以來,生命中沒有人死去,所以要愛護我們的歷史”,表達了文天祥忠君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氣概。杜甫《秋風破草堂》的結尾“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的草堂就要獨自凍死了”,直接表達了詩人願意為了天下貧苦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真摯的純樸。
“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陳子昂在幽州城樓上
全詩以慷慨悲涼的筆調,通過遊幽州臺,直抒詩人悲憤失意之情。
2.間接抒情
常見的有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舉物言誌、用典抒情、借古諷今。
(1)風景抒情。它是作者通過對某壹場景的描寫來表達感情的壹種抒情方式。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巖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夕陽、夜月、涼風、細雨、野草,往往是詩人抒發感情的對象。如孟浩然《歲末歸終南山》中的“故我臥醒思,月明窗空”,作者的失意,病痛,時光的流逝,種種憂傷,都通過縹緲空寂的場景表現出來,含蓄委婉,回味無窮。
(2)融於場景(場景中的共情)。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者轉移到描寫的景物中去。同樣壹片楓葉,在崔鶯鶯眼裏,理解為離開的人的血淚染出來的;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它勝過充滿生機的火紅二月花。再比如晚唐張密的《邊緣》,其中“千裏黃昏,壹溪秋草,壹望無際”,“黃昏”與“秋草”是沒有感情的,所謂“愁”與“恨”,都是詩人的感情轉移到他所寫的景物上。再比如姜夔的《揚州慢》,“池邊棄樹猶談兵倦”。《池中棄樹》沒有感情,詩人卻把感情轉移到了他所寫的風景上。
(3)借物抒情(托物言誌)。就是借助於描寫某事物或某事物來表達要表達的感情和要闡述的思想。如余士南《蟬》雲:“飲露,聞疏桐。不是秋風讓妳不敢大聲說話。”蟬的形象是用來表達對高尚品格的欣賞。王安石《梅花》:“壹角有幾枝梅,韓玲獨開。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香味。”詩人表面上是贊美事物,實際上是表達心聲。這首詩用詠梅的花來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性格。
(4)用典故抒情。用典故來抒發感情,諷刺時事。比如辛棄疾在《長恨歌?《京口顧北亭懷古》中成功運用的典故有五個:孫權、劉裕、劉義隆、河貍和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的歷史軼事,詩人借助這些史實含蓄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比如秦觀的《走在沙中?《迷霧塔》中用“梅花隨帖寄,魚為君”的表達方式,表達了對背井離鄉、異鄉為官、前途黯淡的無數重恨。
(5)借古諷今。這是史詩中常見的表達方式,以歷史事件諷喻當朝。比如劉禹錫的《臺城》:“臺城六代爭奢,結最奢。千家萬戶成了雜草,只因為壹朵後院的花。”全詩以六朝帝王從政居住之地臺城為題,描寫六朝放蕩的生活,與雜草叢生的荒涼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將嚴肅的歷史教訓化為觸目驚心的具體意象,寄托了哀痛過去、痛定思痛當下的無限情懷。
(6)敘事抒情性。多見於古代作品。如杜甫的《軍車店》,白居易的《賣炭翁》。
描述技巧
主要的描寫手法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動靜結合、虛實並存、細節描寫和線描。
1.正面描述和側面描述
正面描寫是用攝像機直接對準對象來刻畫對象,而橫向描寫是有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或者用景物來襯托對象或人物,使被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突出。
如韓樂府《尚墨桑》中的《羅敷之美》,就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結合。詩中正面描寫了羅敷的服飾,展現了她美麗的容顏;對人物之間對話的積極描寫,表現了她機智、勇敢、不屈的人格美。但值得人們稱道的是它的側面描寫。詩中寫人遇羅敷,表現如下:“猴兒見羅敷,放肩撫髭。少年見羅敷,脫下帽子,垂下頭。耕者忘耕,鋤者忘鋤。來訴苦,卻坐看羅父。”這首詩通過側面描寫的方式,把羅敷之美寫到了極致,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2.動靜結合
詩歌中對景物的描寫包括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二者以動抗靜,以動抗靜,或以動抗靜,相輔相成。如王維《山居秋夜》中的“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作者用丹青的妙筆為我們描繪了這樣壹幅動人的畫面:皎潔的月光靜靜地灑在蒼白的松樹上,投下斑駁的月影,清澈的泉水潺潺流過白色的石頭,發出悅耳的聲音。這兩首詩從高到低描寫景物,動靜結合,詩中描寫的景物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對山中景物的留戀之情。
又如:“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王維《鳥鳴溪》)夜深人靜,春山空無壹人但桂花悄然落地,靜中有動;鳥兒受驚時歌唱,穿過深澗時,顯出山的靜謐。這就是看動中的靜。
3.現實與現實並存
文藝作品在寫比較復雜的東西時,往往采用現實與虛構的結合,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生動。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畫面中筆觸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回味無窮;“真實”是指畫面細致豐富的地方。在詩歌中,所謂的真實,就是積極地、直接地寫,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出來;所謂虛,就是側面寫,間接寫,寫想象,寫感受。虛實結合,可以避免方法上的死板和直白,更準確地傳達感情。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出紫煙,瀑懸川前。飛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才是真正的寫作;第四句把銀河比作廬山瀑布,空無壹物。楊萬裏《靜慈寺黎明見林子芳》:“畢竟西湖的景色與六月四時不同。第二天荷葉無限藍,荷花顏色不同。”詩中前兩句壹般說西湖六月的景色各有特色,是想象出來的;最後兩句描寫的是清晨陽光下滿湖的荷葉,壹望無際的綠色和艷紅和諧搭配,是真正的文筆。全詩真真假假,相得益彰。
在柳永的詩《玉林嶺》中,“今夜何處夢醒?《楊柳岸·馮曉殘月》想象離別後的情景:壹葉扁舟離岸,詩人酒後夢醒,只見席吹颯颯柳,殘月高掛柳梢,想象離別後的淒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悲傷。這是壹篇空洞的文章。
描述細節
塑造人物形象,要更加註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細節,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傳神。如趙師秀的《客人》,“黃梅時節家裏下雨,草塘裏青蛙遍地。最後壹句“子夜不來,敲棋子,掉鼻煙”就是典型的細節描寫。詩人左等右等他的朋友如約而至,但是他的朋友還沒有來。已經過了午夜。無聊的時候就自娛自樂,自己下棋。壹聲“叩”,壹聲“落”,生動地刻畫了詩人看似悠閑,實則來不及等待的焦慮。
5.素描
這是國畫的壹種技法,是壹種純線條、不渲染的書寫技法。比如聶鐘毅的《田家》:“父耕原田,子耕高山。六月糧不展,府已修倉。”全詩三言兩語勾勒出父子辛苦勞作、官府建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第三,表現手法
高考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往往有:抑制、對比、象征、渲染、對比、以小見大、意象組合等等。
1.比興
“比興”是壹種比喻,即朱所說的“把這件事與另壹件事相比較”,而“興”就是朱所說的“興,先講別的事以喚起被吟誦的詞”。有些情緒如果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很容易耗盡。將情感寄托在圖像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圖像中受到感染,會產生無窮的效果。比如說,馮偉?出於自我保護,詩從桑樹入手,從女人的年輕美麗到身體的衰敗,同時揭示了男人對她的愛從喜歡到拒絕的過程。“桑葉未落,其葉必旺”,用滋潤明亮的桑葉比喻女人美麗的容顏。“桑葚落了,卻是黃落了”,用桑葉的枯黃落來比喻女性的憔悴和被遺棄。“在摘了鴿子的xi,沒有糧食的桑葚;如果妳是女人,妳就不會擔心秀才,然後妳會說“不吃鴿子身上的桑葚來救活下壹句”(《朱詩集傳》)。
2.標誌
象征是壹種持物抒情的表達方式。將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的東西寄托在壹個具體的東西上。比如梅花象征忠厚,蘭花象征高貴,牡丹象征富貴,竹子象征正直,紅豆象征相思,浮雲象征遊子,秋扇象征遺棄,秭歸象征悲傷。
3.渲染和對比度
渲染,原本是中國畫的壹種技法,通常是把重點放在需要強調的地方,使畫面形象的某壹方面更加突出。用在藝術創作上,是刻意從正面描寫。比如韓樂府的民謠《江南采蓮》:“江南采蓮,何荷葉!魚在荷葉間嬉戲。魚戲荷葉東,魚戲荷葉西,魚戲荷葉南,魚戲荷葉北。”《魚戲荷葉》詩中四句的渲染描寫,使全詩在色調上生動優美,把采蓮在水上的畫面和人們采蓮時的愉快心情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再比如白居易給我的朋友劉的壹個建議:“舊瓶子裏有壹線綠,靜爐子裏有壹點紅。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在詩的前三句,詩人誇張地說:他新釀的米酒略帶黃綠色,表面有些懸浮物,細如螞蟻;酒在小小的紅泥爐上溫熱,顏色是新的紅的;現在天快黑了,看起來要下雪了。這個渲染完,最後壹句問“裏面壹杯酒怎麽樣??"我想喝酒取暖。妳能和我喝壹杯嗎?)很自然,壹直在強調。
對比是國畫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來渲染和襯托物象的輪廓,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刻意從側面描寫作為襯托。對比有兩種,壹種是正對比,壹種是負對比。正面對比就是用同樣的東西來襯托,比如李白的《贈王倫》:“李白正要泛舟而行,忽聽岸上歌聲。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三四句話生動地襯托出王倫對詩人真摯純真的感情。用對立的事物來烘托對比,如杜甫的《絕句》:“江鳥過白,山青白。今年春天我又看到了。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全詩抒發了滯留異鄉之感,詩人通過清新綺麗的春色描寫,流露出思鄉之悲,以音樂場景抒寫悲情,別有壹番韻味。
壓抑
先揚後抑是寫作的結構方法之壹,意思是不從正面講真話,從背面寫,貶低或褒揚,然後暴露真實意圖。根據形式,可以分為兩種:想先提拔的和想先打壓的。
要推廣,先抑為趙錫祿《蕭冰崖上梅花韻》:“冰姿潔無瑕,處士家在竹外溪邊。牡丹若早開,誰看雪中梅花?”詩中三四句突然有了奇思妙想。如果牡丹比梅花開得早,誰來照顧梅花?但是,牡丹終究不會先於梅花而開。詩人欲揚先抑,唯有純潔的梅花才能在冷雪中綻放,贏得人們的青睞。
欲抑先揚,如李商隱《賈生》:“宣傳室求賢訪臣,賈生更語無倫次。可憐子夜空前座,莫問人問鬼神。”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從正面寫的,絲毫沒有貶義,仿佛熱烈地贊美了溫蒂對美德的渴求和開放的心態,包括他對賈生的敬仰。但看了最後兩句,我突然明白,認真求賢,虛心求教,推心置腹,甚至“坐月子”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而是為了“問鬼神”!從全詩所表達的意思來看,前幾句是圍繞著“求賢”逐漸升級的,但結尾突然落下,點出了“求賢”的真實意圖,可謂“高高舉起,響亮落下”。所以可以說先抑後揚的方法,讓只知道自己沒有人的孝文帝(對象)的貶義(合理)更加有力,增加了諷刺的力量。諷刺和辛辣,感情深厚,不抑制但不。
5.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以小見大。往往眼前的風景反映的是重要的內容,而寫眼前的風景更註重細節的描寫。比如《武夷巷》、《朱雀橋上的野草》,描寫的是曾經人來人往的朱雀橋,如今卻是壹片荒涼和冷清。“野花”往往象征衰落,“野”字增添了壹種荒涼的景象。“五壹巷門口夕陽斜”,夕陽西下。然後點擊“斜”字。為什麽會這樣慘淡?“舊日王謝堂瞻仰燕子”,把“燕子”想象成歷史的見證者,看似得心應手,卻足以讓人想起昔日武夷巷的繁華。《飛入尋常百姓家》和《平凡》突出了今天和過去的不同,寄托了作者對這種變化的無限感慨。詩以“野草花”“夕陽”“堂前燕子”等小場景開頭,卻反映了壹個深刻的主題:封建權貴雖處於沒落狀態,但終究難逃沒落的命運。
6.點面結合
壹切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描述的風景也是壹樣的。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在寫風景的時候,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還要圍繞主體寫聯系,點面結合,這樣才能讓主體形象更飽滿,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前兩句“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屬於表層論述,詩中從“鳥飛去”和“人消”來描寫人物處境的辛酸和孤獨,並在“山”和“路”前冠以量詞“千”和“萬”,為突出人物的堅忍不拔、性格突出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戴笠翁”在圖中比較小,但是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全詩的中心,而“壹葉扁舟,壹襲竹衣”屬於點的描寫。
7.圖像組合
詩歌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按照生活的邏輯,將詩中的壹些意象有機地組合起來,給人以鮮明的意象感。比如文的《上善晨走》《雞鳴茅店月,霜降板橋》,用“雞”“茅店”“月”“板橋”“霜降”六個意象來寫晨走場景,真是意象夠多的好句子。
第四,寫作結構
古詩詞的寫法結構包括詩眼與詩題的重合,上下詩內容的銜接、過渡與鋪墊,題意前後的關照,敘事與抒情推理的轉折,現代詩詞的“首尾過渡”,即兩承三化四合在壹起。常見的結構特征有:鋪墊、鋪墊、過渡、照應、壓制、開門見山、層層展開、壹展宏圖、首尾相連、首尾照應、層層深化、整體優先、情景優先、承上啟下等。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暗,江船明。妳看那紅濕處,金冠城花重。”全詩圍繞“喜雨”展開,以春雨為具體對象,以“喜”字為貫穿始終的詩意脈絡,層層描寫。詩中雖未出現“喜”字,卻處處透露出詩人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