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五四文學和革命文學的反對者是誰?很緊急,這是我們考試的內容。請幫助我,壹個窮學生。謝謝大家!

五四文學和革命文學的反對者是誰?很緊急,這是我們考試的內容。請幫助我,壹個窮學生。謝謝大家!

壹,文學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壹)文學革命的興起

“文學革命”於1917年2月正式提出。

1,源於新文化運動,是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

1919“五四”新文化運動(本質上是啟蒙思想,是壹個想使中國現代化的資產階級,旨在打破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專制文化的精神束縛)。五四精神是主觀的、人文的、啟蒙的、科學的。民主和科學是兩面旗幟。

新青年:1915 9月在上海創刊,當時名為《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第壹期發表了陳獨秀的《親愛的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早期發表的文章都是文言文。從1916開始,白話文的數量開始增加。第二本卷起來,改名《新青年》。1917編輯部遷至北京。1920年,編輯部遷回上海,成為上海* * *制作組的正式刊物。1923年遷居廣州,成為《中國* * *》官方刊物,瞿秋白主編。最後壹期發布於7月1926,前後發布63期。

最早的《新青年》是綜合性的文化批評刊物,是對青年人的總動員令。它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側重於“轉變年輕人的思想,指導他們的培養。後來主張文學革命的陳獨秀和胡適,就此發表文章和書信,初步宣傳了文學革命的理論基礎,也廣泛介紹了俄國等外國文學和歐洲文藝復興後的文學思潮。1918年5月,魯迅的《狂人日記》在第四卷第五期出版,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思想的開端。

主要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周作人、傅斯年等。(都是通曉中西,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知識分子)。

陳獨秀:《致青年》是新文化的宣言書。對年輕人提出六點希望:“自主而不是奴役”、“進步而不是保守”、“進取而不是退休”、“務實而不是虛偽”、“科學而不是想象”。

陳獨秀:論文學革命、新文學、新政治和新社會:要寫平民化、現實化、社會化的文學,廢除貴族化、古典化、山地化的文學。“嶽推倒了高雅的貴族文學,建立了質樸抒情的民族文學;說是推倒陳腐奢靡的古典文學,建設清新真摯的現實主義文學;據說是要推倒迂腐難懂的山地文學,建立壹個清朗通俗的社會文學。”只觸及文學形式,忽視人的內心和精神的變化,是它的局限性。陳獨秀主要以社會革命家的身份談文學。

胡適:《論文學改良》,闡釋文學進化論,呼籲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論文學革命的建設》提出“用民族的語言文學,用民族的語言文學”作為文學革命的目的。胡適主要從語言、形式等文學外部因素來談文學改革。

胡適(1891-1962):詩人、學者。1891出生於浙江績溪,1904留學上海,信奉進化論。1910考入清華學校留學美國管理學生。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農業、哲學和文學,師從崇尚實用主義哲學的哲學家杜威。1915獲得博士學位,1917畢業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哲學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65438年至0938年任駐美大使、國會圖書館名譽顧問、哈佛、哥倫比亞、加州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獲35個博士學位。65438年至0958年回臺灣省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壹生在文學、哲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周作人:人民文學與平民文學。認為新文學應該重新發現“人”,以幫助成人本性的健全發展。周作人從人道主義和文學與人的精神聯系的角度談文學改革。

2.受外國文學的影響。西方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入侵,大量譯作的進入,導致了文學在落後與先進的碰撞中變革。

胡適受歐美意象派詩歌的啟發,提出了“論文學改良”的思想。胡適和陳獨秀都受到西方進化論的影響,推動了文學的歷史進化論。

周作人從歐洲文藝復興中找到了“人的文學”的人道主義概念。

李大釗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出發,界定了後期革命文學的概念。

文學革命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大多有翻譯西方文學的經歷,西方文學的主題、創作手法和表達方式廣泛影響了早期新文學作家的創作觀念。

外國文學為新文學提供了養料和借鑒,為中國新文學樹立了榜樣,培養了新文學的讀者。然而,外國文學是在特定的時間廣泛進入中國的。由於時代對文學啟蒙的功利性要求和譯者對外國文學的不完全了解,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是片面和有限的。中國文學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是在匆忙中進行的,從古典到現代,從壹流作品到三流作品,金沙俱下,造成了外國文學對中國新文學影響的復雜性、豐富性和復雜性。(有因暴飲暴食和雜食而消化不良的傾向)

3.攻擊文革的人的特點是:胡適、陳獨秀、周作人、李大釗、魯迅。他們是在19年末到20世紀初。新舊民主革命交替,封建王朝瓦解,* * *交替。青年人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增強了,他們努力探索中國的新出路。他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古典文學對人的精神的封鎖和傷害,要求進行文學革命。這是歷史中間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道德良知的常識。

文學革命的進程

1,前期:(1917-1918)

1917 1、胡適的《論文學之改良》在文中提出了八件事:“言必有物,不仿古人,講求語法,不無病呻吟,不避俗套,不用經典,不講對偶,不避俗詞俗語”。大力提倡白話文。

1917年2月,陳獨秀的《論文學革命》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提出了三個原則:平民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社會主義文學。

2.後期:(1918-1921)

沈雁冰的《現在壹個作家的責任是什麽》和《新舊文學評論》,現在的文學應該是為生活(普通男女的悲歡離合)的文學,然後才會形成文學史上的生活化文學。

周作人:人民文學、思想革命與大眾文學。

李大釗《什麽是新文學》?新文學應該有深刻的思想、理論和堅定的信念。

瞿秋白在《俄國短篇小說序》中指出,文學必須是社會的反映,作家必須是社會的傳聲筒,並提出了文學的道路。重視文學的宣傳作用,認為文學的道路是與社會革命相結合。

李大釗和瞿秋白試圖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學,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影響了革命文學的進壹步發展。

(三)文學革命的內容

1.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實現了語言和文體的解放,解放了被禁錮了幾千年的文學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文學體現道,代表聖人思想),倡導新文學觀念(民族文學、社會文學、人文學、平民文學,在文學中恢復人的尊嚴,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學即人學”)。

3.註意吸收外國文學的影響。特別是註重吸收蘇俄文學的影響,傳播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影響了後世文學的發展走向。

4.創作方法主張以寫實(寫實)為主要方法。

(四)文學革命的成就

1,文言文的統壹:白話文取得了對文言文的勝利。

2.外國文學思潮的廣泛湧入,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生態環境,出現了大量新的文學社團,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的論爭逐漸興盛。

3.理論建設:提出新文學創作的新概念。

4.出現了壹批創造性的成果。

魯迅的《狂人日記》於2008年5月出版,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出版了冰心的《當妳孤獨無助可憐的時候》,許地山的《生命鳥》,郁達夫的《沈淪》,胡適的《嘗試集》,郭沫若的《女神》,王靜之的《惠之風》。

(五)文學革命的特點

1,理論預設,滯後創作;

2.功利是主要因素,審美是輔助因素;

3.反封建,以啟蒙為主,文學本身追求為輔;

4.語言和形式的變化是主要因素,而文學的內涵更新相對滯後;

5.它是不完整的。提出了文學革命的目標,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就是壹個實現其目標的過程。

(六)文學革命的意義

文學革命是中國文學從舊走向新的偉大轉折,它宣告了中國流傳幾千年的舊文學的結束和民族文學新時代的開始。

1,體現了思想解放和啟蒙的特點。文學革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國社會和人民的思想變化緊密結合,對封建制度及其整個思想文化體系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和否定。

2、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發展於五四前後,與政治革命密切配合,成為推動中國進步的重要力量。

3.它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文學和文化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文學從古典文學的語言和文體中解放出來,使中國新文學的現代化進程成為可能。中國文學的思想革命已經實現。中國傳統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產物,它以文學和道教為基礎,生長在儒釋道的背景上。現代文學是建立在個人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民主的基礎上的。

4.讓中國現代文學走向世界。中國現代文學廣泛吸收了世界文學的影響,從壹開始就與世界文學潮流融為壹體,成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五四新文學中“新”的含義;

新思想,新觀點,新主題,新內容,新人,

新語言,新形式,新交流,新團隊,新成果。

在“五四”文化啟蒙的時代氛圍中,啟蒙文學表現出強烈的功利性,包含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文學以啟蒙的重任進入了現代化的進程,啟蒙與革命的話語霸權造成了文學的排他性;對文學社會功利性的強調,演變為後來革命文學對文學與政治工具性的進壹步強化。

二,學校的群眾組織與文學論爭

(壹)文學社團的體裁

1,文學研究會:1921 1 10月4日在北京成立,1932解散。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成立的第壹個純文學社團,也是《新青年》之後第壹個倡導文學革命的團體。

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葉、茅盾等12人,成員200余人。

宗旨:“研究和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生活而藝術。

19世紀俄羅斯和歐洲的創作方法和現實主義傾向。

是文學史上的壹派人生。

主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荀刊》、《詩歌》等。

創作:描寫現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重視外國文學的譯介。促進了20年代問題小說的繁榮。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論爭,形成了現代文學中兩種文學觀念的互補。

批判鴛鴦蝴蝶派的遊戲娛樂文學觀,對於打破其對文壇的壟斷,擴大新文學的讀者地位和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誇大了文學的現實社會功能,過分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價值。

2.創造社:1921於6月8日在日本東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反帝反封建社團之壹。

主辦: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程、田漢等。在前期,還有馮乃超、楊漢生等。到了後期。

出版物:(1921-65438+)

1925後,洪水,文化批判,流沙,明星文藝等。

主張:前期強調為藝術而藝術,認為追求美是藝術的核心,在文學理論上主張自尊,註重個性,主張忠實表達“內在要求”,反對為生活而藝術,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傾向於歐洲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贊美文學創作的直覺和靈感。

1926後,部分成員投身革命活動,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從事並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建設。

創造社前後期的文學觀念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即使在同壹時期,也有含糊不清和矛盾之處。創造社的文學觀念和人際關系不是很和諧。

在倡導革命文學的過程中,由於受外國左傾思潮的影響,魯迅和茅盾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在理論和組織上,表現出更多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

1929年2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創造社早期文學作品豐富,成就很高。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聚會,徐誌摩、胡適等。1924年底,發展為新月社俱樂部,成員復雜,有文人,有銀行家,有政客,有社會名流。1933滅亡了。

發起人:胡適、徐誌摩、聞壹多、梁實秋等。本文主要探討新格律詩的創作,對新詩進行有意義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在形式上促進新詩的發展和繁榮。

崇尚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強調表現人性的文學的純潔性和文學形式的創新性。

4.絲綢協會:

絲綢協會於2007年6月1924+065438+10月17在北京成立。以周富源創辦的雜誌《絲》命名(主張自由思想、獨立判斷、美好生活),是五四運動後的重要社團。以魯迅、周作人為骨幹,成員有錢、劉半農、林語堂、孫伏園、。絲綢社崇尚散文,註重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形成了壹批“絲綢散文”,促進了現代散文的成熟,對其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絲社可以把《絲周刊》6月1924+065438+10月17出版到3月1930停刊的時間作為其存在時間。

屌絲社沒有嚴格的組織和宣言,更像是壹個以屌絲為核心的粉絲群體,在藝術見解和藝術追求上更具包容性和復雜性。但在辦刊宗旨和創作上有壹些壹致或相近的理念,如“提倡思想自由、獨立判斷和美好生活”,繼承五四新文化的戰鬥精神,主張積極的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把矛頭指向迂腐的封建禮教、落後的封建意識、僵化的傳統觀念、軍閥官僚的野蠻統治、虛偽的文風,積極倡導美好的藝術生活,主張思想言論自由。

《語絲》是現代文學史上第壹份以散文為主的文學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短小尖銳的思想,社會批判的雜文,雜文等。它繼承了五四的思想精髓,更加灑脫——“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力勸新生,盡力口頭攻擊舊的有害於新生的東西”。形成了壹種“屌絲風格”——推陳出新,縱情暢談,談古論今,不拘壹格。

“屌絲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說話隨心所欲,毫無顧忌”。(魯迅語)散文創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壹是以魯迅、周作人為代表的犀利明快的雜文;二是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默小品。

雜文寫作是語絲作家對現代文學的重要貢獻。* * *發表論文500余篇。成就最高的是魯迅。魯迅《蓋華集》、《蓋華集》、《正義集》和《三紀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發表在《語絲》上。這些散文鋒芒畢露,寓意深刻,體現了《語絲》散文的基本特征。魯迅的《野草》最初發表在《語絲》上。這首展現魯迅心路歷程的散文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散文詩。

周作人是絲綢社會散文中最成功的作家。

5.莽原社:1925四月在北京成立,因莽原周刊成立而得名。

主要推動者,如魏素元、向培良等,都是魯迅指導下的文藝青年。

6.未名社:1925成立於北京。創始人魯迅,主要成員有魏素園、

、李、等。以“坦率地說,誠實地說,忠於世界,展望未來”為他們的主旋律。主要是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俄羅斯文學。

7.淺草社:1922成立於上海。發起人林如吉,成員陳相赫、馮至。作品註重創作和內心世界的挖掘,充滿了苦悶、仿徨和悲傷。

8.沈重社團:淺草社團於1925年2月解散。同年秋,原會員陳相和、馮至在北京聚會,改組學會。他重視翻譯和創作,廣泛介紹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學思想和作品。他在創作中寫出了五四後覺醒但尚未突破個人生活圈子的知識青年的悲涼之聲,主要傾向於憂郁感傷。溶於1934。

9.湖畔詩社:1922成立於杭州。主辦人:應秀仁、潘默華、馮雪峰、王靜芝。他崇尚純粹熱情的詩歌創作,擅長抒情詩的創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出版的詩集有《徽風》、《湖畔》、《春之歌》等。

“我們對著湖笑,我們對著湖哭”——題記在《湖畔》扉頁上

10,人民劇社:1921上海成立於5月,有茅盾、鄭振鐸、陳大悲、歐陽予倩等有月刊《戲劇》,強調戲劇的社會作用,探討和傳播戲劇理論。1921該劇於10年6月停刊,協會解體。

11,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1922 11 10月成立,由周作人任主席,主要成員包括劉半農、沈、周作人、胡適等。它主要收集、征集和整理民歌。有壹份周刊雜誌《歌謠》。

(二)文學爭議

1.與復古派之爭:文學與白話之爭,新舊文學之爭。

當文學革命向縱深發展時,文學革命的倡導者、保守文人和復古派之間發生了壹場思想論戰。

為了使新文化運動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劉半農和錢在《新青年》上發表了《雙簧信》,引起了保守派的攻擊。林紓發表《論中國古代白話的興衰》壹文,公開反對新文學,北大教授劉、黃侃創辦刊物《國故》,討論國學,反對新文學。1919年,林紓寫文言小說《靜生》《妖夢》影射攻擊陳獨秀、胡適、錢,鼓動北洋軍閥出來鎮壓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領袖對保守文人的復古活動進行了堅決的回擊。蔡元培寫了《給林琴南的回信》,駁斥了林紓的惡毒攻擊。魯迅以自己的國粹觀生動地闡述了白話文的意義和價值。陳獨秀在《方誌罪狀答辯》中對林紓的指責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在新文學陣營的猛烈反擊下,林紓試圖借助軍閥勢力對抗新文化運動的夢想成為泡影。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復古派的思想徹底破產了。1919下半年,白話文刊物逐漸興起。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認白話文為“國語”,命令所有學校采用。

2.與薛恒學派的爭論

由於對外來文化思潮的選擇和認同,對時代發展的適應,對語言和文學本質的認識,對文化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新文學陣營內部的爭論也是壹場重視保守與創新的鬥爭。

1922,65438+10月,南京東南大學吳宓、梅光迪、胡顯素教授創辦《薛恒》雜誌,稱其宗旨是“研究學術,澄清真相,繁榮國粹,融新知,從正義的角度進行批判”,在具體的批判中全面否定新文學的創作。

薛恒學派以向中國和西方學習為榮,哲學上崇拜孔子和亞裏斯多德,文學上提倡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維護文言和舊體詩,反對白話文和新文學。人們認為,只有繼承傳統,才能建設新文學。認為“天理、人情、物從古至今不變,萬物不變”,新文學是“文學體裁的增加不是徹底的改變,尤其是革命”。

薛恒學派主張文化精英論,認為學術文化的進步只能依靠少數精英,指責新文化倡導的文化民粹主義,反對壹切激進的社會變革,包括文學革命。

魯迅、茅盾、鄭振鐸都批評過。魯迅發表《估計》、《壹是論》等文章嘲諷和批評薛恒學派。

3.與甲寅派的爭論。

1925年,時任北洋政府司法和教育局長的張恢復《甲寅》雜誌,改為周刊,以此為陣地抨擊白話文和新文學,先後發表《答宜》、《評新文學運動》、《評新文化運動》、《抨擊新文學和白話文》、《捍衛文言文》、《倡導“讀經救國”》等文章。魯迅、茅盾等人寫文章批評它。在進步思想界和新文學界的反擊下,甲寅派將歸於沈寂。

4.“多研究問題,少談主義”之爭(問題與主義之爭)

新文學中的辯論。1917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6月,胡適利用軍閥政府批捕革命知識分子的機會,編輯《每周評論》,取消刊物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內容,以特大標題刊登杜威的講演錄,發表《多研究問題,少談馬克思主義》,對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行攻擊和誣蔑。他聲稱李大釗在《新青年》上宣傳馬克思主義違反了他們“不談政治”的主權協議。李大釗在《問題與主義再討論》中批駁了胡適的改良主義觀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變革和革命改造思想。胡適還出版了《三題與主義》、《四題與主義》、《新思想的意義》,繼續鼓吹“壹點壹滴進化”的改良主義。李大釗等許多馬克思主義倡導者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強烈批判實用主義的反動本質。這場關於“問題與主義”的爭論是新文化運動中革命派與改良派、馬克思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分裂的開端。

從65438年到0923年,胡極力主張“整理國故”,開始背離五四精神。1924現代評論標榜自由主義,主張妥協。受到了魯迅等人的批判。

三,新文學的初步理論建構

(壹)胡適的白話文學理論和歷史文學觀

1.胡適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關註文學語言形式的變化。他在《文學改良芻議》、《建設的文學革命》和《白話文學史》中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認為文學的生命完全取決於用壹個時代的生活工具來表達壹個時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國今天需要的文學革命,是白話文代替古文的革命,是活字工具代替死字工具的革命。”(胡適《驅車上梁山》,《中國新文學叢書·建設理論集》,良友圖書公司,1935版,第10頁)

2.崇尚個人主義,采用現實主義,主張詩風解放。用西方少年血湯拯救瀕臨死亡的中國文學的命運。易蔔生稱贊西方的理想精神是溝通中西的橋梁。

(二)周作人的“人類文學觀”

1,以人道主義觀察、研究、分析人生問題。

2.文學是人。

3.文學是為了生活:人類文學。

4.文學散文(美國散文)的提出:從理論上確定散文的地位,將散文作為文體概念進行規範。

(3)李大釗、瞿秋白宣傳和介紹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重視馬克思的文學反映論,把文學當成現實社會革命鬥爭的工具。

第四,現階段文學的總體特征

文學的發展有三個階段:1917-1920:新文學的萌芽階段主要是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和理論準備,創作也屬於嘗試和驗證新文學的理論假設。造物貧弱。

1920-1926:在文體大解放、創作活躍的時期,現代文學的第壹批作家進入文壇,新文學以其創作成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並形成了壹些創作流派。創意熱潮。

1926-1927:創作文學的青年逐漸投身革命,創作沈寂。革命文學的理論建構為20世紀30年代革命文學的繁榮奠定了理論基礎。

具體特點如下:

(壹)理性精神

文學是思想啟蒙,成為改造社會、改造生活的工具,文學創作秉承五四科學民主精神。文學不再僅僅是雄心壯誌的抒情表達,它是個人表達氣質和抒情回應的工具。文學成為思想啟蒙和社會革命的工具。它開創了文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

(二)感傷情緒

歷史轉型期知識分子思考、仿徨、苦悶、孤獨的表現。是知識分子這個敏感群體尋求精神家園和價值的必然結果。是近代中國民族和文學進入歷史青春期前的躁動和焦慮。它反映了知識分子頭腦中動蕩的社會現實。

人是歷史鏈條中的中間物。知識分子具有歷史中介的意識。這就是歷史中間人的悲劇意識。

“這是血的蒸汽,是覺醒的人的真實聲音”——魯迅

(3)個性化

五四是個性解放和發展的時代,個人思想和國家命運是統壹的。

形成了個人風格:魯迅的沈郁,郭沫若的激情,郁達夫的自省,葉聖陶的平淡,冰心的美麗,周作人的沖淡,朱自清的清麗飄逸,聞壹多的深沈,徐誌摩的空靈,馮至的徐庶,廢名的默默無聞,李金發的怪癖,許地山的含蓄。......

文學不再是封建主義的工具,而是人類聲音個性化表達的精神產品。

文學表達了個性化的思想和普遍的人類情感的統壹。

創造力

探索精神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它借鑒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現代文學的許多創作手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西方現代創作手法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