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田同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路線、政策和改革開放。積極參與並領導學校的各項改革。勤奮努力,執著追求,教書育人,治學嚴謹,具有優秀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1990服從學校工作的迫切需要,從留學回來按期返校任教。1993 10作為四川唯壹代表,出席中共宣傳部、人事部、中國科協舉辦的“以純心拳擊”活動,錄制央視《東方兒女》。1998,省內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評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被中國農業學會評為“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是中國科協“六大”代表。2003年被中組部、中宣部、中組部、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聯合表彰為“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榮獲“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他的事跡在全國有很大影響。
文心田同誌作為學校主要領導,團結班子成員,團結全校師生員工,搶抓機遇,立足發展,全力推進學校(四川省唯壹壹所高校)“211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改革建設再上新臺階。1998以來,學校教學、研究生培養、科技工作、對外開放、體育衛生、學生社會實踐、畢業生就業等被國家部委評為全國先進。200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工作先進單位”。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998以來,學校新增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點24個,碩士點47個,本科點23個。學校規模從1998的4000多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近3萬名學生。“九五”以來,四川農業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這位同誌是四川農業大學精神培育出來的,也是四川農業大學精神要求自己的。多次帶領團隊到四川萬源、通江、谷林、廣安、青川、天全縣、石棉等革命老區和廣大農村開展科教興農、校地合作,與50多個市、區縣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創造了65438+。1998以來,學校推廣轉化科技成果200多項,取得了19多億元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成就
文心田同誌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方面做出了前沿、有效、系統的創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為四川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九五”以來,文心田同誌深入思考我國農業高校人才培養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以第壹作者在《高等農業教育》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如《面向21世紀樹立農業高校育人和質量新理念》、《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我國農林高等教育改革》、《與。1998年初,這位同誌提出了“大基礎教育、寬口徑培養、按需選課、主輔修相結合、強能力培養、強素質培養”的總體教學改革思路,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學校的認可。在此基礎上,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模式,提出並構建了“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形成了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改革研究與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總體教學改革方案和教學計劃,並付諸實施。以教育部農林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龔教授為組長的成果鑒定專家組認為,“總體教學改革思路體現了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教學理念創新與改革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農林本科人才的探索,思路新、起點高、改革性強、創新性強,特色十分明顯”該成果指導思想明確,思路清晰,工作紮實,具有開拓性、創新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在國內同類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處於領先水平”。2001之後,教育部向全國進行宣傳推廣。
同時,這位同誌與山東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的同誌壹起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項目——“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承擔了“我國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現狀、主要問題及改革措施”的研究任務,並形成了研究成果。以此成果指導四川農業大學實踐教學改革,構建了"壹個基礎、兩個循環"的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成果獲得2001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壹等獎,成為壹般項目“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農業教育》第壹作者發表的《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現狀、主要問題及改革措施》被農業部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農業教育研究會聯合授予全國優秀論文壹等獎。壹般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壹等獎2001。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有所創新和突破”,“首次系統構建了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框架”,“在國內本科教育同類項目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2001之後,教育部向全國進行宣傳推廣。
進入新世紀,這位同誌深刻認識到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興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他結合生物技術的發展,提出農業院校農林本科專業建設要率先實現現代化。在《中國高等教育》發表《以生物高新技術發展推動農業高校現代化》等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了新世紀農業本科專業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念、建設模式和思路、建設目標和改革方向,指導學校在“十五”農業專業現代化建設中取得優異成績。以教育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張端·品教授為首的鑒定委員會認為:“這壹成果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體現了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的時代特征”, “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對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壹成果對農業高校堅持服務三農方向,保持優勢特色,促進學校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教育部公布了結果。
上述教學成果顯著提高了學校服務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質量。自2000年國家開始自主擇業以來,學校已有21000多名高校畢業生,壹次性就業率在85%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20個百分點,2005年達到93.6%。80%以上的畢業生在四川和西部就業。從2002年開始,由國家發起的服務西部地區、首選到基層的“選調生”四川農業大學數量壹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1和200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和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1998以來,學校通過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等方式,培訓當地人員4.3萬人。“簡單、勤奮、勤奮”的校風廣受贊譽,畢業生“勤奮、簡單、易發展”的品質廣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和歡迎。
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這位同誌專業的動物醫學屬於博士學位壹級學科,其實驗室是省級重點實驗室。溫心田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主持“重大動物疫病快速診斷檢測技術研究與示範”、“基因芯片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項研究項目。講授動物傳染病專題等研究生學位課程,培養指導博士生、碩士生52人,已有29人畢業。博士生導師等研究生學位論文受到校外專家的高度評價。編著出版了《中國人畜共患病動物學》、《動物流行病學》、《動物防疫檢疫手冊》等專著,高等院校教材8部(主編5部,副主編5部,參考文獻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在動物衣原體和動物疫病快速聯合診斷檢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現代育種叢書》(全套21冊,印數25萬余冊)獲四川省首屆優秀科普讀物壹等獎。技術研究方面,已獲國家授權專利4項,其中“翻蛋孵化幼蛋裝置”獲首屆中國金榜科技博覽會金獎。
教育優先,享受資源。
“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我們高興地看到,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放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之首。”四川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溫心田在接受采訪時說。
溫心田代表說,實現教育公平,要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統籌協調,特別要註意不斷縮小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比如通過遠程教育等形式,讓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盡可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註意縮小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待遇差距;註重宣傳紮根農村、獻身教育的教師崇高精神。前不久,四川省出臺《關於切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2008年起,各級財政將增加農村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用5年時間顯著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顯著改善城鄉學校經費、條件、師資隊伍和教育質量。
溫心田代表說,四川農業大學多年來堅持產學研結合,以建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形式,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轉移。學校教師以“專家大院”為載體,把成果帶進企業,培育基地,促進產業,把科技傳播到千家萬戶。目前已建立示範戶9400多戶。2006年,學校主動承擔了四川省委培訓12000名農村黨支部書記的任務,當年培訓6700多人。在培訓過程中,教師充分滿足村黨支部書記對實用科技的學習需求,註重針對性和實用性,受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好評。
集中力量解決“三農”問題
溫心田代表在四川代表團討論中激情發言:要把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研發基地和高素質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貢獻。
溫心田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22年。1991以來,被評為“中國有突出貢獻學位獲得者”、“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首批學科帶頭人。曾講授研究生課程《傳染病實驗室技術》、《動物傳染病專題》;主編出版《動物傳染病》、《獸醫診療新技術》等專著,大學教材5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溫心田在動物衣原體病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研發的自動翻蛋孵化技術,獲得1994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金獎,已獲國家專利4項。