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之花(法國)波德萊爾
為了取悅野蠻人,
為了向惡魔展示傲慢的奴隸,
奉承,我們侮辱。
我們愛的人,奉承我們討厭的人,
我們哀悼那些被無緣無故鄙視的弱者,
我們成了奴性十足的劊子手,
我們已經變得極度無知。
向牛頭的愚蠢致敬,
我們犯有腐敗罪,
壹絲祝福。
我們吻了壹個呆若木雞的傻瓜,
並表達無限的崇拜,
最後為了暈。
淹沒在狂熱中,我們其實是至於,
看來我為自己的詩歌天賦感到驕傲,成績也越來越好。
沒落的事物引起的興奮。
驕傲的牧師,
飲而不渴,食而不饑,
快吹滅燈,不要猶豫,
讓我們藏在黑暗裏。
二、意義:
惡之花,色艷寒,香遠,貌美玄妙,格調高幽。它在地獄邊緣綻放,說某人是惡之花,意思是她外表很美,但她是個很危險的人。
《惡之花》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波德萊爾對醜和醜陋事物的描寫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
他認為寫醜要“發現惡中的美”,表現“惡中的精神騷動”波德萊爾在描述人的精神狀態時經常使用醜陋的意象。
他認為醜中有美。與浪漫主義認為自然與人性充滿和諧美好的觀點相反,他主張“自然是醜陋的”,自然的東西是“惡心的”,惡是“天生的”,德是人為的,善是人為的;惡存在於人的心中,就像醜存在於世界的中心壹樣。
《惡之花》出自波德萊爾的長詩《惡之花》,這是壹首荒誕的詩,壹部心靈史,壹部血淚史,惡是壹朵花。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19世紀末,法國精神上的壓抑和不確定,生活上的焦慮、孤獨、空虛和無聊,肉體欲望的沈淪,成為西方世界普遍的精神狀態。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各種現代主義文學派別相繼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
值得壹提的是,1848年革命是法國文學的轉折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已經失去了前期的熱情和精神,強調以“科學精神”追求更準確的描寫和純粹客觀的分析。19年的80年代,在法國,象征主義的大旗正式打出,象征主義作家隊伍逐漸形成。
作為這壹過渡時期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波德萊爾不堪忍受家庭的束縛,將親生父親留下的10萬法郎遺產留給了家人,以此來表明他對正統資產階級生活的蔑視。
波德萊爾的憂郁不僅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是壹個社會個體失去價值,找不到出路後內心壓抑和躁動的表現。它反映了人與時代和社會的沖突。他憂郁、孤獨、傲慢、悲觀、叛逆,是個固執的個人主義者。從而創作出更多充滿負罪感的焦慮詩篇。
百度百科-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