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對散文詩特點的初步認識——結合了詩歌的凝練、音樂的優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品味語言,理解這種語言中的含義;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通過各種方式反復朗讀,感知全文。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品味語言,理解本文重點句子的意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敢於與困難作鬥爭、勇於奮鬥的精神。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正確、流暢、有感情地閱讀散文詩,讀詩。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朗讀和討論。
授課時間為兩個小時。
課前準備
老師——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關於大江南北的雪的視聽資料,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搜索有關“雪”的文字、圖片、視聽資料,收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了解散文詩。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難懂的字、詞、句,查字典清理語音、語義障礙,然後和同學合作解題。
教學步驟
第壹類
壹、導入:(播放塞北雪用投影顯示雪的圖片)
這首《塞北的雪》曾經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傳唱,今天聽起來依然特別動人。聽著歌,眼前仿佛有飛雪。雪是冬天的精靈,是春天的使者,是壹篇凝結情懷的美文的源泉。1924結束時北京下了壹場大雪。魯迅先生破例在日記中寫道“風吹雪繚繞”,頗有詩意。17天後,壹篇清晰優美的散文《雪》誕生了。今天就讓我們在王老師感情凝聚的美文裏,壹起欣賞雪景,壹起體會雪情。(板書題目)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偉人。我們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童年的活潑可愛。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位堅強而又充滿激情的偉人。請談談妳對魯迅先生的理解。
二、介紹作者及其作品:(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是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壹生創作了大量雜文、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以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姿態,同反動的、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國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代表作品有散文《朝花夕拾》、《野草》等。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雪》,選自散文集《野草》。
《雪》寫於1925,時間未定。南方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春暖花開。然而,北方仍然寒冷。面對黑暗的現實和寒冷的季節,魯迅以壹個徹底的革命民主戰士的姿態,尋找“創新的破壞者”,爭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體感知:
1,這是壹首散文詩,風格剛健婉約,美輪美奐。要學好壹首詩,首先要把它讀好,在閱讀中品味詩,在閱讀中享受美。我們應該如何大聲朗讀?(老師給妳壹個範文閱讀,然後讓學生聽後交流感受。同時,他指導學生從語速、語氣、重音、節奏或思想感情等方面來談,並簡要介紹了這裏散文詩的特點。)
(確定全文的朗讀語氣:
江南:婉約,溫柔,舒緩,雪後融化的無盡遺憾。
碩放:慷慨激昂,氣勢十足,戰鬥力極強。)
2.讓學生找壹本自己最感興趣的讀物,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可以自由學習)
3.思考:①作者為我們描述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晴:南有雪,北有雪。
看完這篇文章,妳認為哪句話最能體現文章的主旨?
清:“是孤獨的雪,死了的雨,雨的靈魂。”
第四,學習和欣賞:
說出學生讀課文時看到的南方下雪的圖片,分組探究相關問題:
(1)用文中的句子總結壹下江南雪的特點。
清:江南的雪“潤物細無聲”。
(2)作者如何表現江南雪景之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並分析它們。
明確:(可以提醒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面到點去品味江南雪景)作者首先描述了江南雪景滋養美的特點,然後用了兩個比喻讓我們感受到這雪中朦朧的美與生命;雪域裏,在銀白色的背景下,有血紅色的山茶花,藏在白色中的單瓣梅花,深黃色的臘梅和冷綠色的雜草。這是江南的雪,多絢爛的雪啊!
(3)嗡嗡叫的蜜蜂給這個雪景帶來了什麽?
清晰:想象蜜蜂在雪原“忙著飛”和“嗡嗡”的樣子。這種“飛舞”和“喧鬧”壹下子活躍了整個雪原,呈現出壹派熱鬧的景象。在這裏,讀者不僅可以看到燦爛的冬花,還可以聽到歌唱的春蟲,感受作者對春天的溫暖期待。
(4)為什麽要寫壹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做雪羅漢?
清晰:為了進壹步拓展雪域的意境,讓江南的雪充滿生機,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畫了壹幅兒童塑料羅漢雪的水墨畫。作者通過“哈”、“偷”、“訪”、“拍手”、“點頭”、“笑”等充滿活力的詞語,刻畫了孩子們獨特的動作和表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然而,孩子們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塑造雪羅漢。由於寒夜的侵襲,他們終於褪去胭脂,“變得無知”。在這裏,作者通過雪羅漢被遺忘和釋放的描寫,表達了對美好事物迅速消失的遺憾、情感和沮喪,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江南的雪》對作者來說包含著怎樣的感情?
清:這部分作者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回憶起江南雪景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然是冬天,但我已經聽到了春天的腳步。作者特別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因為孩子是人類的春天,寫孩子不畏嚴冬,朝氣蓬勃,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望和溫暖呼喚。文筆雖流露出孤獨的情懷,卻閃耀著理想的光芒。
黑板:南方下雪?漂亮?熱鬧?有力的
動詞 (verb的縮寫)總結。
六、作業:
1,背單詞,完成“讀寫”。
2、關於“討論與實踐”的思考。
3.選取《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秋夜》、《好故事》、《蠟葉》等。,並讓學生分析自然描寫的特點。
第二節課
導讀:朗讀課文1-3的自然段,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二,精讀課文,努力找出特點:
1,學生閱讀課文北部的雪的圖片,分組探討相關問題:
(1)江南的雪是軟的,但他筆下的江北的雪卻是另壹番景象。課文是如何表達江北的雪的?它具有怎樣的人格精神?
明確:第四自然段開頭,巧妙地將“但是”二字轉移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中,並說明朔方飛雪與滋潤美人的江南軟雪完全不同。“朔方的雪花,飛來飛去總像粉與沙,永遠粘不到壹起”,伴隨它們的,是已經失去生命力的枯草。在惡劣的環境中,朔方飛雪不滿足於孤獨淒涼的境地,於是“晴天裏,突然來了壹陣旋風,它就轟轟烈烈地飛起來,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像壹團含著火焰的霧,旋轉上升,彌漫空間,使空間旋轉閃爍。”在這裏,作者以火熱的情懷,大膽的語言,強勁的筆力,描繪出《碩放》飛雪的磅礴氣勢。
最後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進壹步深化了《朔方飛雪》的意境,與總理遙相呼應。寒冷使雨死去,“雨之靈”化為雪,但雪並沒有向寒冷屈服。“在無邊的曠野裏,在寒冷的天空下”旋轉上升。
這壹部分突出了沖天碩雪的驚天動地的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氣勢,表現了北方飛雪的雄壯和獨立的人格精神。
(2)如何理解課文的主句?
晴:北方的雪有壹個特點就是孤獨,它們從來不粘在壹起。在本文中也表現為死雨,在孤獨的旋轉中升華。北方的雪的升華與死亡有關,也是徹底的奉獻使它成為雨的精神——凝聚壹切堅強內核的精神。表明作者願意把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奉獻給鬥爭,這是最徹底的奉獻,具有至死不渝的精神,突出了作者無私無畏、頑強拼搏的精神。
(3)《北方的雪》對作者來說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清澈:蘊含著作者的情懷,是對寒冷環境的壹種反抗,也是對不屈不撓、奮力拼搏的性格的壹種贊美。它有壹種孤獨感和永不停息的頑強拼搏精神。
(4)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是什麽意思?作者描寫南北雪景的目的是什麽?
清:《南方的雪》是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北方的雪》雖然孤獨,不被理解,但卻有壹種戰鬥的豪情,壹種澎湃的鬥誌,蘊含著魯迅對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性格。在這兩幅截然相反的畫面中,魯迅的* * *哲學貫穿始終:我們要為創造壹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而奮鬥。
(5)縱觀全文和我們對王先生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更傾向於哪壹方?我能在哪裏看見它?
晴:北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贊美北方的雪來表達的。《碩放的雪花》以孤獨而不妥協的姿態向世人宣告了它的存在,在孤獨中譜寫了壹曲最動人的樂章。江南雪的寧靜之美,當然令人欣慰。相比較而言,最難能可貴的是北方的雪,在孤獨的處境中獨自奮鬥。它生動地體現了魯迅獨立、張揚的個性精神。
在北方大雪紛飛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的特殊精神:他願意不被理解,他決心至死不渝,“面對慘淡的人生”,“從無望中被拯救”。像壹個無拘無束的挑戰者和鬥士,在對北方雪景的描寫中加深了作者的感情。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借景抒情”。作者是在用朔方飛雪的場景來表達他壹如既往的無所畏懼、渴望戰鬥的豪情。
板書:南方的雪美嗎?熱鬧?精力充沛(追求美好理想)
對比
北方的雪是寂寞的?雨神(充滿鬥誌)
2.滿懷感情地讀課文。
三、語言品味:
1,溫暖國度的雨,從未變成冰冷堅硬燦爛的雪花。“雪花”用“冷”、“硬”、“艷”裝飾,強調的是什麽?)
2.那是還在若隱若現的青春的消息,是很堅強的處女的皮膚。《少年隱隱約約的消息》和《非常堅強的處女之皮》分別描述的江南雪有什麽特點?)
3.沒錯,是孤獨的雪,死氣沈沈的雨,雨的靈魂。妳說的“孤雪”、“死雨”、“雨之靈”是什麽意思?)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問題1,“冷”和“硬”強調的是白雪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輝煌的”,也是最值得稱道的。
問題2:“青春”和“童貞”是最有活力的狀態。這裏的意思是江南的雪充滿了生命,這和溫柔的境界有關。
問題3: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北方的雪有壹個特點就是孤獨,他們從不粘在壹起。在本文中也表現為死雨,在孤獨的旋轉中升華。北方的雪的升華與死亡有關,也是完全的奉獻,這使它成為雨的精神——所有強大核心的精神。
第四,學習如何寫文章:
引導學生談論他們讀完這首散文詩後的經歷,並相互交流。)
明確:本文為抒情散文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投入到景物的描寫中。雖然文筆中也透露出壹種落寞的情緒,但這並不能掩蓋作品中閃現的理想之光和對生活的熱愛。新課程標準第壹網
寫作特點:①景物描寫由點及面,由靜態到動態逐漸發展。(2)強烈的對比手法使記憶中江南雪原的生動景象襯托出了雪原北部空虛、寂寞、荒涼、寒冷的現實。
動詞 (verb的縮寫)拓展訓練:課文講的是塑造雪羅漢,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講的是在雪地裏抓鳥,都很生動傳神。妳在雪地裏玩過什麽遊戲?試著用壹段話描述壹下。沒見過雪的同學可以寫想象的作文。
學生結束後,互相交流,老師評價。
總結:雪是雜草中最適合中學生的壹種。作者對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寫,並在對比中表現出自己的傾向。作者更欣賞《北方的雪》,因為“北方的雪從不粘”、“飛”、“轉”、“升”。它體現了壹種獨立和張揚的精神,這也是作者前進的動力。。
七、作業:
1,妳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不簡潔嗎?如果有,怎麽改?
2.妳想走怎樣的人生道路?是壹帆風順,平平淡淡,不留痕跡,還是歷經艱難挫折,奮力拼搏?談談自己的看法,寫壹篇短文。
板書:
雪
南方的雪美嗎?熱鬧?精力充沛(追求美好理想)
對比
北方的雪是寂寞的?雨神(充滿鬥誌)
關於冰雪教學的思考
之所以選擇《雪》這篇文字,其實是壹個偷懶的想法,因為文章比較短,應該比較好學。沒想到,備課越多,越難。知難而退也許是明智的,但不應該是我的選擇。想壹想,試壹試,作為對我課堂教學的挑戰,希望通過這次經歷提升自己。
第壹,把握課堂深度
《野草》有過很多不同的解讀,這本凝聚了魯迅全部人生哲學的小冊子,被文學界公認為“世紀文學猜想”。《雪》雖然是色彩比較鮮明的文章之壹,但也有很多解讀:有學者甚至提出了“愛的宣言”理論;在深度上,錢理群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對宇宙基本物質元素和生命元素的認識。但是,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如果在壹個沒有連貫性的獨立班級裏,文本的挖掘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接受能力,真的有價值嗎?轉念壹想,我最終選擇了《魯迅自畫像》的解讀。
理由壹:《野草》和《流浪》寫在同壹時期,集中表現了魯迅在五四退潮後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絕望,以及他的“絕望抗戰”。壹直以來,魯迅都有壹種強烈的孤獨感,這是壹種先鋒的孤獨,也是壹種探索者的孤獨。這種孤獨充滿了屈原的悲憤,表現為他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不與渾濁的現實同流合汙,不向惡勢力屈服的性格。在《仿徨》的扉頁上,他引用了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乃修遠也,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說,這壹思想在《雪》壹文中也有所體現。
原因二:目前大部分學生對魯迅的認識還是概念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甚至有學生認為自己是政治家。
基於這兩點,我決定將這門課的教學設計定位為幫助學生更深刻、更真實地認識魯迅——體驗魯迅的情感,理解魯迅的精神。
二,課堂環節的設計
我對語文教學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本質應該是語言教學。只有基於語言趣味的理解才是最真實最自然的內化。只有從文字上站起來的魯迅才更有生命力。所以決定了本課從品味語言到體驗情感到理解精神的縱向深入思考。整個教學設計的導向是讓學生逐漸掌握“文章寫了什麽?”是怎麽寫的?為什麽要這樣寫?“在文本探索中,學生可以在從景物到人物、從情感到精神的理解轉化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涵。其中,通過壹些修辭和文字的味道來把握雪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情感的體驗和精神的理解都要以此為基礎。
“細讀”課文可能有點老學究的味道,但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最實際、最有必要的。
第三,對課堂展示的反思
基於以上認識,進行課文的教學設計。從教學展示的效果來看,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喜人。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定的低,大家都覺得自己有話要說,想說。隨著與“薛”對話的深入,應該說大部分同學都體會到了魯迅在孤獨中向往美好感情,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將來重讀《雪》時,他們也會有新的體驗和新的感悟。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不是現在壹節課能涵蓋的。
但是,在課堂的具體實施中仍存在許多不足,如:
1,老師的激情缺乏,整個班級顯得比較沈悶。這絕對是對我的嚴重傷害。雖然我可以找借口說是性格使然,即使我本性難移,也不代表我完全不能動。我必須把它當作壹個必須克服的問題。
2.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比如《碩放之雪》的分析不到位,原因有二:第壹,分析之前沒看好。在我的想象中,我打算在分析完《江南雪景》的描寫後,再去讀壹讀,然後深入品味其中的語言。沒想到寫完黑板壹轉身,看到十幾個同學都舉起了手。如果我在這個時候要求他們放下手,很可能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但是,沒有朗讀這個必要的過渡,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江南雪的“美”上,導致他們對北方感到惋惜。二是“似霧含焰”這句話糾纏太久,沒有及時引導,耽誤了時間,使得對《碩放》中的雪的理解不透徹,倉促進入下壹個環節。
3.反復切入文本需要加強。同樣壹句話,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收獲。比如,妳可以看到事物的特點,作者的情感,寫作技巧,語言風格以及壹句話所包含的哲理...但這門課的語言趣味過於局限於“雪的特性”,魯迅的情感體驗幾乎直接來源於“雪的特性”,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與文本的割裂。對魯迅精神的把握雖然來源於文本,但在課堂呈現中卻顯得有些支離破碎。這門課如果在課堂設計上講究“深度”,那麽在課堂呈現上就缺乏壹定的“厚度”。
自我反省的過程,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這段經歷對我的教育意義重大,很多老師善意的批評也為我以後的努力指明了方向。真心希望各位老師能給我指點迷津,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克服弱點。我相信我可以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