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錢塘智宅博物館的發展歷程

錢塘智宅博物館的發展歷程

十三朝古都洛陽往西45公裏,有壹個美麗的地方——鐵門鎮。它的西邊是山脊,東邊是字母谷。已有上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官羅通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壹條肥流東流,素有洛陽西門之稱。

張放,本名博英,人稱老石友。畢業於清末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壹。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時,張被任命為陜西軍副總司令。30年代任國民革命軍第20路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代主席兼民政建設廳長。

張放生前酷愛金石書畫,與於右任、張、康有為、王廣慶等交往密切。在他們的影響下,特別是在於右任的鼓勵下,張於1931年開始廣泛收集墓誌和石刻,並運到家鄉鐵門鎮。1933左右,其“者祿”西隅,土地破借,來自羅知的石頭大多嵌在十五洞、三個天井和壹條走廊的內外墻上。其非鑲嵌部分,除了抗日戰爭時期雲山捐贈給陜西博物館的數百件外,歷經混亂,損失甚多。據上海西冷印社1935年出版的《錢塘知齋藏石目錄》記載,* *有1578件。今齋存各類隱石1419塊,其中西晉1塊,北魏2塊,隋2塊,唐代1191塊,五代22塊,宋代88塊,1塊

這些石記是張放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主要是洛陽的。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是壹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城北邙山,東西綿延100多公裏,氣勢磅礴,遙遙相望,土厚水低,適宜喪葬。所以歷代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認為邙山是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北的人都告訴後代把北邙山埋在不遠處。所以民間有“他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至於“北邙之丘,滿是洛陽人的舊墳”(見王建《北邙之行》)。

錢塘誌齋收藏的唐代誌,從武功、貞觀開始,從盛唐到中唐再到晚唐,包括武則天改元、安祿山謚號等。義勇軍的主要身份是,有很有個性的大臣,有破解土地的皇帝,有稱霸壹方的巡撫,有鎮守土地的太守,有參與曹沫的卑微官員;還有遊園的處士名人,對禪宗壹無所知的寺廟洞主,被關在內宮過著悲慘生活,死時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才女。這些墓誌銘記錄了各種各樣的人及其社會活動,因此可以視為壹部石刻唐書。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狀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對歷史起到了證明、修正和補充的重要作用。

“柘廬”的匾額和“聽香讀畫室”的對聯是康有為遊歷陜西,跨過鐵門時題寫的,而櫃子的條幅則是進士世家羅振宇的弟子、原河南博物院院長關柏毅題寫的。《錢塘知齋軒聯》為清代翰林學士宋伯祿所作,《東朗門植聯》的反面為張人傑所作。這些碑文精神飽滿,風格獨特,與《齋藏誌》的書法藝術相得益彰,引人入勝。墓誌銘是壹塊刻有文字的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頭描述了死者的世系,生平經歷,配偶子女,以及下葬的時間地點,然後葬於死者墓中。壹個人漫長而輝煌的壹生,壹個人冷漠而平庸的壹生,都被濃縮成了透明的薄膜,展示在這裏。指點過山川的人,讓歷史大放異彩的人,抖擻過筆、生出珍珠的文人,掉了腦袋的武士,齋戒念佛的和尚,或者周遊世界的道士,都以壹種形式進入了時間的隧道,千千萬萬的唐知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錢塘誌齋集》中的唐人墓誌,是從初唐武德貞觀年間到後唐天府、天佑年間所編。誌願者的身份從國民邱到刺史太守、名人、宮娥才女、民間聖人,不壹而足。這些墓誌銘記錄了唐人的各種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文學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正史、補史的重要證據。它們既是壹部石刻唐書,又是壹部唐人檔案。同時也是研究唐人書法文章和書法藝術的寶庫,因此也被稱為“唐代書法進化史”、“唐代散文大觀”。此外,錢塘誌齋還收藏了董其昌、鄭板橋、米芾、柳永、王鐸、康有為、章太炎、於右任等人的文字石刻。

走進錢塘的知齋,妳會立刻被壹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厚重而悠久的歷史在這裏被時間的黃土掩埋,沈澱為無聲的傑作,展現在我們面前。看著這玲瓏剔透的琥珀,我隱約聽到和目睹了唐朝刀光劍影和歌舞升平的奢靡。祖先智慧的光芒,渾濁的淚水,深沈的嘆息,讓妳走進歷史的深處,被突如其來的感受所震撼!當妳情不自禁地觸摸到冰冷寂靜的石頭時,也許妳的內心會突然感到驚訝,因為妳真的觸摸到了唐人跳動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