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評價陶淵明?

如何評價陶淵明?

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他是八國軍務統帥傅的官員,荊、江兩州是長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親陶藝都是總督。小時候家裏沒落,父親八歲去世,母親十二歲因病去世,我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孟佳是當代名人。“不共戴天,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永遠不會幸福。”。好酒,多而不亂;至於忘了驕傲,沒有人。"(《晉代征西將軍孟輔君傳》)元末明“刻意活於世,人多仿其祖。“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很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宗,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陶淵明很少有“誌大逃亡四海”(《雜詩》)的誌向。他孝太元十八年(393)。懷著“壹生大助”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那時候的門閥制度比較嚴格。他出身平民,被人看不起。他覺得當官受不了,沒幾天就自首了。(《晉書·陶謙傳》)他辭官回家後,國家又叫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去七月離返江陵夜遊》)對桓玄有自責。”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庚子五月中旬詩二首,從京師到治林》)為屈身於人的仕宦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妳與世隔絕。"看看周圍,誰知道呢,匪警在白天通常是關閉的. "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他在劉裕的庇護下離家從軍。(壹說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被關入幕府)。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的車出名了,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相當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百系廢”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後,先以武力封禁(提前封禁)。”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人品、才華、成就都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幕啟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斬斷異己,殺了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且帶著曖昧關系,把大家都認為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任命為尚書錄、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終歸班,住魯。”然後他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我不能彎腰給村裏的孩子五十鬥米。“他被授予離開崗位的印章。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濟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嘗試,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隨俗的決心。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快樂而謙遜。”丈夫在前面犁地,妻子在後面鋤地。“* * *與勞動人民壹起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桃李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他對客人說:“我醉了,可以走了。“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井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說:"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纖(enter)可以老老實實的學,但不是玄機?還有* * *好好享受這壹杯,我開不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謝絕了老農的勸告。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窮,壹些朋友主動提出給他錢幫助他。有時候,他會忍不住要求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妳)生在文明世界,為什麽要受其苦?”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還神誌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說明他看待死亡是那麽的自然。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物詩、田園詩三大類。他辭職的原因是什麽?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歲末,徽縣遣杜佑,縣官請他說:‘妳當以帶見之。’袁明嘆了口氣,‘我怎麽能彎腰給村裏的孩子五鬥米?’我今天被解除職務了。《宋人隱逸傳》與《晉書·隱逸》中的《陶謙傳》相似。此事眾所周知,是文學史上的美談。應該說,拒不低頭和“拜長官”的清高態度,以及村裏對孩子的輕視,是符合金代上層社會風氣的。毫無疑問,這件事發生在藝兮元年(405),也就是陶淵明二十九歲做官後的近十三年。在彭之前,陶淵明還擔任過江州酒祭、桓玄的幕僚、的監軍、劉景憲的監軍等。,而且他應該已經習慣官場娛樂了。而且軍隊幕僚,如振軍、建威等,見上司的禮儀要求更為嚴格,更何況跪拜磕頭是常事。直接上級,如劉裕、玄晶等,都不是貴人。劉裕年輕的時候是“壹介小人,繁華時不相識”(《宋書·武帝史》)。劉也是門下等士族。兩個人都是不起眼的戰士,離村裏的孩子不遠。他們不恥於做自己的幕僚,卻恥於看到杜佑被綁著腰帶。為什麽?更可疑的是,對於陶淵明來說,拒絕跪拜見長官原本是壹件值得誇耀的事情。但在他的《回家來詞》序中,對其辭官的原因眾說紛紜。雲曰彭澤回家百裏,公地之益足酒,遂自求。還有幾天,盡快,就有回報了。這是什麽?自然是自然,不是通過修正獲得的。饑寒交迫雖割,卻是與自己的病為敵。每個從人事中品味的人都是自私的。於是我大失所望,慷慨解囊,對自己的終身誌向深感慚愧。我還是期待壹瞥,當我收攏衣衫,壹夜之間死去。成勛的妹妹在武昌犧牲,她被解除了職務。本來要工作壹年的,為什麽突然壹天都等不到,就在星夜辭職了?在這個記述中,我不提是因為杜佑要來,而是說馬上辭職的直接原因是失去了成的妹妹。這個理由很牽強,為父母喪而辭職是漢晉的普遍做法,從來沒有為妹妹喪而辭職。事實上,陶淵明並沒有去武昌參加葬禮,而是直接回了九江老家。在他當時的“回Xi詞”中,沒有表達失去妹妹的痛苦,但卻充滿了解脫。所以我覺得陶淵明的辭世壹定是別有用心的。除了杜佑的到來,他的性格不適合做官以及他姐姐的去世,還有壹些關於元明辭職的猜測。第壹種是袁明辭職是本傑明·金的壹個舉動,所以他辭職是企圖置身事外。王逸《建昌郡至廬山行記》說,藝兮三年,“劉玉石殺尹忠文,必遷金座。陶是的天下大臣,他的仁義並不影響他的第二個姓氏。因此,他把他的話托付給他。如果是輕微犯罪,就會審理。”(《王忠文公基》卷六)陶澍對此深表贊同。他在筆記中說:“節前杜佑被點名,是文,說姐姐傷心。事實上,閔金佐會走到盡頭,知道時間做不到。他認為他會住在壹個多巖石的山谷裏,遠離混亂,他會得到所有的休息。”這種說法不值壹駁。劉裕於元熙二年(420年)篡位,距離陶淵明辭官之年(藝兮元年405年)15年。此時,劉裕篡逆的痕跡尚未顯露。陶淵明怎麽會對逆事知道的這麽清楚?第二個是,袁明是桓玄的官員,篡金失敗,余黨率受牽連,袁明也因此受辱、被誣蔑;再加上“自然是自然的”“和自己作對才會生病”,姐姐服喪的時候,我就會找借口逃避[1]。這種說法也不可信。桓玄之亂壹平定,陶淵明立即進入與桓玄不共戴天的劉裕和劉幕府。這說明劉裕和景玄全並不介意袁明曾經入過桓玄幕府。據龔斌自己考證,桓玄篡逆時,陶淵明是在家看母親喪事,根本沒有參與謀反。誹謗是從哪裏開始的?更何況,陶淵明在《孟頫傳》(這篇文章很可能寫於《平宣》之後)中,並沒有回避他的外祖孟佳與桓溫的關系,反而自吹自擂,絲毫沒有因為他與桓家的關系而受到羞辱和詆毀的痕跡。如果妳辭職是因為卷入了桓玄的風流韻事,那妳早就應該深思熟慮,做好準備了。但袁明的辭職顯然是臨時決定,匆匆離開。“他壹夜之間就死了”,這不像是因為遭受誹謗而辭職。所以很難成立。要了解陶淵明為什麽辭職,首先要了解杜佑的立場。據《通典》卷三十三,《正史》卷十五:杜佑為郡助之壹,“漢有之,掌監屬郡.....立功的極端位置。漢陰翁屬河東杜佑。太守田延年當時被分為河東二十八郡、汾儒北部、汾南部兩部分,都因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懲罰。縣令雖被汙蔑,卻毫無怨言。孫保又是荊人,立秋日,官至,是東晉都督。他說,‘獵鷹今天開始出擊,是時候依天氣采取邪惡,以便受到嚴厲的懲罰。“由此可知,督屬督察,督屬郡守,依法控告,獵鷹無情。陶淵明著名的曾祖父陶侃曾擔任此職。其次,我們需要知道陶淵明仕途的目的。種種材料表明,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是出於經濟原因。蕭統《陶淵明傳》說:“(陶淵明)後來從軍為真君、建威,說親戚朋友說‘論弦歌,以為自己有三條財路,可以嗎?執事聽說了這件事,以為是彭吩咐的。《歸Xi詞》序曰:“吾家貧,耕田不足以自給。天真盈室,瓶無粟,生有資,未見其技。親戚朋友也經常勸余做個長官,但是沒有辦法擺脫。四面八方都會有東西。諸侯以愛為德,叔父視於為窮,故見用於小言。”靠當地方長官發家致富,似乎已經成為南朝的慣例。《南齊書》卷三十二《張岱傳》說,皇帝應赦其弟張岱立功,張岱的回復是“若以家世之貧賜魯,吾當義無反顧,以功過論之,為恥。”這件事說明,在南朝,高官厚祿是以修行為恥的,擔任地方警衛和令是照顧窮人的壹種方式。《人鬼情未了》的作者王衍曾經因為家境貧寒而走上了王僧虔之路,希望得到壹個地方長官的位置。《古今三代秦漢三國六朝誌》載王僧虔《乞郡為王彥》:“王彥,太子之子,已作三年,家貧。楊西江、應掌管壹個小郡,我特來拜謁。”陶淵明擔任彭並不容易。也是在問了他叔叔(大概是擔任太常的陶魁)之後,才得到這個職位。顯然,這絕不是因為縣令命令戴露高,而是因為地方長官有很多途徑可以獲得額外的金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額外的金錢收入很可能在南朝就已經合法化了。第三,我們來看看陶淵明就任彭前後的經濟狀況。陶淵明做官之前很窮。“他貧窮多病,沒有仆人和小妾;井臼不準,薊也不給;父母幼時,必勤”(晏延年《鄭濤詩誌》),“稚盈室,瓶中無粟”(《歸Xi詞》序)。這種情況在他十年的仕途中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他還在《十二月中旬與弟弟共事》壹書中說“勁侵袖,勺子反覆立,沒什麽好高興的。”那是元興二年(403),陶淵明已經做官近十年了。為什麽?因為陶淵明以前是郡縣或軍政府的助理,無論是江州獻酒還是鎮上參軍,還是建威,都不是什麽肥差。類似於現在的工人階級,正常的收入只是壹份正式的工資或偶爾的獎勵。然而,在為彭服務了80多天後,他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是“仆人恭候...酒滿瓶”;而且有車有船:“或命巾車,或孤舟”(《回家來Xi詞》);住房和土地:“方屋十余畝,茅草房八十九間,陰後檐,羅塘前”(《歸園》第壹部),過上了小康生活。短短80多天,就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僅僅依靠官員的工資收入顯然是不夠的。灰色收入肯定是有的,在陶淵明為官期間沒有合法化。這才是陶淵明來杜佑考察工作時辭官歸田的真正原因。因為如果杜佑發現什麽是法外之事,真的會成為嚴懲的對象,被村裏的孩子羞辱。了解了上述情況,我們也就可以知道為什麽政府要征收道為書,左郎,而陶淵明卻沒有。因為左郎這本書也是工人階級,對徹底擺脫貧困沒有幫助。掌管監察、以嚴著稱的官員走馬上任或去郡縣、地方官員聞訊而逃的例子,在漢晉時期比比皆是。如李穎任青州刺史時,“聲威赫赫,屬市,自取其利。”(《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守令畏魏明,望風棄官。”(《後漢書》卷六十七《李穎傳》)範滂被任命為清朝駐冀州使節時,“到了州界,守其令,知其不妥,望風解之而走。”(《後漢書》卷六十七《範滂傳》)晉朝時,王君在河東搞事。“維持秩序的都不老實,都希望風把他們引走。”(《晉書》卷四十二《王君列傳》)劉壹“調任校尉,糾郝佑,京師肅然起敬。有很多人守著秩序,希望風投印出來。”(《晉書》卷四十五《傳》)所以,我非常懷疑陶淵明的辭官可能是因為壹次臧之行,所以他在杜佑來到縣城之前就走了。我承認這種推測是對古人的不厚道和不尊重,但如果我們對人性不抱太大的期望,我們會遺憾地發現,這種推測可能是最接近生活真相的。再來看看“五鬥米不彎腰”這個典故。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縣令派遊到彭澤縣去督戰。杜佑,品味低下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用嘴說話。這次被發配到這裏的杜佑,是個庸俗自大的人。他壹到彭澤的招待所,就派縣官去叫壹個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看不上名利,不肯從命,看不上這種以上級名義發號施令的人,但他又要去看看,於是馬上出發了。不料縣官攔住陶淵明說:“大人,杜妳要穿官服,要系大腰帶,不然不雅。杜妳就趁機大吵大鬧,對大人不好!”於是,陶淵明再也受不了了。嘆了壹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向村裏的小人彎腰!””說著,幹脆拿出公章,蓋了章,馬上寫了辭職信,然後離開了只當了80多天縣長的彭澤。這正是所謂“五鬥米不折腰”的由來。最後,我們來學習壹下陶淵明的評論。陶淵明作為壹代詩人,生前死後都被忽視,後來又被長期歪曲和誤解。現在是時候對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和鑒賞了。沈德潛在《談詩》中說:“晉人比較豁達,有憂勤、自強、知足、悲憤、快樂之語。”“蘇東坡曾評價陶淵明:“欲為官者,為官之道,不可疑;如果妳想被隱藏,妳就會被隱藏,而不是去找它。餓了就扣門要飯;吃飽了就用雞和小米迎客。古今聖人,貴真也。”人重真,詩也重真,詩來源於人的真,這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是‘全沈默’。”梁啟超曾說“自然是他慈愛的伴侶,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說,陶在自然與哲學之間打開了壹條通道,在人生的苦難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農村生活場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現出壹種無限的、意味深長的美。陶淵明的“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自然的熱愛;壹個是可悲的個人人生觀。雖然陶淵明的隱退有壹些無奈的成分,但這種無奈也是壹種伸不開的無奈。僅僅因為他不讓現成的縣長做,就已經夠震撼的了。詩人優雅的氣節,足以讓人敬佩和歡呼。縱觀陶淵明壹生,在41歲之前,他主要在仕與隱之間徘徊。官方是自願的,含蓄也是自願的;官方是不得已,隱瞞也是不得已;我積極熱情,我安靜自然。這種矛盾和糾結,既來自於社會的深刻矛盾,也來自於詩人自身儒道思想的碰撞。後半生以隱居為主,思想趨於符合道家的本性,成為隱逸詩人。但即使在這個時期,我們也不能忽視他的“金剛怒目”。他的隱居是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否定,體現了他追求人生價值的思想。換句話說,他用隱逸來保存自己的品格,也就是所謂儒家“獨善其身”、“見有道,無道則躲”等觀念的具體表現,是他高尚情操的宣示。退役後,他決心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也親自參加勞動,真正體驗到了“回歸自然”的快感,真誠、坦誠、徹底。這與壹些文人利用隱居來標榜自己的遠大理想,沽名釣譽,以此來擡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把隱居當成飛黃騰達的“南下捷徑”的行為大相徑庭。而且,陶淵明的隱居並不是壹種逃避。他總是著眼於現實社會,所以他的詩歌充滿了隱士的優雅,社會意義和歷史的沈重。這就是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的原因,也是陶淵明偉大人格的價值所在。東晉是亂世的終結,也是佛教盛行,推崇名士風度的時代。所以,陶淵明是壹個超越世俗的田園詩人。自唐代以來的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等,都對陶淵明推崇備至,深受其藝術創作和人生態度的影響。陶淵明的詩代表了“人的覺醒”,也就是說,人不僅要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很重要。當我們再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時,我們感受到壹種自由,從靈魂深處舒展開來。君子變通是對的,但要看勾踐、劉備、劉邦誰是誰,誰是帥,這是統壹全國、建立新政權的任務。他們的誌向是常人無法企及的,我們的毛爺爺也是這樣的人。七尺男兒韓信和關羽的身材如何?他們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為國家服務,更好地保護自己。此外,還有壹個非同尋常的群體,叫做隱士。1分兩種:壹種是歷盡天地滄桑,精通治國安邦之策的,壹種是亂世能治天下的,比如“諸葛亮”“司馬懿”。2:憂國憂民,才華出眾,用筆寫世間事。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嗎?《西漢二司馬,經濟南陽臥龍》壹文,並沒有說明文人的分類。陶淵明是後者。他的夢想是國家富強,人民安全,卻又不能不看到社會的黑暗。他只能拿筆當武器尖叫!我不認為他是弱者。相反,他很勇敢,用自己的方式反擊不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