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生於民族危亡之秋,成長於動蕩艱難的歲月。我生活中有兩個愛好:閱讀和旅遊。半個多世紀以來,他遊歷名山大川,飽覽名勝古跡文化聖地,走遍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全國各地,經歷教書、放牧、住牛棚、政治風暴等。他勤奮好學、善於思考的習慣使他對生活、社會和自然有了深刻的理解。有時候半夜,他會為了壹句話,突然披著衣服起床,提著燈籠寫下自己的想法。他研究了大量文獻,收集了各種信息。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他看到世界上暴力犯罪猖獗,全球腐敗橫行,利益爭奪導致戰爭。他深刻認識到,在壹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平的國家和地區,振興民族、加強法制至關重要,但這遠遠不夠。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提高人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他根據自然、人類、社會的規律,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借鑒古今中外文明成果,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哲學、政治、歷史、經濟、社會學、文學等學科相結合,嘔心瀝血,寫出了壹部集智慧與獨創性於壹身,以凝練典雅的現代古文和當代觀念與時代精神於壹身的奇書——《新道德經》。全書* * *壹萬余字,分三章,分別是分體、治國、理政。揭示真諦,明事理,析禍福,談治亂,究窮,辨盛衰,批判當今世界的弊端,闡述天下治國之道。是人生的指南,也是治國的座右銘。被著名作家柏楊先生譽為“句句是真理”。該書在1994淮海文慧節發表後,被《新華文摘》、《散文選》等國內多家有影響力的報刊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的手抄流傳,有的教子背誦,被國人譽為“五四以來對人生問題最精辟的警世之作”。
該書超越了意識形態與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的劃分,探索了人類生存的普遍規律。既吸收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又註入了新的時代內容。是當代人新的管理理念和生活指導的百科全書。是作者在更大範圍、更高視野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對儒家入世精神等內涵和精髓的繼承、超越和發展,對儒家中的仁、義、善、惡、名、實、利等共同命題的延續和全新闡釋;吸收了法家的依法治國思想,進壹步探討了法制與道德建設的關系;它借鑒了墨家的樸素、躬行、“非攻”思想,道家的退讓與妥協、平衡與和諧思想等。乍壹看屬於傳統文化,但稍加品味,又屬於當代人。它提出了“生命不朽論”、“生命價值轉化論”、“無欲即無道、無作為即無德”等理論:尊重人的正當欲望、三類欲望及相對不同的對策、“道德核心論”:誠信是壹切美德的基礎和核心、德法關系、求同存異的哲學基礎、“勢”的分類、“度”的重要性、 愛情是有條件的交易的理論,友誼的分類,人類生存資本的理論,命運的存在,對名利的綜合理解,幸福的根源,人類發展的九大法則(生存,幸福的根源,幸福的根源,幸福的根源,幸福的根源,幸福的根源,因此,這本書沒有時空的限制,也不是針對壹個國家,壹個地區,壹個民族, 壹種宗教或壹種信仰,不過是全人類和全社會的普遍法則,適用於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和任何信仰。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在給王先生的信中說:“我願盡我所能把中國的這壹智力成果介紹給世界,因為我相信它可能對全人類的未來有很大的好處……”。內蒙古自治區壹位80歲的達斡爾族鄂威教師說:“新道德經對人生的理解很深刻,哲理很深刻。寫得很棒,看了受益匪淺。它可以作為李家始祖李二寫的《道德經》流傳千古。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所長李京生:“這本書壹直在麗江文化人中間流傳,讀過的人都驚嘆於作者的智慧和哲學思想。“河南鞏義何曉莉村主任、集團董事長張把這本書列為這個村的學校、村民、企業的必讀之書。特別是該書抄本的特點,寥寥數語,思想深刻,壹針見血,至今。並不是對某個話題的系統全面的論述,所以要全面理解這本書,不能斷章取義。在藝術風格上,王先生在寫作中運用了古代漢語的句法,但在保持和追求古代漢語的古樸典雅、精致凝練、比喻生動的同時,通俗易懂,不艱深難懂。兩千五百年前有老子的《道德經》,兩千五百年後有當代新的具有人文主義哲學特征的《道德經》,摒棄了前人的抽象思辨,視野更開闊,有形可操作。是從總統到國王再到老百姓的必讀之書!是弘揚炎黃文化中華文明的傑作,是跨世紀之作!肯定會影響現在和未來的幾代人。它不僅是中華文明中壹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
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碑刻藝術
王先生的碑刻創作是思想性藝術性的結合,可以說是在另壹個領域為東方文明和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石碑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長河中,記載了歷史事件、人物、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客觀反映了當時的文明。比如瑪雅石碑的發現和解碼,讓現代人了解了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瑪雅人的文字、宗教、天文和歷法,了解到瑪雅不是壹個單壹的王國,而是許多對立的小國和城邦的組合,豐富了人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我國西夏碑的發現,讓我們認識了世界上已經消失的西夏文字和歷史,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內涵。碑碣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某壹階段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文明的標誌,是前人對後人的指示和囑托,是後人的重要歷史文物,在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來,石碑就受到極大的珍視,尤其是在當代,許多國家都立法保護石碑。
立碑記在盛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地方為了恢復當地的名勝古跡,發展旅遊景觀,已經邀請文化人為當地的標誌性人物或歷史古跡寫下筆記,為後人立碑。這不僅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在眾多的題跋作家中,李鐵成先生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作家之壹。被稱為“南方的魏明倫,北方的李鐵成”。20多年來,他從歷史的角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從事碑刻創作。從內容上看,從炎黃皇帝(他的《祭記》編入2001高中語文課本),聖賢聖賢,文學巨匠,社會賢人,普通百姓。從體裁上看,有墓誌銘、詩詞、書畫。在書寫風格上,有真正的草書線條。先後撰寫和撰寫了《軒轅黃帝碑》、《孔子碑》、《雷祖碑》、《詩人杜甫碑》、《鄭三公碑》、《韓昌黎先生贊碑》、《劉禹錫碑》、《唐代詩人李尚格碑》、《司馬光碑》等十余部重要碑誌。由於中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重要歷史人物輩出,在中國發展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王先生的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並親自創作了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的碑文,使他成為自古以來的第壹人。特別是他是唯壹壹個把碑文創作和文字創作結合起來的人。王先生所創作的碑文,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書法的藝術水平都達到了經典的境界。已出版的《軒轅黃帝碑》和《孔子碑》就是有力的證明。
矗立在黃帝故裏的軒轅黃帝紀念碑,歌頌了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開辟“千古統壹之基”、傳播“千年文明曙光”的豐功偉績;號召今天的人們“同心同德,* * *為民族復興作出巨大貢獻”,“代代相傳”,“* * *照耀我們的祖先”。2006年,全球億萬華人矚目,56個民族重聚中原。在“徐兵年黃帝故裏祭祖大典”上,來自全國各地、省內外的領導和前來參加祭祖大典的海內外嘉賓,看到“軒轅黃帝碑”,無不贊嘆和敬仰。對海內外華人了解炎黃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振興民族經濟,弘揚民族精神,繁榮民族文化,創造和諧世界起到了有益的作用。2007年中日文化交流協會成立50周年之際,王先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應邀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訪問日本。當時孔子紀念碑剛刻好,王先生帶照片給日本朋友,受到贊揚和尊重,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為弘揚日本傳統文化,增加中國“軟實力”做出了貢獻。《孔子碑》出版後,將和王先生的其他碑文壹樣,代代相傳,成為後人寶貴的文化財富。
孔子紀念碑於2006年3月建立,以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中國自清末宣彤、辛亥革命1911以來,壹直沒有專門為孔子立碑全面介紹其事跡、評價其貢獻。孔子紀念碑目前在中國尚屬首次。鐵成先生滿懷激情,用古樸凝練的詞語,蒼勁有力的氣勢,書寫了孔子的題詞。本文簡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教育、政治、倫理和哲學,充分評價了他對中國文化和民族成長、對世界文化和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同時,結合當代國際形勢,指出“科技興,而戰則禍,商業興而貧富不均,頻繁往來則疑...所以,在1988,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異口同聲地呼籲:21世紀,人類要向孔子學習智慧,向他人學習。本文指出了孔子思想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後人研究當代歷史留下了重要的材料。他的文筆雄壯、豪放、厚重;濃郁醇厚,韻味十足。他為河南鞏義的王新集團撰寫了《振興的故事》,熱情贊揚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新農村的繁榮景象,總結了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和衰落的規律,提出了“天道不濟貧,因振而興”和“天道不濟富,因德而續”的觀點,對新農村建設具有警示意義,這八個字也可以成為今天的格言警句。王先生還創作了大量描寫普通百姓言行的碑刻。王先生的題詞作品有意識地創造了壹種古樸凝練、韻味十足、典雅雋永,又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風格,盡量避免艱深難懂。
王先生既了解歷史,又從中挖掘現實思想,還抒發對自然的感悟,啟迪人生。《中原山水碑》以蒼勁的筆觸和豪邁的激情謳歌了原始形態的勝利,富有人性。嵩縣天池山崖上的石刻《忘憂石》,讓人明白了“脊梁渾圓,無聲無息,與世無爭,洪水驟來,不動聲色,忍讓渡過難關”的人生哲理。伏羲山“臥龍臺碑”是他寫的《沁園春》詩碑。在壹塊5米、3米高的巨大白色花崗巖上用金色書寫的草書,醒目而豪放,呼喚“與鷹鸛競傲遊”“熱情如火,守望在後,獨立自主”,既賦予自然文化內涵,又激勵遊客奮發向上。在中國最古老的巨柏松陽書院兩位將軍的詩中,有歌曲傳唱給世人:“盤古亂開天河,伏羲曾巢於其中”,“漢武驚呼將軍”。“天下自古新陳代謝,江河不息。這棵樹是綠色的,生生不息的,中國的英雄主義永遠不會消亡。”激昂的詩詞與奔放的草書相得益彰。
用書畫表達生命感悟的哲學思想
王先生的書法藝術,集王先生畢生的學習和修養於壹身,是晉唐之源,是顏劉之宗,又有自己的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對自己的書法要求很嚴格:不想做人,想和自己壹樣;我不想把老虎畫成貓,我只想表達我真實的本性。先生楷書《軒轅黃帝碑》《孔子碑》厚重飽滿,中心飽滿,顯示先生功力深厚。點穴法或隱或露,或方或圓,或揚或抑,環顧四周,上下傾斜,靜而動。豎為中流砥柱,大浪打不動;似堂似亭,氣勢磅礴。結構的穩定性是有風險的,有壹定程度的約束性、嚴謹性、莊重性和靈活性。整個碑體的書法給人壹種醇厚、健康、優美、婉約的深刻感覺,獅伏於虎中,巍然屹立,氣勢磅礴。特別是碑中反復出現的“子”、“兒”、“氣”、“誌”、“葉”等字,或胖或瘦、或扁或長、或坐或臥、或站或走,形狀各異,筆法多變,色彩斑斕。隸書的《振興門記》、《雷祖碑》吸收了泰山石谷、《張遷碑》、《西夏頌》的營養精華,創造了自己的筆法,更顯雄奇壯闊。王先生用行書寫的《中原山水碑》,有很強的劉感,也蘊含著美,寫得灑脫自然。環翠玉的《臥龍臺》和松陽書院的《白石北將軍》的草書,瀟灑奔放。點就像空中落下的石頭,或者像趴在樹枝上的小鳥;垂直如懸崖瀑布,勢不可擋。臺詞老辣,充滿生活張力。字正腔圓,意思通透。彼此相融,整個故事就和諧了。其書風清新蒼勁,有乘風破浪之勢;用筆灑脫飄逸,宛若從雲端飄來的風。轉折處洋溢著敏捷的才華,生成在筆下充滿激情。他把草原的空靈意象,山峰的險峻特征,建築的立體空間,音樂的節奏旋律,生命的活力,自然的和諧共存,哲學的理性思考,都寫進了書法。陳先生盛贊“詩人故裏鞏義三聖碑”:“書法功力極深,萬人有備,體現文章詩詞,為祖國山河增光添彩,使人肅然起敬”。
王先生壹生熱愛自然和藝術,從青年時代就利用假期四處旅遊。當時他的經濟條件還難以購買攝影器材,所以他用畫作記錄下自己所看到的。他畫的內容多是山水田園風情。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表現在他四十多年前描寫家鄉風光的作品中。六七十年代以前,我的家鄉很美,白鸛綠鴨戲水,魚蝦蟹爭壹遊,水車磨坊吐雪。河兩岸,楊柳倒掛,山谷開滿櫻桃。春天櫻花芬芳,秋天西紅柿香甜。漁民撒網捕魚,農民在田裏勞作。因此,王先生的繪畫不僅表達了和諧生活的思想,而且成為今天研究原始地貌的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史料。
詩詞歌賦寓意深遠,品格高尚。
王先生的壹生跌宕起伏,但他仍然誌存高遠。他的詩的主題和韻律,是屈原心靈的記錄,也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表現了他的特立獨行,或憂國憂民,或憤世嫉俗,或冰天雪地的自制力。
讀他的詩,常常會產生唐吉訶德虔誠、鬥風車、敦煌壁畫中舞蹈的形象,執著在大氣中充滿靈動。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陷入時代災難的時候,並沒有泯滅童心,而是“摘春色染昆”。王先生的詩是對正義的張揚,對邪惡的鞭撻,對朋友的關愛,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然的贊美,無不流露出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這些感情時而傾吐,時而哀嘆,時而呼喊,時而歌唱,真是酣暢淋漓,感人至深,表現了作者淳樸的人格和不做作不矯飾的節操。所以先生的詩和其他人的特點,不是隨便幾句話就能概括的。他是自然之子,自然與自然和諧,無限依戀;他是壹只受傷的丹頂鶴,壹邊啄著流血的傷口,壹邊欣賞著鳥兒;他是壹個有崇高理想的人,隨時準備為李殊服務;他是壹個仁慈的人,同情人間無盡的悲傷和不幸;他也是壹個有品味的智者,洞察人生哲學;畢竟他是壹個夢想家,總是對生活有著美好燦爛的憧憬,總是活在夢裏,而且非常虔誠,這是他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模糊的不毛之路無人來,處處陽光如毯”(《山谷》),大自然的別出心裁,來自作者生活中的深深熱愛。“春夢淡風輕,花前獨坐晨”(《花前獨坐》),“滄桑反復時,入人心者為神”(《解州關帝廟》),這種詩意的意境充滿了情、理、義、靈,是發自內心的,不僅是對世界的,也是對時空的。《在鷺鳥山莊》和王誌煥的《但妳上壹層樓,眼界就開闊了三百裏》,相映成趣,富有哲理性,內涵豐富。體現了詩人洞察社會、關註民生的樸素思想。“笛聲驚夢者,輕風細雨過中條山”(《在雨中騎過中條山》)描寫中山村煙雨蒙蒙,雲密輪馳,谷中笛聲驚醒車中夢者,醒來中條山詩情畫意,風雅不讓古人。已故著名詩人蘇錦三說,蘇錦三先生的詩是“頌物懷心”,有真情實感。對事物的吟誦也是懷舊的,融合的,所以才能動人。陳先生說:“王先生的詩歌作品思想深邃,格調高雅,能使人超脫世俗,進入崇高境界。先生的詩詞真的是唐宋不讓古人,令人敬佩。“尤其是讀了充滿情與義的長歌先生,感受到了屈原先生和宋玉致先生的情懷,想到了曹植的妙筆;我看到了我老公全身心投入時那種悲傷又快樂的表情,聽到了他伏案寫作時那種如雷的聲音。正如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發自內心地感嘆李先生的思想和文采:“李先生的文采和思想境界可與古人相比,可謂中國當代文學的典範和優秀文化的代表”(《中原山水賦》序)。
古典詩詞,高雅至上,得不到非高尚情操的支持,得不到不清新原創的人的認可。《李鐵成詩選》出版後,贏得了讀者的強烈關註和好評。我選了幾首描寫自然風光的詩,也選了幾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描寫同樣內容的詩,都是沒有署名的放在壹起的。請學古詩詞的朋友選出最好的,居然挑了鐘老師的。正如河南省文聯原黨組書記吳在書面談話中所說,“能延續唐宋風格的,是先生。”散文家、翻譯家、河南大學教授劉炳山先生說:“讀這些詩,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李賀的影子。”
戲曲的修辭是創新的。
李鐵成先生發表了大量的戲劇詩歌和戲劇評論文章,近年來還撰寫了《陳素真傳》。在戲劇理論方面,他的《戲劇意境、戲劇人物、戲劇風格論》是中國戲劇史上第壹次將中國戲劇分為二十個人物,即“二十四種戲劇品”,富有獨創性。
王先生壹生中從未創作過像其他人壹樣的作品。他的作品少而精,內涵廣泛,理論和意義深刻。都是人生感悟智慧的結晶,既能告知人又能實用。特別是王先生的《新道德經》壹書,不僅是壹部面向世界的大戰略,更是壹部思想寶庫。所以,它不僅屬於王先生,也屬於華夏子孫,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