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輕輕地離開了,
當我輕輕地走來;
我輕輕揮手,
告別西方的雲。
河邊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海浪中的影子,
心中蕩漾。
軟泥上的綠草,
油乎乎的,在水底搖曳;
在何康河輕柔的波浪中,
我願意做壹株水生植物。
樹蔭下的壹個水池,
不是清泉,而是天空中的彩虹;
在漂浮的藻類之間被壓碎,
沈澱出彩虹般的夢。
尋找夢想?舉起壹根長桿,
回到更綠的草地;
充滿星光,
在星光燦爛的地方演奏歌曲。
但是我不會放歌曲,
靜靜的是壹支送別的笛子;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我悄悄地離開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了;
我揮了揮袖子,
不要帶走壹朵雲。
11月6日
——————————————————————————————
(1)寫於1928 11.6,最初發表於《新月月刊》1928 12.08 10,署名徐誌摩。
詩歌欣賞
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6月至10月1922年,詩人曾在此求學。劍橋時期是徐誌摩人生的轉折點。詩人曾經來自《虎序》中的陳導:24歲以前,他對詩歌的興趣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事契約論的興趣。是何康河水打開了詩人的靈魂,喚醒了詩人被蟄伏已久的命運。所以他後來深情地說:“劍橋教會了我開闊眼界,我的求知欲是劍橋喚起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劍橋給我的。”(吸煙與文化)1928,詩人故地重遊。10月6日,他在南海回家的路上,創作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28年2月《新月月刊》第10卷第10期,後收入《老虎集》。可以說,“劍橋情結”貫穿了徐誌摩壹生的詩歌。《再別康橋》無疑是最著名的壹部。
第1節寫的是久違的同學離開母校時的萬千離別之憂。三個“溫柔”字的運用,讓我們覺得詩人仿佛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悄悄地蕩開了;而最深的情意,竟在浪潮中,成了“西天浮雲”。第2到6節描述了詩人在何康河上劃船尋找夢想。披著晚霞的金柳,軟泥上的綠草,樹蔭下的水潭,盡收眼底。兩個比喻相當準確:第壹個大膽地把“河邊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讓死氣沈沈的景色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溫暖宜人;第二是清澈的池水疑似“天上虹”,卻被漂浮的藻類碾壓後變成了“彩虹般的夢”。正是在《戀愛中的瘋狂》中,詩人如莊周夢蝶,對物和我都感興趣,覺得“波中美影蕩漾在心頭”,甘願做何康河柔波中搖曳的水草。這種主客觀相統壹的良好結構,既是妙手,也是心血;在第5和第6節,詩人打開了壹個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滿壹船星輝、/星輝中歌唱”、“歌唱、/但我不會歌唱”、“夏蟲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四句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猶如何康河水,壹波三折!而他那種在更綠的草地和星光燦爛中歌唱的瘋狂,並沒有實現。這個時候,沈默和沈默勝過很多情話!最後壹節對應第壹個循環有三個“靜靜”。來的瀟灑,走的瀟灑。袖子壹揮,抖掉了什麽?不用說了。既然已經劍橋涅槃壹次,為什麽還要帶走壹片雲彩?全詩壹氣呵成,是對徐誌摩“詩意人生”的最好描述。
胡適曾說:“他的人生觀真的是壹種‘樸素的信仰’,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是愛,二是自由,三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條件能在壹生中滿足,這就是他的‘樸素信仰’。他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實現這壹樸素信仰的歷史。”(《紀念許誌》
如果是這樣的話,詩人在何康河邊的流浪不就是這種追求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提倡藝術詩歌。他對壹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其是音樂美等詩學主張深表欽佩。他甚至說,”...只有當我們明白詩歌的生命在於它的內在節奏時,我們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真正趣味:無論妳的思想有多高尚,妳的情感有多激情,妳都得用它們徹底‘音樂化’(即詩化),才能獲得對詩歌的理解...”(《詩歌出版假期》)。
另壹方面,這首詩《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節兩三餐,不拘壹格,嚴謹,押韻嚴格,二四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蕩漾如漣漪,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聲音,又順應了詩人情感的潮起潮落,有著獨特的審美快感。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緩緩蔓延,頗有詩人“白袍薄郊島”的氣質。可以說,它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思想。(王川)
那是蟋蟀。
流沙河
臺灣省Y說:“在海外,當妳晚上聽到蟋蟀的叫聲,
妳會以為是妳在四川農村聽到的那種。"
那是蟋蟀。
鋼鐵的翅膀拍打著金色的風。
跳過海峽
靜靜地降落在臺北上空
落在妳的院子裏了
每晚唱歌
那是蟋蟀。
七月的時候唱的。
我是用唐式蟋蟀唱的。
我在《古詩十九首》裏唱過
我在木蘭的織布機旁唱歌。
我用姜夔的話說唱。
我聽說過它
我聽說過它。
那是蟋蟀。
我在山裏的驛道邊唱歌。
在長城的烽火臺上歌唱
在酒店的院子裏唱歌
在戰場的雜草中歌唱
孤獨的客人聽說過。
受傷的士兵聽說了這件事。
那是蟋蟀。
在妳的記憶中歌唱
在我的記憶中歌唱
唱出童年的驚喜
唱出中年的孤獨
把雕刻竹子想象成壹個籠子
想到呼叫器圍欄倒下。
想想月餅
想起桂花
想想掛滿珍珠的石榴果實
想起故鄉,飛黃葉。
想起野塘殘荷
想起燕南飛
想想田野裏成堆的幹草堆
想到媽媽叫我們回去加衣服。
想想那些偷偷溜走的歲月。
那是蟋蟀。
唱著歌穿越海峽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臺北的小巷裏唱歌
在四川的壹個村子裏唱歌
無論中國人去哪裏?
到處唱歌
比最單調的音樂還要單調。
比最和諧的聲音還要和諧。
凝結水
是露水
燃燒的光
是螢火蟲
變成壹只鳥
這是壹只鷓鴣
在想家的人心中哭泣
那是蟋蟀。
在妳的窗外歌唱
妳在聽
妳不見了。
我聽著呢
我在唱歌
妳應該猜猜我在唱什麽。
我會猜妳在想什麽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
蟋蟀審美意象及其組合藝術
江西王本誌
意象是滲透在文學作品中審美主體的審美思想和情感的客體意象。它是精神內容的“意”與物質形式的“象”的結合,是藝術家傳達情感、暗示思想的重要方式。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散文,是由壹組組審美意象按照審美規律組合而成的藝術整體。這些圖像可能很多,第壹次看的時候甚至會給人壹種雜亂無章,不知所雲的陰霾,但是如果我們壹直認真看下去。對這些混沌的意象進行整體性的解讀和復合,會發現它們各自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們組合形成的層次性、規律性的藝術結構,從而實現藝術家深入研究的思想、激昂的情感和獨特的匠心。
當代著名詩人流沙河的詩歌《那只蟋蟀》是壹部意象眾多、內涵深刻、組合巧妙的傑作。縱觀全詩,主要意象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首先,項星
向星在藝術作品中是壹個沒有明顯人性痕跡的形象,“向星是自然的”是壹種無聲的自然。它的構成似乎是壹個純粹的客觀物體,往往沒有明顯的象征或比喻意義。單個圖像是否存在似乎並不重要,但由許多單個圖像組成的圖像組卻有著深刻的含義。那蛐蛐裏有很多這樣的意象,比如詩經,古詩,木蘭詞,第二段姜夔詞。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其中任何壹個的增刪改都無所謂,但它們組成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意象群,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樣的歷史文化背景讓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此外,最後幾首詩裏還有驛道、烽火臺、天井、戰場、月餅、桂花、石榴果、殘荷、南飛雁、草垛、臺北小巷。四川農村,露珠,螢火蟲,鷓鴣等。都是這樣的意象,構成了詩歌最基本的意象單元,相當於作者抒情表達的細胞。
第二,形勢
景物,又稱意境,是由基本意象構成的整體,比基本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突破性,具有強烈的宇宙感、歷史感和生命感。《那是蟋蟀》第二、三、四、五節中的許多意象,形成了四組意象,即四個場景。通過這四個場景,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滄桑,河山的遼闊,母愛的偉大,團結的恒久。尤其是第三個意境,非常優美動人。詩人以兩個詩人回憶的方式,截取了壹幅非常典型的充滿濃郁田園生活的畫面,比如吃月餅、看殘荷、堆草垛等。,從而表現出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的美好,這說明每壹個中國人的人生經歷可能不完全壹樣,但孕育了我的家,養育了我偉大而深刻的母愛,這就是* *了。
第三,隱喻
隱喻是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方式構建的形象。它是藝術家借助壹定的藝術技巧,根據心靈對客觀形象進行重組或變形而創造出來的,使客觀形象成為心靈的載體。隱喻和象征意象因其巨大的暗示性而受到藝術家的喜愛。《就是那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這樣壹種現象。蟋蟀是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壹種小昆蟲。它也被稱為板球推廣或板球板球。它因其好戰性和翅膀摩擦產生的聲音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詩中的蟋蟀已經不是壹般意義上的昆蟲了。據穆夫先生的《中國新詩鑒賞辭典》記載,臺灣詩人余光中,抗戰時期曾在川北縣悅來場求學五年。晚上在窗前做作業,窗外經常有蟋蟀在唱歌。後來,他去了臺灣省。1982年6月,他寫信給流沙河說起此事,說:“我懷念大陸的河山時,腦子裏有江南,有閩南,有無限的四川。在海外,晚上聽到壹聲蛐蛐,會以為是在四川農村聽到的。”於是詩人流沙河感覺到了,寫了《那只蟋蟀》作為副歌。顯然,在兩位詩人的心目中,蟋蟀不再受時間、空間和政治的限制。它們可以溝通中國人從古到今以及海峽兩岸的感情,而誦經蟋蟀也成為了我們漢族的典範。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的獨角獸和諧的心跳,壹只小小的蟋蟀架起了兩位詩人之間、詩人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板球是我們民族同樣的心態,同樣的血脈文化,中華民族的情懷。這種感覺可能是苦澀而沈重的。但它是不可磨滅的,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
詩人楊煉曾說:“壹首詩的整體結構就像壹個‘磁場’,壹群雕塑...這是壹個振動場,每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相呼應並參與其中。”整個旋律或磁場比單個形象更重要,壹個形象只能在整個“場”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聰明的藝術家非常重視形象的組合,而板球充分體現了這種組合藝術的精致。
第壹層組合:意象組合:場景意象,即作者在主體部分的第二、三、四、五段中安排的壹系列意象。這些意象看似獨立,互不關聯,卻組合成四個意境,成為作者抒發感情的四個基本單位。
第二層次組合:四大場景的多角度對應。第壹是第2和第3款之間以及第3和第4款之間的對應。第二段從歷史發展縱向展開意象群,第三段從區位轉換橫向展開意象群。這兩段文字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對應互補,說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中國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第三段中的占星組是根據童年和中年劃分的。當童年展開時,電影組第四段按照海峽兩岸的空間展開,兩段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對應互補,說明不同經歷和地域政治背景的中國人也有相同的感受。其次,第二和第三節與第四和第五節之間有對應關系。第二、三節著重描寫民族的歷史和地域背景,第三、四節著重描寫兩位詩人的個人經歷和感受。因此,第二、三節與第四、五節相對應,形成了從客體到主體,從民族的宏觀到個人的微觀的抒情發展脈絡。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應,使詩人能夠將個體感受投射到民族文化背景上,從而放大和升華個體感受,更容易引起讀者的* * *
三級組合:四大意象最終由蟋蟀的比喻引出,使詩中眾多意象形成壹個有機整體。全詩每壹節都以“哪只蟋蟀唱在……”和“唱在……”開頭,所有意象都從蟋蟀的意象出發,再回到“蟋蟀”。詩人用“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來概括蛐蛐歌唱的意義。* * *的祖先、土地、文化,讓壹切都離不開中國人,中國人的心永遠是相思的。蟋蟀的叫聲,像流動的音樂,將全詩籠罩,自始至終彌漫著濃厚的情感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