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分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時,基督教也分為東正教和天主教(也稱天主教會或羅馬天主教)。16世紀神學教授馬丁·路德撰文痛斥教皇販賣贖罪書的惡行,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提出了信仰救國論,分裂天主教,建立新教。這壹事件引起了連鎖反應,許多西歐國家也脫離了天主教的控制,建立了其他派別,如聖公會、路德教、改革宗、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現在基督教泛指新教)等教派。
敬畏主,愉悅心靈,給予快樂,喜悅和長壽。敬畏耶和華的人,終久必蒙福;在他彌留之際,他將受到祝福。
(參考尼西亞信經)。雖然有三個教派,但基本教義是壹樣的。也就是上帝的創世論,原罪救贖的天堂地獄論。
《聖經》由《舊約》和《新約》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
他們所信仰的“神”或“神”在本質上是獨壹無二的,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靈)三個形象。案件不能混淆,屍體不能分割。
2.基督教歷史。基督教壹開始只是壹個沒有自我意識的猶太教派,其成員偽裝成真正的猶太人。從L世紀中葉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非猶太人被基督教社會所吸引,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義、組織體系和禮儀。就這樣,到了2世紀中葉,基督教社團已經從最初沒有自我意識的階段,發展成為思想上和組織上獨立的基督教會。基督教形成的歷史包括從壹世紀中葉到五世紀這壹時期。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現實末世論階段(壹世紀下半葉)、遷就階段(二世紀)和羅馬帝國爭奪主導權階段(三至五世紀)。1,末世論在現實中的階段這壹時期,基督教並沒有切斷與猶太教的聯系。因此,可以稱之為猶太基督教階段。原始基督教是猶太教中主張彌賽亞降臨論和末日論的壹個教派。他們期待世界末日,期待新的世界秩序的出現;他們堅決拒絕接受現有的訂單。這場運動的社會基礎是被奴役和流離失所的人民,其根源是對民族和社會的壓迫。啟示錄充滿了仇恨和復仇的欲望。2.住宿階段世界末日還沒有到來。相反,在二世紀,羅馬社會相對穩定。在這種形勢下,在基督徒的情緒中,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希望正在逐漸消退;而是壹種在現實世界中求生存、遷就秩序的生活態度。但它並沒有放棄世界末日不可避免的理論,末日論仍然是基督教教義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福音書不僅繼續要求基督徒等待世界末日,並說服他們世界末日不遠了,而且強調“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馬太福音24:34,凱爾福音8:30,路加福音21:32)。這種觀點在基督教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壹直保留到現在。在基督教容納現實世界的時期,教會作為壹種組織體系也應運而生。這壹時期也是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完全獨立出來的時期。基督教不再要求遵守宗教規則,包括割禮,但也在儀式和習俗上斷絕了與猶太教的聯系,如將安息日改為周日,逾越節改為復活節。這壹時期是基督教建立禮儀的關鍵時期。洗禮和聖餐是基督教儀式的基礎。3.4世紀初,當羅馬對基督教的鎮壓顯然是徒勞的時候,帝國的統治者開始意識到任何強行摧毀基督教的企圖都是不現實的。而要有效控制帝國,首先要和基督教會保持和平。隨後,繼311年的《寬容令》之後,君士坦丁和李希尼於313年頒布了著名的《米蘭令》,宣布承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從此,羅馬統治者開始大力扶植基督教,並逐漸將其變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392年,狄奧多西壹世頒布法令,禁止在任何地方向異教神靈獻祭,同時規定基督教是唯壹合法的宗教。因此,這壹年被普遍認為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開始。
3.西方中世紀教會擁有如此大的權利有很多原因。沒有整理過,隨便打。個別人名和地名可能有誤。抱歉:
首先,教會的組織結構:
宗教上,因為需要有人對諾斯替等異端做出最後的決定,教皇的宗教地位直線上升(古代基督教的五大城市安提阿、耶路撒冷、亞歷山大都被* * *,君士坦丁堡被冷落,羅馬因為羅馬法帶來的強大理性思維,在宗教地位上占據了主動)。
其次,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變化:
軍事上,西羅馬帝國最後幾年,歐洲蠻族(指日耳曼人)多次入侵意大利,羅馬無力抵抗。反而是教皇出面幹預(日耳曼人在中亞很受歡迎,雖然有點異端,但教皇在他們那裏還是有發言權的),利奧利奧壹世也曾經讓即將大屠殺的蠻族撤退。最終,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加強了梵蒂岡的力量——它不再有黑手了。7世紀* * *勢力崛起,壹度隔著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東羅馬帝國最終覆滅。但是西歐的教皇團結了大量的歐洲國家,抵抗了* * * *的入侵(忘了那壹年,732好像是...稱為杜爾之戰),因此教皇的凝聚力直線上升。
第三,教皇倡議獲得的權利。
教皇的地位很高,更何況通過君士坦丁禦令的偽造條約,伊西多爾的敕令集擁有極大的權利,並且合法化。而且自從法國國王佩平給了教皇土地,教皇就擁有了大片土地,包括期間耕種的農民。換句話說,教皇從精神統治者變成了世俗統治者。公元800年(這壹年很好記“靈之年”),教皇主動為皮聘的兒子查理加冕,稱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更是雪上加霜。皇帝不當,教皇說了算。但教會裏流行壹種說法,皇帝是世俗管理者,教皇是精神管理者,精神管理者管理精神世界,“影響”世界。“影響”這個詞很微妙,也很赤裸裸。
第四,社會制度導致的民族主義不強。
首先,中世紀人民的民族主義是軟弱的。封建主義要求每個附庸對他們的主人負責。沒有強大的中產階級,上層貴族直接占有土地。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政治松散,信仰統壹的大主教區自然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對了,中世紀教皇手握三大法寶:驅逐皇帝的宗教成員,查封教會活動,執行異端審判。綜合來看,教皇最終贏得了教皇格裏高利七世與德國亨利皇帝之間的授予牧師權力之戰。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1216),教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宣稱自己是“基督在世界上的代理人”,是世界的統治者。
但最終,即便如此,教皇權力還是迅速衰落。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中世紀後半期,羅馬教廷的教皇曾經被西歐的皇帝統治過,幾個教皇互相指責互相虐待,互相驅逐的情況太多了。
隨時打電話,希望對妳有幫助。如果妳對教會的歷史感興趣,可以買壹本叫《歷史的軌跡——2000年教會史》的書,通俗易懂,簡明扼要。
4.基督教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什麽早期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與傳統猶太教相比,基督教更強調耶穌得救的恩典,認為只要妳相信耶穌基督是《舊約》中先知們所暗示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心以上帝的意誌為人生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錯誤,就認為妳已經悔改,可以通過洗禮被接納為教會成員。
基督教早期,基督教會曾實行財產所有制,外界將其視為秘密宗教組織。猶太人視教會為離經叛道的異端,經常向羅馬當局告他們。羅馬認為基督教只是猶太教的壹個分支,羅馬的迫害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的基督徒普遍不分種族和社會階層,甚至當時的奴隸成為信徒後也可以立即被接納為兄弟。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各行各業的人加入了教會。雖然教會在二、三世紀遭受了許多可怕的迫害,許多主教和信徒在競技場被燒死,被野獸吃掉,但教會還是繼續茁壯成長,直到313年米蘭敕令頒布,羅馬帝國才最終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會開始把耶穌復活的日子定為復活節,也把65438+2月25日定為耶穌的生日,也就是聖誕節(耶穌的確切出生日期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