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朝的思想文化措施有哪些?

元朝的思想文化措施有哪些?

經濟發展

【元代運河與航運路線】

元代的運河與航線

隨著蒙古的影響擴展到西亞,元代歐洲與中國的接觸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耕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建設和棉花的廣泛種植都超過了前代。由於水陸交通的暢通和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規模使用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紙幣流通體系,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元朝的商業也很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壹。

農業生產和勞役制度

由於長期戰亂,北方人口下降,大量農田荒廢為牧場。在內地先進農業經濟的影響下,元朝統治者逐漸摒棄落後的遊牧經濟和剝削方式,實行“以農桑為當務之急”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間,先設司勸農,後改稱司農司,並多次派大使到各地整頓農桑。元政府以不同的方式發行了《農桑集》壹書。

元朝實行軍政軍民兩用的墾荒措施。此外,還采取了許多其他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生產,例如興修水利。因此,各地的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元代棉花種植的逐漸普及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成就。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元朝基本沿襲了遼、金、南宋的傳統,從事生產的佃農的租佃關系仍然占主導地位。然而到了元代,佃農的地位下降了。

到了元代,上岸後仍有出口。他們還有壹個戶籍,叫驅逐和被驅逐。除非妳被釋放或贖回,否則妳不能改變妳的國籍。作為奴隸制的殘余形式,驅魔直到元朝滅亡才消失。

到了元代,土地兼並的趨勢繼續發展。隨著土地兼並的惡性發展,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危機迅速加深。

元代稅制主要包括征糧和納稅兩項。稅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稅和地稅;南方沿襲宋朝舊制,每畝征收兩稅。在北方旅行的有絲綢、白銀和工資條。在南方,有紙幣和銀包。

元朝的官吏是按照李嘉湖來組織的,如鄭方、李政、管滄、苦子等。還有修城、開河、築堤、運輸等勞務。元朝的官極重,對勞動人民的傷害很大。

手工業生產

元代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規模大,內部分工更細。官辦作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統治者。

元朝實行工匠制度。工匠還有壹個戶籍,叫工匠。元代工匠分為軍事工匠和官方工匠。此外,還有工匠。工匠的職業是世襲的,除非放生,否則不能脫離成員身份。

元代棉紡織業取得了突出的發展。在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推動下,松江烏泥井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與此同時,絲綢業也有了壹定的發展。其中杭州等地的私人絲織作坊在元末達到較大規模。

元代的制瓷業有了新的發展。景德鎮是中國最大的制瓷中心,產品精美,其中以青花瓷最為著名。其余如龍泉窯、鈞窯、定窯等繼續發展,其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外,元代的采礦、冶金、造船和印刷業也取得了壹定的成就。

商業的發展

元朝的大都市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許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其他重要城市多位於水陸交通沿線,其中運河和長江沿岸的商業城市進壹步發展,如揚州(今江蘇)、慶忌(今江蘇南京)、平江(今江蘇蘇州)、杭州(今浙江)。此外,沿海的廣州(今廣東)、泉州(今福建)、福州(今福建)、溫州(今浙江)、清遠(今浙江寧波)都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元朝沿襲前代的專賣制度,從鹽、茶、酒、醋到農具、竹木,都納入專賣範圍。最重要的是鹽。元政府還設立了海運促進司,嚴格控制海外貿易。

元世祖已經發行了壹系列的銀元紙幣和人民幣紙幣。後來幾代元政府改變鈔法,鑄造銅錢,但都沒有持續多久。元末紙幣濫發,導致紙幣貶值,社會矛盾激化。

臥陀最初是由中亞貴族出資,由商人經營的商業組織,即商隊和合夥人。我們放出去的高利貸,叫我們出的錢。元朝時期,錢糧泛濫,元政府還設立沃托所和沃托總務署,牟取暴利。

海運的利用與大運河的疏浚

元朝為了滿足大部分城市的糧食和物資需求,除了陸路和運河運輸,還開辟了海路。運費成本低,最後還是很看重的。

元朝修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始建於隋朝,元朝增補)。其中主要有濟寧(今山東)至東平(今山東)的濟州河、東平至臨清(今山東)的匯通河、大都至通州(今北京)的通惠河。如今,它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編輯此段落]

科學文化

【竇娥的委屈】

對竇娥的不公正

令世人矚目的是,在元朝近百年的發展中,文化藝術尤其是元雜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元本和朱功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各種曲種和技法的發展成果,達到了壹個高峰階段,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著名作家如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已經成仙了。壹大批優秀作品,如竇娥的《冤獄》、崔鶯鶯的《西廂記》等,在戲劇和文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對後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雜劇現存作品約150種,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

詩歌、書法、繪畫也有了較高的發展,湧現出壹批書法、繪畫、詩歌大師。趙孟頫師從王羲之學習書法。圓而美,人稱趙體。詩和畫都很優秀。元好問是著名的詩人和批評家,有許多傳世之作。蒙元文化是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階段,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元時期,中國的疆域橫跨歐亞廣大地區,多民族的大壹統局面,使得文化的發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廣闊的內涵。中國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蒙古族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匯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升的時空。

在政府的支持下,科學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政府組織的壹系列大型天文觀測活動,使中國在許多天文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地理方面,《大元統壹誌》是中國第壹部官方誌,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官方誌。元代編纂的地方誌有160種,多於宋代。元朝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對黃河源頭的實地考察。在農業技術和農學推廣方面,南北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許多農作物得到推廣。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推廣。農業部編輯的《農桑提要》是我國古代政府為指導全國農業生產而編纂的最早的綜合性農業書籍。陸明山的《農事提要》和桑葚的《衣食》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書,王鎮的《農書》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研究民族農業的農書。在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的基礎上,元代又發明了金屬活字、輪排字和彩印。此外,元政權還十分重視醫藥、造船、制陶和水利。創造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它推動了中國多元壹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統治者經過70多年的征服國內外的戰爭,先後消滅了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壹,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共存得到進壹步肯定。春秋以來,中原地區形成的“夏邑”理論強調“尊夏邑”、“變夏邑”的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礙。例如[2]在史學界很有影響的“正躍”論,主張“四夷不可正統”,將中原政權中的北方民族與“賊”、“篡位者”並列入非正統序列,實際上是排斥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由於元朝也屬於中原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需要試圖扭轉這種傳統觀念,以確立其地位的合法性。在編撰《遼史》、《宋史》、《金史》時,三大歷史都城的長官、中書右丞相脫穎而出,獨斷專行地說:“三國不同於正統,各與其年號有關。”然後討論者休息。此舉結束了遼朝滅亡後長達200多年的“正統”之爭,同時在中國史學史上第壹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概括的:“這壹決定確定了對三史壹視同仁的基本原則,符合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的客觀現實和遼金宋三代互不相關的歷史情況,所以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它加速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文化政策給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現象。蒙古文字產生於這壹時期,壹直沿用至今。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第壹部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構成是最復雜的。元朝也是中國統壹王朝歷史上第壹個使用多民族語言的朝代。《遼史》、《宋史》、《金史》是多民族史家編纂的二十四史中唯壹的史書,也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正式為三個朝代修訂的史書,為後人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被翻譯成蒙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教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第壹次出現了經中央政府批準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子部和回國子部,蒙古、契丹、女真、色目人中湧現出壹大批中國作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壹步向中原社會傳播,藏傳佛教在中原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中,各民族的交融也進入了又壹個高潮。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合到蒙古、漢族等周邊民族中,壹個嶄新的民族——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對於元代各種文化的和諧共存,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壹的多立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

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歷史上出現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國文化多元的現實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四海為家”、“天下壹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壹體的格局在大壹統的環境中成為現實。

兼容並包的務實文化政策促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中國大多數封建王朝相比,蒙元時期的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兼容並包,二是“不重虛言”。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元代的文化環境呈現出兼容並包、實用主義的特點。

蒙元兩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唯壹壹個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朝代;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朝代,目前也沒有發現元代人因為言論而遭遇不幸的例子。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只有明清的十分之幾。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壹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當時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國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大概是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特有的文化現象。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和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元曲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如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有學者認為,元曲在元代的誕生和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放寬,“使社會思想擺脫了傳統規範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壹步提高。到了元代,孔子被封為“大成功之王、聖人”,這讓他的名聲達到了無界的程度。孟子等著名儒生也獲得過崇高的稱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設立了保護知識分子的“儒者”階層,“願為徒者免於各種雜務”。元代的民眾教育超過前代,書院達400多所,州縣學校最多時達24400多所。關於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評價如下:“論元不過百年。.....如果以漢高、唐太宗為起點,以漢唐百年為終點,以清世祖之論為終點,以20年前的乾隆為終點,不考慮20年後的乾隆,漢唐清代的學術繁榮將超越元代!”但元代儒生也受到歧視,甚至民間有“九儒十乞”的說法。

務實精神促進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有更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朝相比,元朝的務實文化精神是非常顯著的。元朝開國元勛忽必烈主張“應天者誠,救民者實”,強調“務要實,不可虛言”。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科舉空,我不取”,廢除科舉制度,強調人才選拔,而不是簡單的“以文取勝”

從中國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元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朝代是唐朝和元朝。但如果從對外影響、國家數量、國際地位的角度來比較,唐朝和元朝是無法相比的。優惠的貿易政策,暢通的貿易路線,富饒的國家,美麗的傳說,這些都讓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商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成為國際化城市,泉州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貿港口。旅行者、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通過陸路和海路來到中國。他們中的壹些人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中的壹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來自波斯、伊拉克、亞速海、李亢、敘利亞、摩洛哥、朝鮮、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意大利、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國家。回國後,壹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正是這些遊記,讓西方人第壹次全面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壹個文明富裕的中國真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熟悉。學界普遍認為,凱爾·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創造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從海路抵達非洲海岸,陸路直達西歐,統壹的環境為國際和地區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歷史上曾說“適者千裏,在家;萬裏如壹鄰”。在大量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的認識更加清晰,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多是親身經歷。比如王大元的《島略》壹書中,對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南海的史實“皆以身訪,以目耳聞,傳說之事不載”。書中記載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山川河流、氣候物產、民風民俗、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這些大多是前人不知道的。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記》《北使筆記》《西使筆記》《鎮臘風土筆記》《異域誌》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的熟悉和廣闊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