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2019博爾赫斯大傳劄記三則

2019博爾赫斯大傳劄記三則

博爾赫斯傳記閱讀劄記

這本博爾赫斯傳記有三個主題:愛情、政治和文學。在這三個主題上,本書通過描述博爾赫斯解決或平衡其思想矛盾的過程,探討了其人格、政治立場和文學風格的形成和轉變,並對其作品進行了新穎的解讀。傳記作家埃德溫?威廉姆森描述了壹個似乎相處很久的老朋友。無論他多麽言行不壹,表裏不壹,無論他多麽不可思議,多麽不可理喻,我們都能從他的性格深處找到那根時不時崩掉的弦。

在最突出的主題“愛”中,博爾赫斯的表現相當奇怪。也許是因為他看了太多的史詩,總把自己的感情看得很神聖。他壹直把女朋友當成壹個可以托付靈魂的理想對象,也就是說,他習慣於美化自己的Mr Right。甚至傳記作家埃德溫?威廉姆森不應該只懷疑自己以恰當的態度與他們相處的能力。博爾赫斯喜歡的女人比他成熟得多,讓他崇拜。但只是這些人不喜歡整天埋頭讀書的有才華的人,而喜歡瀟灑、熱情、善於交際的嬉皮士詩人。

博爾赫斯和他的情敵之間的競爭可以在他關於劍士和惡棍的故事中看到。這些故事裏有壹種女人:放蕩、傲慢、無情的女人。典型的形象就是《玫瑰角的男人》中的“鹿晗婊子”。當有人挑戰男友時,她會幫他拿出壹把刀,遞給他說:“羅森多,我覺得妳可以用。”對博爾赫斯來說,這是壹個巨大的考驗,他壹次又壹次地寫作,比如另壹部小說《南方》。

雖然這本傳記以博爾赫斯生活中的所有戀人為背景——博爾赫斯總是在結束壹段感情後開啟新的戀情——但他的表妹諾拉呢?蘭格是這本書的中心人物。她不是博爾赫斯的初戀,但她是最接近博爾赫斯理想中的偉大女性。博爾赫斯的偶像是但丁,而娜拉·蘭格之於博爾赫斯就像佛羅倫薩美女比阿特麗斯之於但丁。當然,蘭格執著的“鐵石心腸”對博爾赫斯心靈的傷害,比阿特裏茲之死對但丁的傷害更大。而且她還嫁給了博爾赫斯的文學敵人,先鋒派詩人吉隆多。不僅如此,她還與博爾赫斯最討厭的智利詩人聶魯達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可能是博爾赫斯極度討厭聶魯達的原因之壹。

博爾赫斯的文學風格被認為是非常前衛的,但他吸收了很多古典知識。前衛對他來說只相當於在古典思想的大蛋糕上塗了壹層薄薄的黃油。其實他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在這方面,他與王爾德的思想有著強烈的* * *音。他的散文大多談論古希臘羅馬文學、意大利文藝復興文學、英國浪漫主義和民族史詩。私底下最吸引他的是猶太人的神秘主義和泛神論哲學家的玄學,所以他的文學表現出深邃迷人的智慧。

很難說博爾赫斯對形成他的文學風格有什麽興趣,但我們可以看到,風格的所有這些元素都沒有與吉隆多的超現實主義和聶魯達的民族浪漫主義重疊。這本傳記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博爾赫斯和他的情敵幾乎處處不和,他們壹生都在進行不屈不撓的文學競爭,即使他們改變了立場。他傳記中的這個描述只能算是壹個猜想,但這個猜想對理解博爾赫斯很有幫助。

也許是因為博爾赫斯更被動,他似乎更善於對現實做出快速反應。作者埃德溫?威廉姆森采用了壹種特殊的寫作策略,即他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博爾赫斯交往過的人、他遇到的事件和時代背景(非常專註),以便讀者最大限度地從博爾赫斯的立場上理解他對人和現實的看法。比如這本傳記詳細描述了娜拉?蘭格傲慢的行為和平庸的文學作品讓我們充分理解了博爾赫斯對她的“玷汙”之情:既崇拜又無奈,深深鄙視她所迷戀的人。當然,威廉姆森的寫作也會誤導讀者。

博爾赫斯直到六十八歲才結婚。新娘是壹個寡婦,他年輕的女友埃爾莎?阿斯泰特,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因為他壹生都在尋找文學繆斯,他們之間的精神鴻溝變得無法彌補。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命運為他安排了壹個最合適的伴侶,那就是比他小四十多歲的瑪利亞?爾虞。瑪麗亞?二玉發自內心地崇拜博爾赫斯,熱愛他的文學成就——這裏透露出壹種很有啟發性的情感解決模式——而她的崇拜也正如博爾赫斯對永恒女性的崇拜壹樣。

作家傳記實際上是文學批評的形式之壹,尤其是對於那些作品自傳性很強的作家。無疑,博爾赫斯是在埃德溫?威廉姆森是自傳體作家,這個觀點比較新穎。以往國際上對博爾赫斯小說的看法,要麽是用美妙的幻想重新創作經典作品,要麽是根據壹部不存在的作品寫出壹個精彩的故事。總之,它們是離自傳最遠的壹種文學。但這本傳記想證明博爾赫斯的所有小說都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部分人物影射了影響過他的人(最特別的是兩個人是阿根廷前總統庇隆和博爾赫斯的母親,兩個“獨裁者”)。他們要麽化身為某個神秘邪惡的組織,要麽化身為神秘的、不露面的、傷痕累累的、影響力模糊的“煞星”。埃德溫?威廉姆森對博爾赫斯的解讀相當細致,非同壹般。

博爾赫斯傳記筆記2

當我們談論博爾赫斯時,我們談論什麽?是“敘事形式的叛逆者”還是“保守政治的進攻者”?在20世紀的西班牙文學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除了他,大概沒人能寫出迷宮般復雜糾結的作品。我們常常被他精彩的文學成就折服,卻忘記了他壹生的風風雨雨。在通常的傳記中,博爾赫斯往往被描述成壹個敢於與黑暗現實作鬥爭的勇士,這大概是作家希望讀者看到的正面形象。英國學者埃德溫?威廉姆森顯然不想接別人的智慧,給博爾赫斯增添不必要的“神聖”光環。在《博爾赫斯傳》壹書中,威廉姆森摒棄了慣常的贊美之詞,以平實的語言和細致的細節深入博爾赫斯文學背後的現實生活,為我們呈現了壹個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糾結、在家庭與個人之間徘徊的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曾說“壹切文學歸根到底都是自傳性的”,即使是傳統意義上與自傳無關的偵探小說。威廉姆森當然知道文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他知道寫作是“對自我的完全告白”,但絕不是作家的“命運濃縮”;雖然作家的經歷是其創作的“苗床”,但小說並不全是生活的寫照,兩者之間很難畫上等號。同時,小說也很精彩。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化平庸為神奇,也能化弱者為強者。作品就像壹面鏡子,作家可以隨意擺弄,每壹次旋轉都能折射出不同的鏡像。作為壹個語言魔術師,博爾赫斯與其作品中勇敢無情的“玩刀專家”相比,恰恰相反——他軟弱順從,不僅沒有表現出強硬的跡象,反而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在博爾赫斯看來,偉大的創作者必須告別“過去”,才能促成新的“創作”。這種“創造”並不是向“傳統”開槍,折斷它的骨頭,改變它的生命,而是告別“過去的幽靈”但與“過去”徹底決裂並不容易:他可以修改自己早期的作品,但很難抹去自己的血統。博爾赫斯出生於壹個身世顯赫的古老家庭,雖然並不富裕,從小受父母管束。有文學夢想的父親抑郁,希望兒子能繼承衣缽;有著貴族血統的母親希望他重振家族的威望。就這樣,博爾赫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壹個是假裝“失敗者”的父親,壹個是強勢的母親,雙方都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他。多年以後,博爾赫斯回憶起這段往事,總覺得有壹種負擔。“每壹代人都編造自己前輩的鬼魂,把負罪感傳遞給下壹代,這限制了年輕壹代的自由。”

所以,為了擺脫上壹代的束縛,博爾赫斯在拿起筆的同時,也拿起了壹件想象中的武器。從創作之初,他就以挑戰風車的堂吉訶德為榜樣。和堂吉訶德的長矛壹樣,“刀”也成了他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意象。《南方》裏老牧羊人扔給男主角胡安?達爾曼給了他壹把短刀回擊流氓。同樣,小說《夢虎》記錄了博爾赫斯少年時代的壹段軼事。在他的童年,到了上學年齡,就被“拘禁”在家裏,用家教代替學校教育。1911年,他以超齡兒童的身份出現在小學班級時,同學們欺負他,父親像老牧羊人壹樣給了他壹把短刀,叫他“讓他們知道妳是個男人”。

我想“成為壹個男人”的想法壹定時不時縈繞在博爾赫斯的腦海裏,但成為壹個真正的男人有多難。當他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想象中的自由時,只能寄希望於愛情,從愛人的呢喃中尋找壹段“詩意而純粹的時光”。然而事與願違,愛情只開花不結果。戀人來來去去都很快,“就像壹個吻,不滋潤對方的嘴唇是無法立刻感受到的。”雖然成年後的博爾赫斯“喜歡把自己扮演成壹個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但在女友眼裏,他只是“壹個在角落裏抱著母親的孩子”。從創作到私生活,壹個堅強長壽的母親幾乎控制了他大半輩子,以至於當女朋友對他說“拜拜”轉身投入別人懷抱時,現實中的弱者甚至想自殺。

雖然威廉姆森詳細地鋪陳了博爾赫斯失敗的戀情,但《博爾赫斯傳》畢竟不是《戀愛中的博爾赫斯》。對於壹個男人來說,壹次次失敗的感情經歷當然不是壹件光彩體面的事情。但對博爾赫斯來說,失戀是壹種福氣。每壹段失敗的愛情都為他制造了壹個迷宮,每壹個離開他的女朋友最後都成了他的“新碧翠斯”。沒有這次失敗的經歷,他的文學成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沒有近乎自殺的絕望,他的作品裏也許就不會有那些彎彎曲曲的小路。

除了家庭和愛情,阿根廷的法西斯獨裁也讓博爾赫斯深感不快。早年,他把布宜諾斯艾利斯比作壹個包羅萬象的巴別塔,決心從統壹的現實中創造壹個虛幻的城市和空間。中年以後,他多次陷入政治糾葛,見識了阿根廷的政治亂局。其實他心中的“巴別塔”早已崩塌。特別是在庇隆政府獨裁期間,他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出於對被監禁的憎恨,博爾赫斯再次拿起了想象的武器。如果說他在1946年拒絕擔任庇隆政府委派的禽兔巡察官,只是反抗的開始,那麽他在1950年寫下《書與長城》,則可視為對庇隆政府的直接宣戰。

文學總有它生長的土壤。比如激進的時代總是充斥著扣人心弦的歌曲,浮華的時代是華麗風格的溫床。脫離其環境單純談文學只能是壹句空話。在博爾赫斯漫長的壹生中,阿根廷社會壹直是“混亂”和扭曲的,未來的不確定性造成了整體的錯位。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像是壹個分岔分岔的迷宮,讓人難以抉擇。不難想象這種土壤裏能長出什麽樣的花。博爾赫斯的《魔法花園》不就是壹面扭曲的鏡子,折射出阿根廷“扭曲的社會”嗎?

其實作家內心的騷動不亞於外面的混亂。如果說卡夫卡的城堡只是外在現實的禁錮,那麽博爾赫斯就是內憂外患並存。“他把自己的處境比作壹個在地牢裏的人。雖然他知道如何獲得自由,但他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博爾赫斯筆下的主人公總是被困在迷宮裏,不能像創作者本人壹樣獲得精神上的解放。但無論如何,他不願意,也不會承認自己內心的軟弱。最終,博爾赫斯這個“弱者”做了壹個文學強夢。現實中,不管他承認不承認,“刀”都是從他手裏掉下來的。

博爾赫斯傳記閱讀劄記三

在博主們的期待中,上海翻譯版的《博爾赫斯全集》終於在8月份誕生了。除了對以前出版的博爾赫斯作品的修訂,上海翻譯版《博爾赫斯全集》的新內容還包括幻想小說、偵探小說和文學評論,以及代表作《虛構的動物》等。已經上市的第壹張專輯將包含10。

博爾赫斯的文學成就如此輝煌,以至於幾乎所有文學青年熟悉的著名文學品牌都對博爾赫斯贊不絕口,包括卡爾維諾、馬爾克斯、薩洛、帕斯、回聲、桑塔格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博爾赫斯成名前所經歷的陰郁坎坷,這或許是解讀博爾赫斯作品、成為博爾赫斯的壹把鑰匙。

1899年8月24日,博爾赫斯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壹間不起眼的小平房裏。他的父親是律師和心理學老師,精通英語。他家裏藏書很多,母親博覽群書,精通英語。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博爾赫斯的壹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年以後,博爾赫斯在他的自傳隨筆中寫道:“如果說我壹生中的主要事件是什麽的話,我想那就是我父親的研究。”

博爾赫斯通過撒尿顯示了巨大的文學天賦。八歲時,他根據《堂吉訶德》用西班牙語寫了壹個致命的眼罩。當他九歲時,他將奧斯卡·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翻譯成西班牙語,並在《國家報》上發表。譯文如此復雜,以至於被認為是他父親寫的。

1914年,博爾赫斯隨父母移居歐洲,定居日內瓦。在歐洲期間,博爾赫斯閱讀了福樓拜、卡萊爾等歐洲名著,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西班牙期間,我首先接觸到極端主義文學流派,並與當地先鋒作家交往,創辦文學期刊,出版了壹組詩集《紅色旋律》和短篇小說集《賭徒的紙牌》。”十月革命的壹槍》也對博爾赫斯的文學生涯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意識到壹個作家必須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並始終認為革命對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晚年的他在日內瓦重溫了年輕時的革命熱情,強烈反對軍國主義。

在歐洲逗留期間,博爾赫斯在《愛情的種子》中,曾將壹本《巴爾幹半島的性習俗》藏在臥室裏。博爾赫斯,19歲,被父親帶去妓院進行“成人禮”。“初夜”的挫敗感讓他壹生都對性充滿恐懼。20出頭的博爾赫斯經常和他的文學夥伴在妓院見面。”說話時,他笑著撫摸著。20歲左右的博爾赫斯經歷了幾次無休無止的愛情,嘗到了愛情最初的苦澀。他不知道,更大的苦難還潛伏在他唯壹的人生道路上。

1924年,博爾赫斯攜家人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文學圈,並組織出版了文學雜誌《弓》。由此,博爾赫斯也成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先鋒派的核心人物,但博爾赫斯在文學上的首次亮相卻比不上他與壹個女人,也就是諾拉·蘭格的相遇所帶來的影響。

諾拉·朗伯恩是博爾赫斯的弟子,也愛博爾赫斯,但另壹個男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壹切。這個人就是奧利維爾·吉隆多,已經是文壇的大人物了。與他相比,博爾赫斯只能算是壹個無名小卒。諾拉·朗伯恩很快就被這個男人迷住了:“奧利維爾充滿活力和激情,從那天起我就愛上了他。”

在隨後的幾年裏,博爾赫斯和諾拉·蘭格的關系雖然反復了幾次,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失去諾拉·蘭格的博爾赫斯,仿佛失去了特裏切齊的但丁,貝亞。他必須獨自走向救贖之路,在文學的世界裏尋求生命的自我完善。

然而,在愛情中受挫的博爾赫斯似乎在文學的道路上跌到了低谷。比如他洋洋自得的《永恒的歷史1936》4月份出版,但到年底只賣出了30多本。那座小徑分岔的花園,給他帶來了日後的輝煌與榮耀,卻連國家獎評選的前三名都沒進。在邁克爾·凱恩圖書館的工作區,上面分發的小禮物不時讓他想起自己“卑微而荒涼的處境”。大多數人只看到了他的輝煌。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建立在“黑暗、苦澀、失敗、無數無盡而無聊的夜晚和忽視”之上的。也正因為如此,博爾赫斯鉆進了自己的迷宮很久都不肯出來,創作出了他迷宮般的作品,就像他經歷的那些女人壹樣。他壹生經歷的所有黑暗,都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

然而,癡情而痛苦的博爾赫斯,同時又是隨性而放蕩的。中年的博爾赫斯“喜歡把自己扮演成壹個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艾比(《莫雷爾的發明》的作者)的妻子西爾維亞·奧克普甚至直言:“博爾赫斯有壹顆令人窒息的心。他喜歡美女,他更愛醜女,因為這樣他就能更好地想象她們的臉。”他把自己的代表作《阿萊夫》、《永生》、《武士與囚犯》、《上帝之言》和《紮伊爾》獻給了壹個又壹個美麗的女人。他在美國教書的時候,希望女生比男生多,這壹點更加明顯。讀過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讀者,大概可以理解此時的博爾赫斯。

雖然博爾赫斯有著鮮為人知的豐富情感經歷,但讀過博爾赫斯作品的人都會感到驚訝。愛情很少成為他小說的主題。博爾赫斯自己也承認愛情是他詩歌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但在他的小說中,只有烏爾麗卡與愛情有關,但我們要等到《博爾赫斯傳》的作者埃德溫·威廉姆森(Edwin Williamson)解讀博爾赫斯的小說後才能知道。比如,在博主心中,博爾赫斯的經典作品《阿列夫》、《薩伊》、《愛瑪·宗子》都隱藏著博爾赫斯情感受挫的陰影,留在他的心裏。雖然博爾赫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郊區和草原上多次塑造了“好刀手”的形象,但在愛情中他顯然不是壹個“好刀手”。

多年後,在博爾赫斯的老對手吉隆多的葬禮上,博爾赫斯在母親的攙扶下走向吉隆多的遺體,在他的額頭上輕輕壹吻。沒有人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

中年的博爾赫斯在愛情和文學上受挫,他在政治上強烈反對當時的庇隆政府,這使他甚至丟掉了收入微薄的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當局想用壹個鳥和兔子圖書管理員的職位來羞辱他。他憤然辭職,聽從朋友的建議到處演講,但凡事都有好的壹面,不僅賺的比以前多了幾倍,名聲也慢慢起來。

與他所遭受的苦難相比,博爾赫斯的壹些好運來得太晚了。1950年當選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3年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上任前幾天,他帶著母親來到這個期待已久的殿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191年和貝克特壹起獲得“福門托獎”。幸運的是,他最大的錯誤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被瑪利亞·爾虞抹去了。

事實上,瑪麗亞·爾虞給了他更多的安慰,而不是幸福。當記者問他文學是什麽意思時,他說:“幸運和幸福。在寫第壹行之前,我就有壹種神秘的感覺,毫無疑問,我的命運就是從事文學。”至於博爾赫斯的文學成就,在眾多同行的贊美中,我認為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的贊美是最準確的,盡管我不同意他貶低自己:“博爾赫斯作品中留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是他能夠利用百科全書中的各種片段,重新組合出思想的美妙音樂...面對博爾赫斯朗朗上口、纏綿悱惻、堪稱典範的旋律,我感覺自己在吹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