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清照和蘇軾的寫作風格有什麽不同?

李清照和蘇軾的寫作風格有什麽不同?

壹般認為詩人萬章是《詩集傳》和《南湖詩集》的作者。阿清詩人王士禛在《花草》中寫道:“張南湖的詞論有兩派:壹派婉約,壹派豪放。”王的《論古今詞》引用的話,大意也是如此。比萬章稍晚的徐世曾(字伯祿,明嘉靖年間生)在《文體辨》序中也指出:“就其詞而言,有婉約奔放之人。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詞的婉約特征和豪放特征的比較。

(A)主題不同

婉約詞,在題材和內容上,以愛子和離別為第壹主題,與民生無關,唱出了正統“詩”裏那些不適合唱的主題。豪放詞題材廣泛。它不僅描述了花,月光,男歡女愛。而且我更喜歡吸收軍事、國事這類重大題材,讓文字像詩壹樣反映生活。所謂“無所不能進,無所不能進”。這個詞壹出現,就以“情色”為宗旨,確立了詩情畫意與詩情畫意的分界線。這種分工給了士大夫們壹個宣泄激情,尤其是自然理性和反封建的途徑。因此,該題材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男女關系、兒女情長、將何去何從、當時悲涼之情,是都市繁華、彩月舞等共同文化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從詞的誕生到柳永的完善,“詞為彩科”的俗屬性在天壇壹直合理地存在和發展。但如果任由它由媚俗向媚俗發展,勢必會引起士大夫等正統文化代表的不滿,甚至摧毀這壹新興的詩歌流派。此時蘇軾倡導“以詩為詞”,突出“詞亦古人長短句詩”,並不是要抹殺詞的特殊審美趣味。他指示用詩的雅來改造詞的俗,提倡詞的品格,使詞達到更高的審美境界。所以後來豪放詞出現,詞風日趨典雅,且多以軍事、國事為主,境界宏大,氣勢磅礴。

(2)藝術表現形式不同。

婉約詞重在含蓄優美的表達,不像豪放的詞那麽直白,這主要和其題材內容有關。婉約的詞適合音樂,唱出男女情愛的內容,委婉溫柔,輕歌曼舞,才能更好地展現其藝術美。試想,酒席前,喧囂之下,倚翠之下,如果真的請關西的大人物來唱政局,談治國安邦之道,豈不是煞風景!而這壹切,恰恰是所謂的需要送客招待。但是,大膽的話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開門見山。至於豪放的文字,其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品味、發人深省的哲理和“端莊典雅、蒼勁婉約”的藝術風格,足以讓人傾心,無需過多的修辭修飾。這兩種表達方式,無論對錯,都是服務於主題的,各有千秋。試想,用直接表達感情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的喜愛,或者用婉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遠大誌向,必然會大大降低其藝術性,讓人讀來覺得別扭。

(3)意境品味不同。

婉約詞結構深刻細致,講究旋律和諧,語言圓潤清新,有壹種溫婉之美。主題的娛樂性決定了婉約詞要與旋律相結合,與節拍和諧唱出,所以柔美,甚至奢華。內容上強調浪漫情懷、離愁別緒、故國情懷的表達,使得婉約詞必須敏感細致,崇尚藝術美境界,才有其存在價值。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壹種無憂無慮的小資情調,壹種柔美,讀起來很精彩,記起來更美好,經得起推敲。豪放的話語給人的感覺是威嚴而有氣勢,像壹個骨頭很結實的硬漢。他們有著更廣闊的創作視野和大氣磅礴的氛圍。他們喜歡用詩的手法、句法、類型學來寫詞,用詞豐富,用的東西多。它們不像婉約詞那樣註重節奏的和諧,也不局限於觀察節奏,內容更加充實。北宋黃庭堅、晁、賀鑄等人都有這種風格的作品。杜南之後,由於時代的巨變,悲壯慷慨的高音應運而生,蔚然成風,辛棄疾成為壹代創作豪放詞的巨人和領袖。豪放詞派不僅“巍然屹立,震動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影響了後世的詞學研究。從宋金到清代,總有詩人高舉豪放大旗,大力研究蘇、辛。

優雅的人希望他們的話語有意義,豪放的人希望他們的天氣壯麗。封面雖因其質,字貴感人,以格蕾絲為正。”徐世曾的說法與萬章相似。婉約和豪放不足以概括宋詞豐富多樣的風格,但能說明宋詞風格有兩種基本傾向,或女性化或男性化,有助於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含蓄的意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先秦,魏晉六朝時人們用它來形容文學修辭,如陳琳的《為袁紹與公孫瓚》:“我有足夠的文字來寫,我的文字婉約。”陸機《文賦》:“或清空為婉約。”在詞史上,柔美柔美成為壹種習慣已經很久了。詞最初是為音樂會演唱而寫的。最初唱歌的目的是為了待客,唱歌的場合無非是妳在宮裏的家,秦樓的楚閣。所以歌詞的內容無非是留下妳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甜柔”詞風。北宋的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詞人繼承其余。雖然在內容上有所發展,在筆法上更為精致,都各有神韻,各自成家,但都沒有脫離溫柔的軌道。因此,前人常用“婉約之美”(苕溪余音叢話後集)、“柔美”(詞源)、“未雨綢繆”(酒方序)、“曲折委婉”(樂府余論)等詞來形容其作品的風格。明人之路用“婉約派”來概括這類詞風,應該說醞釀已久。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於兒童風情。結構深刻細致,註重旋律的和諧,語言圓潤清新,有壹種溫柔的美。內容狹窄狹窄。

長期以來,文字傾向於柔美婉約,所以人們形成了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如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在《宜州山民詞評點》中把“詞之真偽”視為“詞之真偽”,就代表了這種觀點。婉約詞曾長期稱霸詞壇,直到南宋的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壹大批詞人都受到了婉約詞不同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