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出生在壹個官僚和學者的家庭。其父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進士,受樞密院審判。管仲白本葬於太和與金章宗之間。他是個縣令,叔叔死得早,卻有個詩意的名字。白宮和袁浩文是世交,也是密友。這兩個家庭的孩子經常用詩歌交流。
白樸生在這樣的家庭,本該閑適無憂,讀書求知,以利日後成名。然而,他小時候恰好處在戰亂的年代,不得不在恐懼和迷茫中忍受和家人在壹起的時光。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都城南京被蒙古軍隊包圍,身處中心的百花整日為金朝的生存忙碌,無暇顧及妻兒。晉愛宗元年(1232),蒙古軍隊用大炮攻城,愛宗下定決心放棄城北,返回德國。柏華不得不離開他在汴京的家人,獨自和愛宗壹起過河。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隊被劫掠,城內士民被殺,財富被掠奪,空前絕後。戰爭期間,白蒲失去了母親和兒子。幸好當時元好問在城裏,他和妹妹被收留,在兵變饑荒中保住了性命。四月底,元好問帶著白蒲兄妹渡江北上,暫住聊城,後住在關市(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雖然元好問也是為國出逃的大臣,生活極其艱苦,但他把白蒲兄妹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照顧得很好。白蒲遭到瘟疫襲擊,生命垂危。袁浩文沒日沒夜地把他抱在懷裏,但他出了壹身汗,在疫情過後的第六天康復了。白樸聰明開明,從小喜歡讀書。元好問悉心栽培他,教他讀書學經,生活優裕,使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白蒲的父親柏華在金朝滅亡後投奔南宋,成為周俊提督。然而,很快,南宋周俊的指揮官也向元朝投降,柏華隨後北上元朝。蒙古唐太宗第九年(1237),白溥12歲時,帶著統治者的壹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忠於人間真理的蒙古將軍石身邊。同年秋,元好問從關家回到太原,路真的定了。於是他把白蒲的哥哥送回百花,讓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重聚。當父子相見時,柏華感到極大的安慰。他寫了壹首詩《滿婷方氏烈馨子》,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情:“他是壹座城堡裏的將軍,在壹個十年的夢中間。壹件短外套和壹匹馬,再看周振山。那幾天乃翰喝醉了,紗籠還是又高又寬。如今,燈前的孩子都飄著,快樂地活下來。”他也很感激袁浩文替他撫養孩子的好意。他曾在壹首感謝詩中說,“雖然我真的成了壹只走失的狗,但賴軍曾經照顧過我的孩子。”
隨著北方的穩定,白蒲父子定居鎮定。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詩寫賦,研究中考的功課。他在法賦研究上頗有進步,很快就以能詩善賦而聞名。當時,元好問為編撰金代史書,經常出入京城,因此往返於鎮定,關心學業。每次去他家都要指導他的學術生涯。曾有詩贊白樸:“白元是老世家,朱郎是賢人。”鼓勵他好好學習,有所成就。但蒙古統治者的野蠻掠奪,讓白蒲難以愈合精神上的傷痕。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母子在戰亂中失散,使他時常感嘆山河,為統治者效力更覺悲哀。於是,他放棄了官場的名利之爭,轉而適應亡國遺民,以詞為專業,以歌發泄胸中郁結。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見識有所提高。元世祖統壹第二年(1261),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令各種傅玄使節提高文學才能,以便他們能夠向應試者學習並聽取他們的意見。時派使臣從河南道入中樞,推薦白蒲為官,被他婉拒。他不僅違抗石的推薦,而且覺得在真定久留不方便,於是今年便棄家南下,這更加表明了他要逃離塵世,從此不再做官的決心。但妻子對兒子眷的親情無法斬斷,經常被他矛盾的心情所逼,覺得很痛苦。
盡管如此,他還是想遠離紅塵。他先去了漢口,然後去了九江。41歲,北返鎮定,經汴京。之後再次南下,往返於九江和洞庭之間,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定居金陵。在這前後,也許是因為他原來的死,他回鎮定參加妻子的葬禮。借此機會,有人建議他去朝鮮做官,他婉言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回到了金陵。此後主要遊歷於江南杭州、揚州,並重遊揚州,直至81歲。然後,就沒有辦法找到他的下落了。
白樸是個浪子,把感情留在山川之間,卻無法真正的與外界隔絕,對現實視而不見。除此之外,他的足跡恰恰是曾經繁華,如今被士兵和大火洗劫壹空的荒涼局面。前後景象的對比激起了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用詩歌來發泄這種怨恨,指責蒙古統治者的惡行。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白蒲遊至九江,後遊至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壹掃而空,留給他的是蕭條和冷清。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道:“不知人世間如何變化,但兵者見川獨流血,嘆嶽陽樓昔日歌舞,盛世休矣。”至於金陵懷古,杭城的《南宋臨平六朝谷粟作品》表達了各地遺民的情懷。“傷時間,傷紀律,都是字裏行間。”他的感情傷害從他的筆法中顯露出來。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雖然為自己的異世和荒涼的農村感到難過和悲哀,但更多的是擔心自己的人生經歷。天籟集可以說是傾吐了他對各地冷清生活的感受。他除了用詞、曲表達自己的意誌和感情外,還創作了許多雜劇,為元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在元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何、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歷來被視為元雜劇四大家。據鐘思成《鬼錄》記載,白樸寫了65,438+05種劇本,分別是:唐的《秋夜雨》、《董秀英花月東墻的故事》、《唐訪月宮》、《韓禦流紅葉》、《薛瓊溪月夜銀鄭怨》。加上《史聖新生》中記載的“李克用箭射二雕”殘跡,* * * * 16冊。目前僅存《唐秋夜雨》三種,董秀英《東墻花月影》和裴《墻上頭》,以及漢殘跡《紅葉》和李克用《射箭二雕》,均收入《白蒲戲集校勘》。
在白樸的劇作中,歷史傳奇很多,情節多為才子佳人事。現存的《唐秋夜雨》是唐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是壹個“野心勃勃”的女子李前進沖破名教,選擇自己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涼莊嚴;後者是喜劇,寫的跌宕起伏,熱情洋溢。這兩部作品壹直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在中國戲曲史上,宋金時期也有過純故事劇,但沒有流傳下來的劇本,所以我們也說不清楚這些劇種的情況。元雜劇在情節和人物塑造方面發展到了非常嫻熟的水平,為中國戲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保存下來的劇目中可以看出,它們情節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劇中的人物,無論是唐、玉骨、楊貴妃,還是李前進這位聰明勇敢的淑女,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各具個性。以至於現在在戲劇舞臺上的唐明帝,還能看到白蒲塑造的這個形象的遺風。
與關漢卿相比,白樸的生活圈子相對有限,不可能從社會下層取材,寫出像關漢卿那樣驚天動地的《竇娥原》。但他善於運用歷史題材和演技故事,這是關漢卿因為話題老、思路新、文字美、感情深所不能比擬的。他在文學和戲劇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戲劇藝術成就,長期以來壹直是文藝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生前將他的詞編成壹部集,稱為《天籟集》。到了明朝,已經失傳,字也亂了。清中葉,朱彜尊、洪聖開始整理出版。全集共有200多首詩,除了壹些娛樂和歌唱外,大部分都是感傷的作品。由於這部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白樸的職業生涯。他的詞作,沿襲了元好問長短句的風格,跌宕起伏,厚重細致,自然質樸。
杜甫(712-770),字美,祖籍河南珙縣。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他遊歷江浙、河北、山東,兩次與李白相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唐玄宗的科舉考試。由於奸臣李的阻撓,沒有壹個考生被錄取。從此沒有辦法上進,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才得到“由衛領府入”的職位,負責看守兵工廠。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正在鳳縣(今陜西蒲城)探親。第二年,把家安在鄞州(今陜西省富縣)羌村,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起義軍俘虜,帶到被占領的長安,期間目睹了起義軍的殺掠暴行和人民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他才冒險到肅宗的暫居地鳳翔(今陜西鳳翔縣),被授予官職左。不久後,他因幫忙看家,被貶為參軍化州書記。此後,他對現實政治非常失望,放棄了官職,舉家西移,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壹座草堂,名曰杜甫草堂。後來,他被嚴武推薦為校勘部的科員和員外郎。嚴武死後,離開成都,壹家人住在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從夔州到江陵、衡陽。唐太宗五年(770),詩人死於湘江壹舟。
他的詩歌在藝術上以豐富多樣著稱,時而豪放奔放,時而陰郁悲涼,或絢麗多姿,或質樸無華。他擅長格律詩,也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詩節奏和諧,遣詞造句精煉,“醉心於人間性善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詩聖”。他的1400多首詩流傳至今。這是杜少陵。
杜甫草堂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河畔,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居住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770),字美,號少陵夜老,因任工部督學,又被稱為杜工部。河南珙縣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壹生坎坷,最終失敗。因其詩歌創作的輝煌成就,被譽為“詩聖”,至今流傳詩歌1400余首。
公元759年冬末,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流亡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美麗的浣花溪旁建起了壹座小屋,就是他詩中所說的“萬裏橋西府,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留下了240多首詩歌,如《春夜喜雨》、書香等名篇,其中《茅屋被秋風吹破》是千古佳作。
杜甫在成都生活交遊,詩文書畫,奇葩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這首《四絕句(第三)》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草堂看到的伯家的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壹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忍痛告別成都。
如今的杜甫草堂經過多次修復,占地240多畝,是成都最集中的旅遊景點之壹。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流蜿蜒,橋亭交錯,柴門花徑,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秀麗。建築從正門開始,依次是大廟、詩史殿、柴門、工部殿。其中大廟和柴門是杜甫詩中提到的草堂的原始建築。詩史殿正中是杜甫的塑像,殿內有歷代名人題寫的對聯和匾額。工部神龕裏有壹幅杜甫畫像,同行的還有陸遊和黃庭堅。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各種資料圖書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時期杜甫詩歌的精刻、影印、手抄本,以及各種現代印刷本,還有15種語言的外文譯本和韓國、日本出版的120多種中文版畫。杜甫壹生寫了1000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吏》。杜甫的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臭路凍死骨!”這首不朽的詩被中國人民世世代代銘記。“節約的時候敢愛死,孤獨的時候又害怕!”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表現,也是他的詩歌廣受歡迎的原因。杜甫的愛國熱枕在他的《春望》、《皇軍收復黃河兩岸》等名作中也十分豐富。在《三官》《三告別》中,他歌頌了廣大人民群眾忍受各種痛苦的愛國精神,甚至向讀者展示了他那顆愛國愛民的童心。出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必然會對統治階級奢侈放蕩的嘴臉和禍國殃民的罪行產生強烈的仇恨。這壹點,在不朽名作《車店》、《兩為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必然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杜甫的壹些關於事物和風景的詩,甚至那些關於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都滲透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朝衰落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地、忠實地、深刻地反映了極其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什麽樣的險惡形勢,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杜甫詩歌的認知功能、借鑒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是不可企及的。
杜甫詩歌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往往把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描寫中,讓事物自己打動讀者。比如《兩為道》中,詩人並沒有直接斥責楊兄妹的放蕩,但從他們的衣著、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寫中,作者的愛恨態度已經充分顯露出來。
杜甫的詩樸實、通俗、寫實,但技巧性很強。他還經常使用獨白和諺語來突出人物的個性。
杜甫的詩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特別擅長描寫細節,比如有壹段描寫北伐戰爭中妻子兒女的話。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上可以概括為沈郁頓挫。這裏的抑揚頓挫指的是文章的深層意蘊,而頓挫指的是感情、語氣、音節的起伏。
這些都奠定了杜甫在中國三千多年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地位。
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