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文章中提到的,整個故事是範曾在壹次研討會上做了壹首七步詩。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七大定律。作為壹個詩歌的門外漢,我不敢評價範大師的詩歌水平。然而,這首詩中使用的壹些詞,如“帝國地圖”和“龍隱”,不僅有壹種陳腐的味道,而且不可避免地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
或許,很多評論家的筆觸更側重於此。“有些人從道德角度攻擊範曾。他們將範曾的行為定性為“投機”和“阿諛奉承”,並主張知識分子應該“保持正直”。《環球時報》評論的描述從側面證明了這壹點。如果還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那麽我們可以轉述壹下評論,“我們不知道範老師是否有興趣做這樣的模特。“那麽誰知道批評家們不是沒有這樣的興趣呢?
用“道德”來隨意評價壹個人,尤其是“評判”壹個人,確實不合適。但是別忘了,範曾首先是個名人。作為名人,他獲得並享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甚至可以客觀影響更多的人。當然,公眾可以對他的言行給予更多更細致的審視。更何況,可能因為深愛和責任,翻出他的壹些舊賬也是尷尬的,但從網友扒出的壹些細節來看,至少,過去的範師傅是有道德瑕疵的。那麽,類似的批評恐怕絕不是“壹棍子打死他”。不然看來道德評價功能早就該扔進Java了。
更重要的是,範曾的詩是在奉承權力嗎?我們來看看《環球時報》上的評論:“他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不是很不尋常?哪怕是輕微的,有沒有打破當今社會的規則和標準?”
範師傅的情懷可能超乎常人的想象,但這種“平凡”究竟是普通的“人道”,還是對高層領導的“尊重”,還是對社會的褒獎,真的沒有“阿諛奉承”嗎?對權力的阿諛奉承,哪怕是壹點點,都很可能是對當今社會規則和標準的違背。
事實上,對權力的阿諛奉承對應的是我們所厭惡的無處不在的阿諛奉承文化,權力的濫用由此衍生。顯然,這些東西不僅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背離了“法治中國”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批評範曾,甚至對他進行道德評判,真的是不道德的嗎?退壹步說,就算我們最後誤解了範師傅,這種“道德審判”難道不是對社會的鞭策和警醒嗎?就連範曾自己也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