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樹、杏樹、梨樹,如果妳不讓我或者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兒是甜蜜的;當我閉上眼睛時,樹上似乎結滿了桃子、杏兒和梨子。數百只蜜蜂在花叢下嗡嗡作響,大小不壹的蝴蝶在飛來飛去。野花遍地:雜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在眨。”(朱自清《春天》)
不難發現,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從這幾個方面來寫春花的:1。從視覺、聽覺和味覺的角度描述春天的花朵。2.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的特征。3.以現實與活動的結合,豐富春花圖的內涵。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做進壹步的分析:壹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直接觀察,運用視覺、聽覺、味覺獲得的經驗和感悟;二是以觀察為主,輔以豐富的語言積累、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恰當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產物;第三,從我們觀察的角度和層次來看,在寫作過程中,根據文理作文的需要進行有序的組合,是藝術手法的亮點。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初步的結論,要寫好風景,必須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第壹,把握景物的特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壹模壹樣的樹葉,不同時期的風景特點也不壹樣。宋代詩人楊萬裏說得好:“畢竟西湖的景色與六月四季不同。”第三單元的課文壹年四季都有寫:春天,“草從土裏溜出來,嫩綠的”;夏天,“山坡上沙質的細草長成了濃密的毛發,林帶上淡淡的青煙也凝結成了黑色的長城”;秋天,“蟋蟀聲裏草更撩闊”;冬天“有的地方積雪較厚,有的地方還露著草色”,“壹個是白色,壹個是暗黃色”。同樣的植被,在不同的季節展現出不同的魅力。朱自清寫《春》時,首先抓住了春山、春水、春日的特點,把春景的輪廓勾勒得惟妙惟肖。然後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畫面進行深度描繪,在描繪這些畫面時,分別把握它們的不同特點,細致描繪出春天的“新”、“美”、“強”的整體特征。
把握景物的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風景,把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裏。俗話說“默默觀察,用心學習”。同時也要對景色進行細致的對比。景物的特征是客觀的。有些同學描述景物之所以相似,甚至雷同,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觀察景物,不善於通過比較發現和把握事物的特點。成功的、有特色的景物描寫,是作者對所寫景物苦心觀察、反復比較的結果。因此,要求學生善於把握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景物在色彩、形狀、聲音、氣味等方面的獨特變化,從而把握景物的特點並加以描繪。為此,要註意不同季節的特點。壹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色都有自己的特色;第二,要註意時間變化的特點。有些場景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點。日、夜、晨、暮都用不同的顏色描繪風景;第三,要註意氣候的不同特點。同壹個場景,在雨、風、霧、雪中呈現出不同的景觀。第四,要註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農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風景特色,要體現地方色彩。魯迅在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在世界環境不同了,藝術上必然有地方色彩,所以不會壹樣。”他還說:“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繪畫的美感和力量。在自己地方長大的人都習慣了,或者說沒什麽感覺,但是其他地方的人都是獨壹無二的。”
第二,選擇壹個好的描述角度
描寫景物時要選擇合適的觀察角度。對於同壹個場景,同壹個景點,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對場景的印象會有所不同。要選擇好的描寫角度,首先要建立好的觀察角度。應指導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從遠、近、上、下觀察和描述景物的獨特面貌和魅力。
1.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去壹個景點,有壹個固定的落腳點,眼睛可以隨著身體上下左右移動,所以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寫風景:擡頭、低頭、環視、遠視,這樣就可以把風景壹層壹層地寫出來,使之清晰生動,給讀者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用定點觀察來描寫景物,要讓學生明白:第壹,要註意選擇合適的立足點,在最能表達描寫對象,產生最佳藝術效果的地方,就要選擇落腳點。第二,壹定要把自己的立足點解釋清楚。
2.換景:即落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邊走邊看,走到哪裏,看到哪裏,壹步壹步把風景寫下來。是定點觀測的連續性。學生用這種方法寫作時,第壹,要註意明確立足點的交換。如果他們不解釋清楚,會讓讀者壹頭霧水。第二,要註意景物的特點來描寫,不能寫成“流水賬”。壹方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局部景物應該有各自的特點,另壹方面,所有的局部景物加在壹起應該反映出所要描寫對象的整體面貌和特點,這樣才能成功地描寫景物。
3.分散觀測:是選取壹定範圍內的若幹景點分別進行觀測,是定點觀測的分散。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古老的濟南風景秀麗,素有“每到春天,家家戶戶都有楊柳”和“壹城有山,半城有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的把這些美景展現給讀者?這有壹個寫風景的角度問題。老舍先生先給讀者鳥瞰了整個城市,得到了壹個全景(第二段),然後給讀者飽覽了雪後的山色和夕陽(第三、第四段),最後他帶領讀者來到垂柳岸邊,欣賞“水不凍,卻在綠萍上蒸”,水藻越來越綠的水景(第五段)。就每張圖片而言,采用了定點觀察的描述角度,就三張圖片而言,也采用了換景散觀的描述角度。這樣從定點到動點,從山到水,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在各大層面之間,僅從各大層面的內部來看,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比如從俯瞰城市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下的山景,筆觸生動,變化靈活。
第三,安排描述順序
景物描寫也要註意描寫的順序,順序得當可以使描寫清晰自然和諧,繁而不亂,繁而不雜。
1.按照景物的方位順序(即空間順序)寫景物。每個場景都有自己的位置,要讓學生選擇壹個地方進行觀察,按照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方位順序描述場景的情況和風格,使場景的畫面有序展開。比如寫濟南冬天的景色,既用遠近,又用細節,往往是由近及遠,由細及大,或由遠及近,由大及細,文筆緊扣宣揚自然。比如第五段的景物,從近到遠,從細到大:先是水冒著熱氣,然後是水藻,然後是垂柳,再然後是水面之上的天空,甚至是半空中和天上。第四段的景色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先寫到城外,再寫到城外的山坡,再寫到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到小村莊屋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事的空間順序,又符合讀者的視覺需求。距離合適,這樣風景要麽百裏長,要麽千裏長。
2.按時間順序寫風景。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景色,即使在壹天的不同時間,景色的顏色、色彩、情境也不會相同。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根據時間的變化畫出不同的風景圖。
比如朱自清不僅用空間順序從城內寫到城外,還用從白天到傍晚再到燈光的時間順序,既是時間又是空間,* * *勾勒出春雨圖寧靜和諧的“獨特之美”。
第四,熟練運用聯想、想象和各種修辭。
朱自清的《春天》之所以令人心曠神怡,令人陶醉,是因為作者將觀察與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相結合,從開滿果實花朵的果園中,想到“好像樹上結滿了桃子、杏兒和梨子”。老舍先生的思維更奇特。他將濟南郊外山坡上的雪草混雜在壹起的景象與“白色和暗黃色”聯想為“給山披上壹件帶有水線的碎花衣”,然後創造性地想象“這件碎花衣仿佛被風吹起,讓妳想多看壹點美麗的山皮”,從而再現了壹幅從現實到虛無的新畫面,使景色更加神奇美麗。這樣也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種聯想想象的神奇效果和作用,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琢磨,互相學習。同時要教會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提高語言素養,豐富詞匯,學會在景物描寫中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學生學習《春天》時,讓他們看到作者寫花,“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是開滿花來趕”,用擬人的手法畫出壹幅花開花落,競相開放的畫面;寫雨,“似牛毛,似針,似細絲”,用比喻、排比寫出春雨細、亮、長的特點;寫風,“像母親的手撫摸妳”,用比喻表達春風溫暖溫柔的特點。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總是用三個隱喻來寫春天,從壹個剛出生的娃娃到壹個打扮漂亮的女孩再到壹個強壯的小夥子,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期的不同場景,耐人尋味。讓學生認識到文章以“腳步近了”開始,以“帶領我們前進”結束,以擬人開始,以擬人結束。它的概念布局和修辭潤色都是別出心裁的,使文章芳香四溢,令人過目不忘。
五、調動各種感官體驗和感悟。
學生觀察風景,習慣用眼睛感受描述。結果,文章就像壹幅靜止的、毫無生氣的平面畫。要讓學生認識到,如果能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文章會生動得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是生動的、多彩的、明亮的。”朱自清在《春》壹文中,先用視覺寫出了“紅如火,粉如霞,白如雪”,再用嗅覺寫出了“花是香的”,還用聽覺寫出了“花下百蜂嗡嗡”。這樣壹幅立體的春花圖展現在我們眼前,活生生的“所有的愛都是關不住的”!在畫春風時,為了突出春風的溫暖、芬芳和甜蜜,首先借助觸覺寫出“像母親的手在撫摸妳”,其次借助嗅覺寫出“新翻土的味道”、“青草的味道”、“花香”,最後借助聽覺寫出鳥兒“清脆”“婆娑”的歌聲和牧羊人“歡快”的歌聲。就這樣,在很多方面,無形無色的春風被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精彩感人。
六、對比,使現場形象更加生動。
要寫好風景,就得用對比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壹開始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但只要老師引導得當,指導得當,訓練得當,日積月累,學生是不難掌握的。比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用短短的松藍黑顏色在樹頂上襯托出壹髻白花;用全白的山峰襯托藍天;山坡上有壹片白色,映襯著壹片暗黃色;帶著淡黃的夕陽,映襯著薄雪微微露出的粉紅色。色彩鮮艷悅目,都是相映成趣的妙筆。文中提到的“黃草山”和“小灰影”,應該說它們本身並不十分美,但作者把它們放在“空靈的藍水晶”中,這些意象顯示了它們的美。的確,有些風景,本身就很美,在其他風景的映襯下,它更加美麗;還有壹些風景,本身並不是很美,但是在和其他風景的映襯下,就顯出了美。所以我們在寫風景的時候,巧妙的運用對比,適時的烘托,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當然,有些風景本身是美的,但壹旦與其他風景映襯,就失去了原有的美。就像魯迅先生說的,“用方寸象牙版刻壹個《蘭亭序》,仍被稱為藝術品,但如果掛在萬裏長城的墻上,或雲岡的張八佛像腳下,就太小看不見了。即使熱心人盡力指點,也只會生出觀者。這樣,學生在描寫景物時,就要小心翼翼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所以,要把風景寫好,關鍵不僅是襯托,還要襯托得恰當。襯托得當,可以相得益彰,也可以化平庸為神奇。
七、融於景物,抒發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3說到底,寫景物的目的是為了抒情,是為了表意。“景生情,情生景,景融於壹體,渾然壹體”點出了情與景的關系。自然景物本身沒有喜怒哀樂、喜惡、褒貶,而是當作者帶著情緒(如喜悅、悲傷、沮喪、煩惱等)去觀察和描寫時。),它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情感色彩。俗話說“登山多愁善感,觀滄海多愁善感”(4)花瓣已落盡如淚,孤鳥唱出悲歌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道,風景的顏色是由情感的顏色決定的,不是所有的晴天都是晴天,而是所有的陰天都是悲傷的。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自然風光,在不同的作者眼裏是不壹樣的。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作者的感受不同,通過對不同對象的詳細描寫體現出來。同年秋,何其芳說:“放下已滿稻香的鐮刀,用籮筐在竹籬間裝肥蔬果”,字裏行間都是豐收的喜悅;而馬致遠則說“老藤淡鴉”“舊路稀西風瘦馬”,極力渲染蕭瑟蒼涼的氣氛,以表達遊子的思鄉之情。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寫中,讓他們用流動的情感去理解語言,才能富有感染力,引起讀者的* * *所以要讓學生在寫景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感情。達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讓讀者有* * *聲,進而帶給讀者快感,陶醉感,把讀者帶入特定的場景,受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享受。
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靜態和動態的場景是客觀存在的。山、花、樹、建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處於壹種靜止的狀態,而零散的雲、風雨中搖曳的花、樹葉、草則處於壹種活動的、變化的狀態。當學生觀察和描述壹個場景時,他們應該註意它的靜態和動態。如果只寫靜態場景,很容易讓文章變得平淡,而如果只寫動態場景,可能會失去穩定性。寫作時,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即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者相互對照、相互映襯,這樣景物才會生動活潑,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妙趣橫生。對這壹技法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看海》等詩歌的欣賞來理解和掌握:大海在蕩漾,這是動態的;山川島嶼屹立不動,相映成趣,展現了大海的遼闊和雄偉;我們寫植被的時候,還是靜態的,次於“洪波”,回到動態,表現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壯麗氣象。以上都是真實場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若星辰漢輝煌,若出其外”四句,化為寫空,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現出大海吞噬日月星辰的宏大精神。
從八個方面論述了景物描寫的壹般方法。其實景物描寫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它是壹門綜合性的語言藝術,壹個生動具體的景物描寫應該是各種技法綜合運用的結晶。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實踐時,壹定要充分考慮這些方法,靈活運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