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樂天見老的評論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有眼疾和腳病,看書和行動都不方便。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是在同壹條船上。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給劉禹錫(字夢)寫了壹首《舊賦》:“我與妳老去,自問老何。”晚上眼睛幹澀,頭沒梳好就先躺下。有時候拐杖壹出來,就整天閉門不出。懶得拿新鏡子就不要看小字書了。對故人感情重,* * *少年痕跡稀。不僅僅是聊天見面。」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下“賞樂天見老”作為回報:“誰顧老,誰老有憐?身瘦頻減,瘦帽自偏。廢書惜眼,艾灸多為年。經典還是熟悉的東西,閱人如閱川。仔細想想是幸運的,但下次就成功了。不要說桑榆晚了,因為它仍然充滿了雲。」
第壹部分分兩句:“誰在乎老,誰老了有憐憫之心?”意思是:不在乎的人,不怕老,妳老了誰來可憐妳?接下來的四句話:“身瘦頻減,發稀帽偏。廢書惜眼,艾灸多為年。意思是:身體瘦的時候經常束緊腰帶,頭發稀疏的時候帽子自動歪斜。為了愛惜眼睛,我棄書不讀。為了延年益壽,我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這壹部分繼承了白居易的原詩,表達了他對白居易“贊舊”思想感情的回應,表明他對“舊”的看法是壹致的。讀起來極其親切。
後六首詩的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轉折,詩意如雨後春筍。“經尚熟事,人如讀川。仔細想想是幸運的,但下次就成功了。不要說桑榆晚了,因為它仍然充滿了雲。”前兩句“物我尚熟,閱人如川”,意思是年紀大了,經歷了很多事,理解深刻透徹。能像看山河壹樣壹眼看人,見識很深。接下來的兩句話,“深思是幸運,深思是自然,濃縮了生命的本質”;全面理解,充滿辯證思維;深情,表達了詩人對故友的真愛和真摯的鼓勵。最後兩句“不要說桑榆遲到了,因為天上還掛滿了雲。”桑榆,余夕陽。也就是說:不要說周日的桑榆已經很晚了,晚霞依然可以照得滿天都是。在這裏,詩人用壹個迷人而深情的比喻表達了壹種豁達、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賞樂天見舊賞舊》這首詩的前六句,是以白居易的原唱,可見他與白居易對“舊”的看法是壹致的。寫壹兩句“養老”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擔心衰老,老了也沒人可憐。然後四句話進壹步解釋了“養老”的原因。詩人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因為衰老,身體壹天天消瘦,腰帶不斷收緊,頭發稀疏,帽子自然歪斜。棄書是為了保護眼睛;艾灸常被用來延年益壽。
“我仍然熟悉我正在做的事情”這句話...而我現在就能做到”從另壹個側面談了對“老年”的看法,這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劉禹錫認為,舊的有它的缺點,但也有它的長處。老年的弱點是體弱多病,“瘦體常減,頭發稀,自偏。”老的長處是經驗豐富。“經歷也是對事物的熟悉,閱人如閱川。年齡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見過的人越多,體會也就越深。仔細想來,這也是壹種福氣。所以,詩人唱道:“我在這裏下來,就會快樂。“詩人勸他的朋友,不要太擔心衰老,只要正確對待,就可以快樂。
後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奔放,曹操“老馬蹲伏,誌在千裏。”烈士的晚年充滿了勇氣。面對衰老,詩人不消極也不悲觀,要用壹生去撒滿天空的紅雲。這兩首詩既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表露,也是對老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的第壹段和第二段矛盾正面,轉折自然,觀點辯證,說服力強。最後兩句話特別精辟,其實是警世之言,後人用來勉勵自己。
賞樂天為老,彰顯創作背景:唐文宗元年(836年),64歲的劉禹錫分封洛陽為太子之都,實際上相當於退出政壇;此時,他的同輩人白居易,已經以同樣的身份在洛陽生活了三年。
這兩位在詩歌和散文上早已是摯友,歷經了漫長的職業變遷和閱盡人間滄桑;我們很高興終於在壹起了。
兩人都是詩詞老師傅,自然不缺詩詞唱費;因為兩人都上了年紀,又都患有腳病和眼疾,難免同病相憐。白居易有時對舊疾很有見識。他曾在《照鏡子,安享晚年》中說:“晚死不如早死,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有時他會忍不住感到悲傷。他在給劉禹錫的詩《辭舊賦夢》中,表現出對衰老的消極悲觀:“與君同老,自問何為老?”
晚上眼睛幹澀,頭沒梳好就先躺下。有時候拐杖壹出來,就整天閉門不出。懶得拿新鏡子就不要看小字書了。情緣故人重,* * *少年痕跡稀。不僅僅是聊天見面。“劉禹錫寫了這首詩。
詩歌:賞樂天、詠故人、見秀詩作者:劉禹錫唐代詩歌分類:勵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